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低調做人,嚴謹做事(2 / 3)

沒有一帆風順的生活,也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起起伏伏,沉沒落落,每個人的一活都注定是一條曲折的路,隻是所受的折磨多少瑣而已。但無論經曆多少波折,大的成功也總是在一係列的小的成功之後,展現多彩的魅力。再進一理解,小的成功其實是為大的成功所做的準備,隻有經曆了無數的小成功,才更加使人走向成熟,才能讓人在迎接大風大浪之時而鎮定自若,養就閑庭信步一般的從容與自信。

新東方教育集團的創始人俞敏洪經過兩次高考落榜後,考上了北京大學外語係。在北大讀書時,俞敏洪的英語成績很不理想,幾次考試成績都處在及格線以處。主讓俞每洪很丟麵子。於是,他對自己開始了拚命學英語的“魔鬼”行動,一年下來,創紀錄地掌握了8萬個英語單詞。

北大畢業後,俞每洪留校當了英語老師。為了賺取出國留學的費用,他開始到校外民辦機構兼職教師。不料被北大斥為違返規定。一氣之下,俞敏洪辭職創辦了自己的英語培訓機構,新東方誕生了。為了招以生源,俞敏洪可謂吃盡了苦頭。創業之初,他不得不自己拎著糨糊桶,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在黑夜到處張貼招生廣告。經過這種最底層的辛苦努力,新東方的招生計劃得到順利實施。到1995年,新東方已完成了向現代教育公司的轉變,在校生達到了千人的規模。2005年9月,新東方成功登錄紐約證券交易所,發售了750萬股美國存托憑證,一舉融資達1.125億美元。新東方成了第一家中國在海外上市的中國教育培訓公司,俞敏洪也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富有的教師。

命運賜予人們相同的機遇與幸福,但更多的人卻沒有抓住機遇獲得幸福,緣由之一就是沒有腳踏實地的從低處做起,北大教授說:“低處不成功,高處難建樹。”追求低成,是一個人達成大業的必經之路。低成就是磨練膽識,就是積肥累經驗,就是增長才幹。低成的過程猶如實驗室解剖麻雀的過程一樣,把麻雀解剖得條分縷析了,再去解剖鴿子、雄鷹甚至豬、馬等等,也就都不在話下了。而如果沒有解剖麻雀的經曆,下手就要解剖豬、牛、馬,恐怕也不會有理想的結果。

地低可成海,人低可成王。但低成與高就一樣不易。因為低成的過程中也會受到來自各方麵的幹擾,其最大的敵人就是急切和焦躁。因為沒有人願意走低成之路,欲望的趨使使人都向往事半功倍的快捷成功,急功近利之心使人少有耐心象北大的陸步軒、俞敏洪那樣忍受寂寞勞累丟麵子之苦,終究使低成的努力付這東流而錯失高就之機。

北大學者在調查成功者的成功之路時發現,幾是大成者,都在起步之初放低了身段,不聲張,不狂妄,不急躁,不引人注目,用持之以恒的一貫作風,把追求事業的成功當作人生樂趣,一步步擴大成功的規模,直到走向大成功,最終一鳴衝天。而那些不肯從低處起步,夢想一步登天的人往往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無能之輩,膚淺之人。

世上沒有常青樹,人間到處失敗人。失敗的原因無非是好高騖遠、低處不努力、高處做不來。須知,要想高就,需要從低成做起。

4.北大不歡迎逞能好強

曆史一再證明,凡是逞能好強的人都是胸無大誌、腹無大才之人,頭腦裏缺少知識的武裝,或者一知半解,隻能靠逞能好強和盛氣淩人來彌補胸腹的空虛。北大講師教導學生,學必紮紮實實,用必不顯其能。在知識和學識麵前,決不可以不懂裝懂,不會裝會。知識和學識不是用於逞能好強的武器,而是用於追求成功,實現人生價值的輔助工具。如果把知識和學識用於逞能好強上,到頭來隻能斷送了自己的前和和成功之路。北大從來就不歡迎逞能好強的人,而歡迎踏踏實實求學問,有真知灼見而又不顯山不露水能人。

逞能好強,不甘示弱,把自己表現得比別人更聰明能幹是人的本性,特別是在領導和女人麵前,一些人就會不由自主在逞能於人,沾沾自喜地顯示自己的本事,以便引起別人的重視,並從中撈取些許的讚美和好處,以滿足打壓別人、抬高自己的虛榮心。逞能好強是膚淺的表現,逞能好強的結果是樹敵於人,引起更多人的戒備和防範,甚至於成為別人攻忤的對象,實在是得不償失。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屑於這種把戲的,並把這種把戲斥為“無聊”。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不是真人。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往往越是性格內斂這人,不事張揚,不聲不響,默默無聞,把真本事用於追求人生的成功上。這樣創造出來的成功才更讓人口服心服。

