第六章寬闊胸襟,包容萬千(3 / 3)

5.以德報怨勝過以怨報怨

一個人可以容忍別人的剛愎自用,可以容忍別人的狂妄自大,也可以容忍別人的傲慢無禮,但卻很難容忍對自己的惡意中傷和致命的傷害。麵對別人的惡意誹謗和致命傷害,人們做的最多的就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你打我一拳頭,我就踢你一腳;你掄我一棍子,我就回報你一錘子。這種以怨報怨的結果隻能是使傷害不斷加重,仇恨不斷加深,隻有以德報怨,把傷害留給自己,把寬容送給對方,才能讓世界少一些不幸,回歸溫馨、仁慈、友善與祥和。

北大教授告訴學生,怨恨象包袱一樣,隻能越背越重。不放下就會永遠壓在人的心頭,揮之不去。去除怨恨最好的方法不是把怨恨放在心裏,冤怨相報,而是以德報怨。落英從來不報怨秋風的無情,春天仍會回報一個五彩繽紛的景象;黃葉也從來不會報怨寒霜的冷酷,春天又會煥發出勃勃生機。以德報怨不會因為付出了寬容和恩惠,而收回更多的怨恨。相反,以德報怨的人總能收獲一縷溫暖的陽光,一道燦爛的彩霞。

一個北大學生在他的QQ空間日誌裏這樣一篇故事:有一個叫白隱的禪師,不僅學問高深莫測,涵養也極高,據說這禪師已經修練到開悟的程度。他有個他很恭敬也非常有錢護法居士,經常帶著家人到寺院裏供養恭敬他。居士有一個很任性的女兒,年方二八,也經常來廟裏拜見師父。與男朋友談戀愛偷吃禁果,不小心有了身孕,男友怕承擔責任就逃跑了,女兒很愛男友,也不敢實話實說,在父母的嚴厲逼問下,就對父母說:“都是白隱這個老禿驢幹的好事。”父母氣的簡直暴跳如雷,沒想到這個整天供養恭敬的禪師竟然做出這麼缺德的事,就去把禪師惡狠狠地罵了一頓。十個月過去了,小孩生了下來,就立即把孩子給禪師抱送過去,並說:“這是你的孽種!”白隱禪師隻淡淡地說:“是這樣嗎?”他開始精心撫養這個孩子,許多不知情的人看禪師帶著這麼小的孩子,也罵他帶他“老不正經”,禪師也隻說:“是這樣嗎?”春去秋來,轉眼孩子養到6歲了。孩子的父親在外遊蕩了五六年,覺得風波也該平靜了,才回到家來,當他們知道白隱禪師替他受了很多委屈時,就非常後悔,主動登門向女孩的父母道歉,父母親知道真相後也悔恨不已,就帶著許多供品到廟裏向師父去道歉:

“師父啊,真是對不起,我們冤枉您了。”

禪師還是淡淡地說:“哦,是這樣嗎?”

“這孩子不是您的,我們得把孩子抱回去了,不能再拖累您了。”

禪師說:“善為恩之因,怨為惡之果,以善化惡,以恩報怨,佛家寬容之本性也。

禪師的包容是寧可委屈了自己,而不讓別人受到委屈,承擔了別人的怨恨,而又把養育之恩奉獻給了施怨的人,犧牲了自己的平穩生活,而讓別人過得更加平穩,把自己個人的榮譽得失全部拋在腦後,最終還是換來了最真誠的悔悟。

北大學者們向學生講起劉伯溫以德報怨的故事:朱元璋攻下金華後,聽說劉伯溫的才學不凡,就不惜錢財想把劉伯溫招到手下。開始,劉伯溫堅決不答應,後經總製孫炎兩次寫信邀請,劉伯溫盛情難卻,到了應天,向朱元璋獻出十八策。而後又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開創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即位後,劉伯溫上奏整肅綱紀。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髒枉法,縱容手下而被治罪。丞相李善長卻與李彬私交甚厚,就出麵請求從輕發落,劉伯溫不聽並下令處將死李彬,從此劉伯溫和李善長結下間隙。後來,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伯溫就勸說道:“他雖有過,但功不當罰,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多次要加害你,你還替他說情?我想任命你當丞相呢。”劉伯溫回答說:“這萬萬不行。這樣做隻能加深他對我的誤會,再說丞相是一根頂天立地的粗木,而我隻是一根本細木,難以承擔這樣的重任啊。”李善長知道後,非常感謝劉伯溫,從此二人成為生死之交的好友。

