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低調做人,嚴謹做事
1.天不言自高海不言自深
竹愛爭風,所以竹便弱不禁風;梅不爭悄,所以梅能鬥寒傲雪。山高比不過天,海深比不過地。再有本事的人也不會獨一無二,舉世無雙,何況“高處不勝寒”。低調是智慧,謙虛是美德。古來成於低調和謙虛,萬事無不敗於張揚和驕氣。
天從來不會標榜自己高遠,但人們也明了天的高遠;地從來沒有標榜自己的深厚,但人們也一樣明了大地的深厚。北大人也很少有標榜自己學識淵博,但人們也無不對他們投以羨慕的眼光。因為人們知道,北大是中國第一學府,從第一學府裏走出來的人,就算是塊石頭,四年的時間也已被熏染得有了靈氣。所以,人們對北大學生總會刮目相看,並報以熱烈的期望。一方麵表明人們信任北大人,另一方麵,也表明百年北大走出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確實帶來了新的鮮活氣息,在事業上給了人們許許多多的驚喜和貢獻,使北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越是被人期望的時候,越要保持低調的處世原則,是北大人100多年來積累的寶貴人生經驗。北大人深知自己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神通,北大人更深知自己也隻是普通的人而不是無所不能的神。因而北大的學者們總是教導學生,在放低姿態,放低心態,把自己當成普通人中的一員,而不要認為自己已絕頂聰明,天下第一。
曾在北大任教的季羨林老先生如今已過90高齡,但仍然耳聰目明,頭腦敏銳,其低調的人生理念曾經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
季羨林老先生治學達半個多世紀,是一位學貫中西、聞名世界的學界泰鬥。他在古印度學、數學、中印文化交流研究領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許多獨到的見解幾乎無可匹敵。對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理論、語言學、曆史學、中國翻譯史、比較文學等多個領域,都卓有見樹。但他卻從不以名家學者自居,而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認為自己在各個領域的研究也隻是剛剛深入到皮毛。他多次請求人們摘掉其“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三項桂冠。他在書中昭告天下:“三項桂冠一摘,還我輕鬆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麵目,皆大歡喜。”他始終認為,真情待人,才能坦誠相待;真實為事,才能有為當世;真切處世,才能心闊坦蕩。“三真”延伸出來的是季老那博大的胸懷和深厚的做人情懷。做人“真情、真實、真切”最為難得,這種平實低調的作風,更使他成為仰之彌高的做人榜樣。
越是少有本事的人,才越是會到處炫耀自己的本事,因為他們心裏空虛,惟恐別人小看了他,隻好到處炫耀和顯擺自己,以抬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別的尊重。而事實上卻往往事與願違,越是誇耀自己本事的人,總是無時不想出風頭、搶先機。幾乎人生失敗的人幾乎都有這種好高不好低的習性,也許他們的吹噓會給自己帶來一時的榮耀與光環,但熟不知越是這樣做也越早暴露了他們的無知和淺薄,而反而總是最先遭到無情的淘汰。而那些深藏不露的人雖然不聲不響,不言不語,卻是胸有百萬兵的奇才,他們的低姿態不足以引人注目,也很少受到幹擾,使自己充分發揮所有的特長,最終取得成功。
許多成功者在功成名就之前大都保持低姿態做人做事的作風。在成功之後也能保持冷靜,用冷靜的態度而不忘乎所以的姿勢,不應對熱鬧的世界,很少把寶貴的時間耗費於無謂的吹吹捧捧的活動中,這種做人做事作風使他們能夠很快從成功的喜悅中沉下心來,摧毀入到新一輪的奮鬥中。成功並不永恒,低調卻可以永恒,這就是北大學者們教給學生的人生哲學之一。
劉書於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現任微軟MSN中文網執行出版人兼總編輯。劉書是一個很低調的人,她先後任職報業的首席記者、曾獲得“北京市優秀新聞工作者”;之後轉任新浪網的財經中心總監、她認為北大的學生剛剛走上社會的時候,與其他院校的學生一樣,都要經曆茫然而後才逐漸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的過程。走出北大,自己覺得應該幹一番事業,而後又會不知怎樣起步,這時如果還是意氣風發地指點江山,一定會被人拒之千裏之外。低姿態才是唯一可取的正確的選擇。於是,他從求職投放簡曆到麵試,再到上崗,以至於得到重用,一路秉承著低調務實的北大作風,才使自己越走越遠。她說:“工作時一定要低姿態,特別是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你的工作經驗、人生閱曆決定你沒有高姿態的理由”。她對自己曾經獲得的各種榮譽看得非常之淡,她覺得它們僅僅是人生經曆中留下的雪泥鴻爪。
