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發展教育, 弘揚科技
美國的強大不僅表現在其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也表現在科技和教育上。美國不僅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也有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和教育設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教育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石,沒有堅實的教育,就沒有先進的科技。美國先進的科技和完善的教育是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因,是美國不斷發展和創新的內在動力。
一、全民教育體係的建立與發展
美國教育體係的建立可以追溯至其殖民地時期。美國人自始便重視教育,這在其第一批殖民者身上已體現得很明顯。美國最初殖民者到新大陸時,帶著各種不同的理想。他們試圖在這一塊新的土地上建立一個不同於傳統舊大陸的新的國度,希望能按上帝的旨意在此建立山巔之城,以作為世人的榜樣。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也深知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付出不懈的努力,必須有決心、毅力、理想和遠見。他們寄希望於有知識、有頭腦、勇於創造、敢於革新的建設者。他們希望所有的殖民者都是這樣的人,在他們看來這需要教育,把無知者變成有知者,把文盲變成有文化的人。
美國早期所需的知識包括兩個方麵:一種是麵向上帝追求精神超越的信仰;一種是麵向俗世追尋物質世界奧秘的經驗和理性知識。在早期,這兩種知識相互包容,相互促進。一方麵,上帝是一切知識的源泉,真理的化身;另一方麵,上帝的道是隱藏的,需要人們去發現去認識。而不管信仰上帝也好,還是去發現認識上帝創造的物質世界也好,人們都必須能讀書識字。於是早期的美國人一方麵修建教堂,傳經布道;另一方麵又建造學堂,授業解惑。各殖民地議會一方麵立法征稅以維持教會,同時又立法資助教育。在馬薩諸塞州,法律便規定居民達50戶的小鎮,必須有一名教師;居民達100戶的市鎮,必須有一名能教希臘文和拉丁文的教師。這些教師既教授數學、天文、修辭、邏輯等方麵知識,又使人們可以閱讀《聖經》,掌握神學知識。其他殖民地也有類似的要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636年,移民始祖們在馬薩諸塞建立定居點僅16年,為培養有學識的合格教師(或者是牧師),他們便在這裏創建了美國第一所學院———哈佛學院。該學院由州立法設立,因得到一位叫哈佛的牧師的捐助而得名,就此開創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先河。哈佛的建立又刺激了其他殖民地,他們紛紛起而效仿,相繼建立各自的高等學院,這些學院包括:威廉與瑪麗學院(1701年)、耶魯學院(1701年)、普林斯頓學院(1746年)、哥倫比亞學院(1754年)、賓夕法尼亞學院(1755年)、布朗學院(1764年)和達特默思學院(1769年),這些學院大都延續至今,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可以說,殖民地時期美國已為其教育(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礎。在新大陸,美國人的識字率比舊大陸高,美國人上大學也比舊大陸(包括英國)容易,比例也高得多。
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教育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也有很多不足,而這些缺陷與不完善隨著美國國家的成立,移民大量增加而更加呈現出來:其一,人們普遍認為教育是私人的事,而非政府的公共責任。這就使得一方麵有錢人願意為私人教育投資,甚至為教會學校捐款;另一方麵政府很難征稅籌款建立公共學校,而這些學校正是剛到美國的貧困的移民者子女們所需要的。其二是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也顯得陳舊。如果說在殖民初期,宗教知識和世俗知識相互包容,相互促進的話。而現在人們則感覺有必要政教分離,因為信仰知識與世俗知識開始有些相互隔離,相互排斥。早期教育目的是培養有知識有信仰的人,故傳統教育中宗教知識所占的比重和分量偏多。