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獲得成功,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家潘家錚說:“那些反對三峽過程的人是三峽工程的最大貢獻者。”正是因為反對者的存在,使三峽工程設計者保持了冷靜理智的頭腦,規劃更加周全,進而增強了接受挑戰的勇氣,迸發出生命的潛能。這不是簡單的寬容,這也是一種以德報怨。

現代的戴爾·卡內基從不不主張以牙還牙,他說:“要真正憎惡別人的簡單方法隻有一個,即發揮對方的長處,接受別人的長處。”“憎惡對方,恨不得食肉寢皮敲骨吸髓,結果隻能使自己焦頭爛額,心力憔瘁。”卡內基說的“憎惡”是另一種形式的“寬容”。憎惡別人不是咬牙切齒咬爛嘶啐對手,而是吸收對方的長處化為自己強身壯體的鈣質,這也是以德報怨。

以德報怨猶如一種潤滑劑,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學會以德報怨、以愛報怨、以寬容報怨,可以化解恩怨情仇,可以使裂痕得到愈合;可以拉近彼此間的情感;可以讓對立雙方的誤解和猜疑得到徹底消融。這是寬容的最高境界,是最為寶貴的將心比心,以德報怨,付出的是大德,收回的也一定是大愛。理解別人就是理解自己,寬容別人可換來更大的寬容。以德報怨所換來的人生境界,必將閃耀出人性的光芒。

6.豁達大度品自高

在北大學者看來,豁達大度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優良品性,因為在人生漫漫旅途中,不如意十之八九,就象春有風沙飛揚,夏有烈日當頭,秋有嚴霜蕭瑟,冬有寒風刺骨一樣,如果缺少了豁達大度的心胸,陷於各種各樣的氣惱中。比如,單位不漲工資,物價飛速上揚,購物排隊等侯,付出沒有回報等等,處處不會順心如意,時時讓人悶悶不樂。而如果抱著豁達大度的態度看待人生和生活,就會豁然開朗,不漲工資隻需節省開銷,物價上揚就少直超市,購物排隊就早去幾分或晚去幾分鍾,付出沒有回報就當是做了貢獻。這樣一想,還會有什麼煩惱和不快呢?

北大學生常常受到了培養豁達大度的品性的教導。凡是北大學生,一般都會至少經曆兩次心理落差。第一次來自於考試。一般認為,北大的學生不會懼怕任何考試,因為他們都是在經曆了無數大大小小的考試之後脫穎而出的,他們幾乎都曾經是考試的嬌嬌者,都產是班裏或學校裏的第一。但是,在北大的第一次考試中,他們無數次占據的第一的名次坐在不經意間離他遠去。因為這裏的人都是第一名,大家都在爭這個第一,隻有一個第一,其他與第一無緣的人就會產生不服輸的失落感。第二次心理落差來自於自身弱項。北大學生中有許許多多多才多藝、見多識廣的人,他們懂得社會百態、人情世故,顯得更加成熟和理智。北大講師告訴他們,豁達才是快樂之源,隻有豁達的快樂者,沒有豁達的煩躁人。

英國大哲學家羅素說:“青年時期是豁達的時期,應該利用這個時期養成自己豁達的性格。”度過兩次心理落差,北大的學生很快都會變得豁達大度起來,他們把追求學業和提升做人本領當做核心,豁達使有各種礙於學業的不健康心理漸行漸遠。他們成熟起來,他們理智起來,他們深沉起來,他們也更加地豁達大度起來,豁達大度使他們做人更加灑脫,生活更加愉悅,思想更加輕鬆。大凡胸懷大誌、目光高遠者,無不以豁達大度為懷,置區區眼前煩惱於不顧。相反,倒是那些鼠肚雞腸、競小爭微、片言隻語都耿耿於懷者,沒有誰能成就大業。