有個北大教授這樣對學生說:“人生不是戰場,不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相互廝殺的戰場。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的那位老漁民聖地亞哥有一句名言:‘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給打敗。’人生不是角鬥場,更不是戰場,為什麼不能有一種“流水不爭先”的大度,非得逞能好強,老是想著勝敗?在逞能好強的爭鬥中,僅僅暫時地壓製了對方,卻因此失去了做人應有的德行,留下了做人品性不佳的惡名,用一時的痛快換來一世的罵名。

“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在文章中說自己運氣不好,命途多難。其實卻是與他喜歡在上司麵前逞能有很大關係。當時,年紀輕輕的他就已經名聲顯赫,唐高宗的幾個兒子都爭相結交他,打算把他請進自己的王府。後來經高宗批準,他進了剛剛被封為沛王的李賢府中,擔任修撰工作,並擔當指導老師和謀士的角色,深得沛王信任。當時皇宮裏盛行鬥雞的遊戲,沛王也是一名酷愛鬥雞的人。他花大價錢養了一隻毛色鮮美、體壯性烈的公雞,多次在比賽中大獲全勝,非常得沛王寵愛。但這隻公雞卻屢屢戰敗於英王李顯的“雞王”之下。英王非常得意,而沛王卻感到很傷麵子。年輕氣盛的王勃,當即產生了創作的衝動,提筆寫就了一篇《檄英王雞》,當場吟頌,博得了眾人的陣陣笑聲。後來被高宗發現,讀後勃然大怒,斥責說:“如此莊重的文體竟然以兒戲出之,表麵是檄雞之文,實則挑撥兄弟不和,如此狂徒豈能留在王府?”於是,下令免去王勃官職,並逐出王府。

古話說“強自取折”。北大教授評價王勃說,王勃的聰明隻能算作小聰明,算不得大聰明。他用這種小聰明去博取主子的歡心,卻沒能想到得罪了大的主子。免去職務算是高宗對他仁愛有加,如果遇上了更為暴烈的皇上,不砍了他的腦袋才怪呢。

朱思明畢業於2003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現任新華社下屬的新華出版社編輯。朱思明是一個非常幹練、麻利的女生,從學校走到社會比較快地適應了工作,並摸索出了門路。朱思明認識到,剛剛走上工作的人一定要謙虛,同事們都比自己入行早,經驗非常豐富,在他們麵前決不能逞能好強,處處表現自己的聰明,這是新參加工作的大忌。正是通過謙虛地請教和學習,朱思明一點一點地做下來,逐漸可以單獨開展工作了。她自己負責《我的體育生涯》一書出版時,發現了書稿中存在一定的疏漏之處。她覺得自己是剛出校門的無名小卒,而作者是是德高望重的體育界泰鬥。也許自己的見解高於作者,但內心卻比較膽怯。於是她抱著學習與探討的目的,與作者見了麵,她謙虛的態度得到了作者的稱讚,順利打開了工作局麵。

朱思明無疑是聰明的。假如朱思明采取直接修改書稿的辦法,把書稿補充完整,雖然原作者可能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最終也會接受她的修改意見。但那樣做卻會給人留下逞能好強,好大喜功的嫌疑。在作者那裏,也會留下糟糕的印象,對於今後的職業生涯埋下陰影。那樣做將有違於北大的教誨。

沒出息人喜歡別人比自己顯得更智慧、更有工人能力,也沒有人喜歡好為人師的人。而人們喜歡的是處處尊重自己,處處覺得比自己更矮三分,處處尊人為師的人。這樣的人被稱為會辦事、會說話、會處世。而那種搶表現機會、搶別人鏡頭、搶別人話題、搶別的風頭的人,隻能被當作缺少教養、缺少做人的品味的魯莽漢,表麵看起來的聰明卻是最拙劣的醜行。

北大學者在評價和珅的作為時,認為和珅善於博取主子歡心的主。他的策略是在上司麵前不逞能,把露臉的機會都留給上司,使上司在身處尷尬時也能立即找到回旋餘地,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上司的讚賞。應該說,和珅的策略是成功的,在做人方麵確有其獨到的可取之處。

功高蓋主,主必壓之;才高過人,人必頃之。沒有人能夠容忍身邊有個處處顯強於自己的人。所以,出自北大這個中國第一學府的學生更容易受到這方麵的排斥,如果不注意收斂自己的聰明而處處逞能好強,不僅在同事中無法立足,而且也會成為領導的“眼中釘”。這掌握好主樣的做人哲學,對於拓展未來的成功之路何等重要啊。