其中信仰是更高目標,知識為信仰服務。而現在人們認為教育目標應更服務於現實需要,幫助提高人們的工作經驗和技能知識。為此,人們開始提出教育的改革設想和方案,實行公共教育,傳授現代知識,人們認為公共教育應為美國政治製度提供基礎。
馬薩諸塞州著名教育家霍勒斯·曼便是其先鋒和代表。霍勒斯·曼認為教育能提供人們上進的機會,相信知識能改變人的命運,能有助於消除社會矛盾。霍勒斯·曼說,教育是人類生活狀況最有效的平衡器,可以防止貧窮,避免窮人對富人的仇視。因為教育能使窮人有機會變成富人,至少給他們提供了這一希望。他堅信:“像有知識、重實際的人卻永遠貧窮的這一類事情,以前從未發生過,將來也絕不會發生。”霍勒斯·曼創設了州教育局,要求建立用稅收資助的公共教育體係,改善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延長學習期限,提高教師工資,改善學校設施。他還建立了第一所培養教師的州立師範學校,組織第一個全州教育協會。
到19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體製發生一定變化。
各州開始征稅建立公共教育。有些州通過法律,要求各城鎮開辦初等學校,大多數州要求讓全部兒童免費入學。
教學內容和方法也得到了改革。
如果說這時期美國初等教育是在改革中發展,那麼高等教育則是發展迅速,變化不大。一方麵,高等院校大量建立。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政府通過1785年土地法令和1787年西北地域法令劃撥了大量教育用地,設立教育基金,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且早期高等學院的設立又在美國人思想中形成了一種觀念,即沒有高等學府的社會不是一個完全的社會,於是原先的獨立州和新成立的西部各州,甚至州的各地方市鎮等紛紛建立自己的大學或高等學院。如佛蒙特州、北卡羅來納州、佐治亞州和田納西州都建立了自己的州立學院。最著名的州立大學當屬由傑斐遜主持設計、弗吉尼亞議會撥款建立的弗吉尼亞大學(1819年),該大學當時基礎設施完善,課程設置較為合理,代表當時大學最高水平。西部各州甚至用發展高等學院來發展社會,吸引人們定居。俄亥俄州的伍斯特學院、艾奧瓦的艾奧瓦學院的建立便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發展。
不僅各州建立了自己的大學,像早期殖民地時期一樣,各宗教派別也紛紛建立自己的私立教會學院,以擴大自己教派的影響。在1830年至1850年間美國大約有80所教會學院設立,這同時也能解釋為什麼這一時期學院更多出現在西部各州,因為傳教士努力把各派力量伸展到邊緣地帶。到南北戰爭前,美國總共有幾百所高等院校。
另一方麵,這一時期高等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則變化不大。不管是州立還是教派私立學院,開設的依然是傳統的課程。學校的設施還很簡陋,圖書館、師資力量都相對缺乏,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學尚未形成思想自由、學術獨立的傳統,常常陷入政治與宗教派別之爭中。
南北戰爭後,美國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公立學校增長迅速,全民免費教育成為美國信念中最重要的內容。
戰前,美國公共教育在霍勒斯·曼等人提倡下已有發展,但主要集中在初等教育,公立中學尚不多見,且主要集中在馬薩諸塞等東部各州。1870年,用於公共教育的經費隻有6900萬美元,平均每個學生15美元,全國隻有160所公立中學。到1900年經費增加到25000萬美元,平均每個學生近23美元,公立中學增加到6千所以上。公立學校範圍也擴大,包括了幼兒園、師範學校、夜校和成人職業教育。學校的教學方法和課程也得到改進。
不過,私立學校仍然保持,且在繼續發展,有些宗教和種族團體拒絕並入統一的公立學校體係。天主教會還決定發展自己的教區學校。
這一時期,美國高等教育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取得很大成就。公立和私立大學紛紛設立。19世紀最後20年,全國學院和大學增加了近150所。新的州立大學繼續出現,東部各州因不讚成男女同校而開辦不少女子學院。如瓦薩學院(1861年)、史密斯學院(1871年)、布林馬爾學院(1885年)等。1862年莫裏爾法的通過,有助於新建許多贈地學院以培養農業機械工藝人才。除教會繼續開辦私立學院外,這時期一批發了財的工商企業家也開始捐資辦學。這些大學多以其捐贈者名字命名,如康奈爾大學(1868年)、範德比爾特大學(1873年)、霍普金斯大學(1876年)、圖萊恩大學(1884年)、斯坦福大學(1885年)、克拉克大學(1887年)等,芝加哥大學(1891年)由洛克菲勒捐資成立,算是一個例外。