美國奧爾德林在豁達大度的故事就深深感染了北大的學生。

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把人類首次送上月球。飛船上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3名航天員經過近76小時的漫長飛行,7月21日2時56分,阿姆斯特朗將左腳踩到了月球上,成為地球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19分鍾後,奧爾德林也跟著踏上了月球。而科林斯則駕駛著返回艙在環月軌道上等待返航。

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時,因一句“我個人邁出了一小步,人類卻邁出了一大步”的精典之言而名聞天下。但一同登月的奧爾德林卻鮮有人知。

在登月成功的慶祝會上,有一個人對奧爾德林提出了一個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你作為一同奔月的人,卻沒有象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那麼風光,你是不是感覺很遺憾呢?”

在眾目睽睽之下顯得有點尷尬的奧爾德林,風趣地回答道:“各位,千萬別忘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第一個邁出太空艙的!”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從月球上第一個來到地球的人。”在大家歡愉的笑聲中,他得到了最為熱烈的掌聲……奧爾德林用他的豁達大度,真誠地分享著自己和朋友的快樂。

豁達是一種人性的美。豁達的人不會寂寞無聊,他們總是生活充實,情趣高雅,心胸浩瀚淵深,像充滿生機的森林,清新而沉靜,像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不顧沿途的汙泥穢沙,直奔浩瀚的大海。豁達的人的神經健全,身體壯實,能盡情欣賞如詩如畫的世界,使生活充滿了無窮的樂趣和歡樂。豁達,能夠使人沉醉於泰戈爾所描繪的美妙境界:“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北大校長馬寅初和自己的豁達給學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馬老曾因“新人口論”蒙冤獲罪,當兒子跑回家告訴他被革職一事時,正在習練書法的他隻是漫不經心地“噢”了一聲。數十年後,仍是他兒子告訴他已被平反的喜訊,他還是輕輕地“噢”了一聲。革職和平反這樣的人生大事,馬老看得都非常淡然,象是喝水吃飯一樣平常。

當年馬老蒙冤受批時,原先許多把“馬校長”掛在嘴上的友人、同事和學生都唯恐避他不及,更有低劣小人趁機落井下石,捏造無中生有之言中傷馬老,當他的家人對那些誹謗言論表示憤慨時,馬老說了下麵一段話:“我的前任校長(指胡適)曾在《致楊杏佛》一信中寫到‘我受了十餘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得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他們罵得太過火了,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如果罵我而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於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願挨罵。’他胡適先於我做北大校長,但卻是我晚輩,晚輩有此雅量,難道我還要輸於他?”

馬寅初先生特別喜歡“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展雲舒”這句名言,他也是用行動實踐了這句名言,使他在曆經人生坎坷中仍然長壽到101歲高齡。這也是豁達大度帶給他的最高回報。

有一首描寫豁達心境的詩這樣寫道:“臨亂世而不驚,處方舟而不躁,喜迎陰晴圓缺,笑傲雨雪風霜”,雖然難以找到它的出處,但原作者所表達出來的那種豁達大度的人生態度,不能不叫人敬慕。有了這樣豁達大度的人生觀,他的人生一定是快樂無比的,他的身體也肯定是健康長壽的。因為豁達大度的人生觀是使人積極向上的生活藝術,豁達的人不會迷戀於金錢物欲,不會追逐時尚或與人爭利;但也不會脫離現實生活,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他們總是不斷為了心中那份理想而努力奮鬥,在成績麵前不喜形於色,在挫折麵前不悲觀失望,豁達大度使人與生活保持恰當的距離,從而達到境界理想化與生活現實化的完美結合。就象宋代佛家偈詩所寫的那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有了豁達大度的心境,凡事就看得開,放得下,就會覺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煩心事就會被拋到九宵雲外,做人的品德就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