5.藏起鋒芒穩固前進

北大學者們很早就認識到,作為中國最高學府,任何一名從這裏畢業的北大人都是一本讓別人讀不透的書,他們聰明絕頂,才華橫溢,個性突出,意氣風發,心裏無不洋溢著曠扶天下、一展鴻途的美好有望。在北大校園精英遍地的環境裏,也許還體現不出他們的優勢來,而一旦步入社會,他們的智慧、能力、才華都會很快凸顯出來,猶如羊群裏站著一隻駱駝,成為眾目睽睽的焦點。盡管他們可以接受任何工作的挑戰,也有能力完成別人難以完成的工作,但畢竟他們的社會閱曆還很膚淺,思想也還比較單純,棱角分明、鋒芒畢露的“書生意氣”將成為他們步入社會的一把“雙刃劍”。一方麵,銳利的刀鋒會傷及過慣了不緊不慢、無憂無惱生活的人們;另一方麵,也會反過來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北大學者教導學生,北大的培育可以使學生生出棱角,讓自己羽翼豐滿起來。離開校園融入社會中去,卻必須學會收擾自己的棱角,隱藏起自己的鋒芒。刺蝟伸出刺可以保護自己,而書生伸出“刺”卻隻能紮傷自己。

老子是個大智者,但他從不表現自己,並勸告世人不要太愛表現自己。因為,顯山露水,出盡風頭,帶來的往往是無窮的後患。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張揚自己的才能,不吹噓自己的功績。不爭的事實說明,隱藏自己的鋒芒是多麼的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成敗的關鍵。鋒芒太盛,人人都會覺得不舒服,日久天長就會感覺受到了鋒芒的威脅,必然產生除之而後快的想法。就算容忍了鋒芒,心裏也會非常憎惡,使鋒芒畢露的人出現人脈關係危機,直到影響到事業的健康發展。

北大講師講到兩個故事,告誡學生年不要由於輕氣盛,顯露鋒芒,而處處碰壁。要想適應社會,必須學會隱藏鋒芒,愛顯示自己沒有絲毫好處可言,金子就算埋在土裏也是散發光澤的,事業的成功不在一時一刻的出風頭、露棱角上。在人人都能做好的事情上顯示自己的本事,不僅不會受人稱道,反而會落下“能力也不過如此”的壞印象。鋒芒在最關鍵、最緊要的時候再展露出來,那時人們才會敬佩你的過人之處。否則,如果不合時宜地拿出來炫耀一番,把別人都比得黯然無光,那麼,最終吃虧的肯定是自己。

春秋時期,楚莊王非常信任才華出眾的孫叔敖,先後三次給他極高的權力和豐厚的物質待遇,讓他擔任出國令尹承擔出使別國的重任,孫叔敖盡心盡力,每次都出色完成了出使重任,保護了楚中的利益。然而,位高權重的孫叔敖卻深知自己正處於鋒尖浪穀中,隨時都可能遭受滅頂之災,於是,他想盡辦法隱藏自己的鋒芒,極盡可能的向楚莊王推薦其他大臣,使他們都得到相應展示的機會,得到楚莊王的賞識。

楚莊王不解孫叔敖的用意,就問他:“難道你嫌我給你的賞賜還少嗎?”孫叔敖誠懇地回答說:“我的爵位已經夠高的了,官位也已經不能再高了,俸祿已經花不完了。如果我還不滿足,我就該受到老天爺的懲罰了。我認為,並不是別人的才華比我差,而是莊王您未發現他們罷了。經常是讓我承擔重任,別人就沒有機會了,這樣久了,都會對我產生怨恨。所以,我的爵位越高,我的態度就越是謙恭卑順;官職越大,我就越發小心謹慎用權;俸祿越豐厚,我施給別人的財物就越多。”楚莊王讚賞他的做法時說:“楚國人團結一致,是因為有你這樣甘願當配角的人啊。”

漢初劉邦的部下韓信曾經一度被人認為不會有大作為,他竟然含辱從街頭混混的胯下爬過去,被別人恥笑沒有男子漢氣概。他寄人籬下,帶著老母四處漂泊,被人嘲笑不是個男兒。甚至當蕭何向劉邦推薦他時,劉邦也沒有看得起他。但是,鋒利的錐子終究要紮破口袋的,蕭何慧眼識錐,演繹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曆史故事“蕭何月下千裏追韓信”。終於他在被拜將之後不久,就指揮軍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又把隱藏鋒芒的製勝招法用到了領軍帶兵上,最終一舉擊潰項軍。

愛慕虛榮的心理使一些人喜歡到處炫耀自己的能力和本事,把自己的家底毫無保留一掏給別人展覽。盡管其中也不乏才智高超的人,但是他們一旦與人競爭起來,就會立即處於劣勢。這是因為自己養精蓄銳,鋒芒不露,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實力。而自己卻已知道了別人的底細,提前做好了棋高一招的應對準備,一旦動起真格,就能像一柄利劍,直刺對方要害。所以,聰明的人往往隱藏自己的鋒芒,讓人探不出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