劉書的經曆是低姿態的經曆,她從低姿態中學到了走向社會獲取成功的資本。可想而知,如果她抱著好為人師的姿態走進社會,放不下北大罩在身上的光環,即使她有驚於偉在之才,恐怕也難以找到施展才華的舞台。放低身份做人,是許多成功者的自覺行為。放低姿態做人,可以使他們的大本領,通過不說的方式用超人的業績展現出來,獲得社會的認可。
北大學者告誡學生,北大的四年隻是漫長人生路的一個瞬間,再好的大學也不可能使學生掌握到可以成就一生的知識和本領,未來的路上仍需要時時當小學生。如果認為已經學懂學透走向社會的本領,那麼就很容易犯眼高手低的錯誤,結果不僅做不來大事,連小事也做不好。低姿態做人,不圖虛榮,沉靜、凝重地行事,是一種助你促人進步的力量,是一種成功爆發前的繼續與磨礪,是一種利人利己的智慧,又是一種超凡脫俗、淡泊寧靜的境界;低姿態做人,不是妄自菲薄,不求進取,而是坦誠而平淡地看待自己。無人把你看成卑怯、懦弱、無能。這正在如炮火紛飛的戰場上,一味高姿態地向前衝,很快就會倒在槍彈下。而適時匍匐前進,反而更容易接近目標。
曲和必和寡,心高必氣傲。氣傲的人隻難當個孤家寡人,因為誰都不會親近高傲的人。隻有放低姿態,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才更容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找到做人的快樂。詩人魯藜說得好:“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有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2.成於謙虛敗於驕狂
北大人從來不以自己是中國學府的“大哥大”而自驕自大。恰恰相反,他們認為自己有幸成為北大中的一員,不是靠驕狂取得的,而是靠謙虛的學習態度,不斷進取心的拚搏勁頭取得的。如果在北大放棄了這種謙虛好學的優良品德,最終也會一事無成。北大學者們也教育學生,一個人無論身處何方,都必須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因為總有讓你學習的東西,也總有值得你學習的人物。甚至市場裏普通賣菜人的身上也有值得學習的優點。而驕狂的人是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的,在驕狂人的眼裏,隻會看到自己全身上下都美侖美奐,而總是看別人一無是處。人生隻會因為謙虛而成功,因為驕狂而失敗,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謙虛不是味著自己的無知,而是讓自己的知識更加豐富,謙虛不僅是尊重別人的一種方式,是一種道德,也是對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一條捷徑。如果一個人缺少了謙虛的做人態度,就會排斥一切有益的知識,一切有助於自己提高的師長,就會陷入自以為是、老大自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唯有謙虛的人,才不會招致這種後患。因為謙虛就意味著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就需要拜他人為師,向他人學習。北大學者們教導學生說,每個能夠考進北大的學生,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都值得每個人甚至包括我們授課的老師學習和思考。正是這種謙虛的育人的風尚,使北大始終是推崇互相學習,取別人之所長,補自己之所短,獲得普遍提高的治學之所。
曾是北大教授的魯迅先生曾講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他是不寫自傳也不主張別人為他作傳的。因為自己的一生太過平凡。如果象他這樣平凡的人都可以寫自傳,那麼,四億人(當時中國的人口總數)的傳記,“直將塞破圖書館矣”。魯迅先生的這番表述很令人感動。主樣謙虛做人的態度,不僅沒有降低和矮化自己,反而更加使人感覺他要格的高尚和超拔。
趙鵬在1989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大法律專業。進入北大後,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跳進了書的海洋,這裏有他讀不完的書,越讀他就越感覺自己知識的貧乏,越讀也越感到自己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的太多了。在這樣的讀書上中,他深刻理解了謙虛這個詞的意義,如果不是讀到這麼多的書,他還覺得自己已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了。而讀到這麼多的書,他才感到,自己所讀的那些書僅僅連大海裏的一滴水都不如。在謙虛的求學中,1993年他畢業了,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開始到團中央工作,他如魚得水,工作得心應手。1994年任職中國青年誌願者協會秘書處。2005年進入智聯招聘,任副總裁,主管市場公關。智聯擁有了一個滿腹智慧的副總,他的智慧及謀略讓趙鵬頗為感歎,趙鵬開始了新的學習實踐征程。他又一次感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個人不論畢業於哪裏,永遠也沒有學盡的時候,謙虛地學習,永遠不會有止境。
當今社會,錯綜複雜,變幻莫測。因此,在人生的漫長跋涉中,我們必須學會謙虛。但學會謙虛並非自貶自卑。學會謙虛則意味著進步和成功。
當有人提出為北大的著名教授汪曾祺先生立傳的時候,汪老立即明確表態拒絕。他說:“我沒寫過幾篇好文章,不配也不值得立傳,這樣就立傳會讓人笑掉大牙的。”有不少評論文章盛讚他的作品,他讀到這些評論時,就總是坐臥不安,甚至於為此失眠。後來他就自己撰文評價自己,說自己沒有別人想象的那麼深刻和有思想,也隻是一個寫字匠而已。他說:“我從小就生長在水邊,過慣了平常隨和的生活。我已是一把年紀了,對於高山,隻好仰止。更安於竹籬茅舍、柳絮飄散的日子了。以慣寫小橋流水之筆而寫高大雄奇之山,殆矣。”甚至對自己的書畫,他也謙虛地說:“我所作字畫與畫家相比,是不足觀的。”但有意思的是,汪老雖然把自己的文章和書畫作品說的一無是處,人們喜歡他的作品的程度卻有增無減。對於有求於他字畫的人,汪老不管怎樣勞累,輕易不會拒人於千裏之外。
做人做事的智慧之一就是能不能能始終保持謙虛的做人態度,而不是驕狂地自以為很了不起,在自己劃定的小園子裏打轉轉。著作等身的魯迅先生尚且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寫傳,何況我們一介平民布衣了。隻有那些驕狂之人,總認為自己技藝高超,反而常常成為受攻擊的對象,不僅不受人尊敬,反而因其驕狂傲慢,而淪落為失敗者。
北大學者們的修為告訴我們,一個人不管有多麼豐富的知識,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或者有了何等顯赫的地位,都不能拋棄了謙虛謹慎的做人原則,不能自視過高,更不能把自己看作一朵美麗的花,而把別人看作一堆“豆腐渣”。而必須保持謙虛的做人品格,博采眾長,不斷提高和豐富自己。謙虛使人敦實,驕狂致人遭殃。
3.低成才能高就
熱粥是要一口一口喝下去的,胖子是要一口一口吃成的,不經曆低處的起步與磨煉,就想獲得一步登天的成功,除非是絕對的幸運而中得彩票,否則世上沒有這樣的美事。做什麼事都要從基礎開始,從最底層開始,一點點的日積月累,由淺到深,由少到從,由弱到強,由小的成功積累成大的成功。北大學者們常常這樣強調,種子不可能搖身一變而成參天大樹,溪流不可能搖身一變而成汪洋大海。每個考入北大的學生也都是經曆了十個寒窗之苦而最終登上了大雅之堂。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隻有低成,才能高就。
從低處做起,把低處的工作做做好,把低處的工作做得絕對出色,然後順事章地追求更高的境界,是北大人教導學生的做人做事準則。正是這樣的教導,讓北大人在做人做事中,沒有了好高騖遠、貪大求洋的投機心理,而養成了踏踏實實做人做事的習慣。比起一些院樣的畢業生來,北大的學生敢於從最底層的甚至是被人蔑視的工作做起,他們不在意別人的蔑視的眼光和惡意的嘲諷,追求的腳步更加務實和進取,因而獲取成功的基石也更加堅實有力。
前麵說的陝西省長安區的陸步軒從北大畢業後,由於他所學專業不被看好,在大城市遲遲沒能找到工作,“無法在大城市立足,在小地方謀個一官半職也好。”他抱著求職心切的想法回到了老家長安,千辛萬苦地奔跑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仍然沒有單位願意接納這位北大的畢業生。
眼見一事無成,他的妻子與他提出了離婚。為了賺錢謀生,他四處找工作。2000年,他發現韋曲鎮農貿市場一帶沒有肉店,就毫不猶豫地開了“眼鏡肉店”的肉鋪,曾經的北大高材生堂堂正正地賣起了豬肉,一個月理來,竟然賺了五六千元,逐漸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危機。而他也因為是北大的高材生,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人物。不僅如此,經過媒體的一番炒作,曾經難以找到單位的陸步軒一時間成了眾多單位爭相搶要的對象。陸步軒經過一番思考,選擇了長安區檔案局,成為國家公務員,並把自己的經曆寫成了《屠夫看世界》一書。
現在反過來看看陸步軒的求職經曆,我們不難看出發現,陸步軒在走投無路之時,毅然選擇了賣豬肉這條路,而且把豬肉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沒有賣豬肉的成功,也就沒有後來的高就之路,低成成就了陸步軒的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