這一時期不僅高等學校數量在擴展,其教學設施和學術水平也得到進一步提高。哈佛大學在查爾斯·埃利奧特領導下開始改革舊的製度,增設新的選修課程,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減少神職人員所占比重。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創辦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由於其深受英德兩國教育的影響,開始重視科學研究和設立研究生院。霍普金斯大學絕大部分教師曾留學德國,其校長丹尼爾·吉爾曼吸納德國大學的許多製度。他提高了教師的待遇,重視科學研究,把教師和學生從學問的保存者變為知識的探索者和提高者。霍普金斯大學為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榜樣。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得到全麵發展,不僅各種形式學校注冊人數增加,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地區發展也更為平衡。從1900年到1920年,美國公私立學校以及高等學術機構中注冊人數增加了19.2%,各類教育蓬勃發展。
1900年,美國大約隻有250所城市建有幼兒園,而1920年,則有8000多個幼兒園,入園兒童達50多萬。1900年,美國大約有6000多所公立中學,學生50萬;1920年則有14000多所,人數200萬。
這一時期,美國南部教育發展迅速。1900年,美國南部兒童平均接受3年公共教育,每人經費不到10美元,而北部則是7年和約21美元。到1920年,在各方努力下,美國南部掀起各種教育改革運動,經費增加了一倍,入學人數增加了1/3。南部白人文盲由1900年的11.8%下降到1920年的5.5%,黑人則由44.5%下降到22.9%。
這一時期,以哲學家約翰·杜威倡導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在美國教育理論和實踐上產生很大影響。這一理論認為:公立學校應是美國民主政治的主要訓練基地,應講授為兒童適應時代需要,在民主社會生活打下基礎的課程。它強調課程和教材應適合學生的需要和能力,應強調實踐和動手能力而非死記硬背。雖然對此一直存在爭議,但這一理論在美國教育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美國高等教育數量增加不多,1900年到1920年由977所增加到1041所,但人數增加了1倍多,由約24萬增加到60萬。更主要的是大學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迅速提高。大學改進教育方法,獲得了大量資助,完善了教育設施,提高了研究生教育能力,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代表的一批技術型學校的發展促進了全國學術水平的提高,1900年美國成立了旨在提高大學學術水平的美國大學協會。
20年代美國的繁榮繼續推動美國教育的迅速發展。
雖然受到30年代經濟大蕭條影響,但到40年代,亦即美國參加二次大戰前,美國的教育成果還是鞏固了下來。
1920年到1940年,美國公立學校注冊學生由2100多萬增加到2500多萬,教育經費增加了一倍,由10億美元增加到23億多美元,教師人數由68萬增加到近90萬,每個學生經費開支由約53美元增加到88美元,文盲從6%下降到2.9%。
到1920年,美國已實現所有小學的免費教育,因此這一時期更著眼於質量的提高,改進教育方法,延長學習時間,頒發教師資格證書。這一時期,美國公立中學空前發展,人數增加了兩倍,由220多萬增加到660多萬。如初等學校一樣,中學的課程和教育方法也發生變化,注重實踐、幫助培養技能的一些職業課程開始超過傳統課程。
1914年史密斯—利弗法和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為農業和職業教育提供了聯邦資助,更促進了向這方麵的轉變。
公立中學的發展直接推動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這一時期,美國大學學生人數由60萬增加到約150萬,教師由約5萬人增加到15萬人,經費也由5億多美元增加到近17億美元。與此同時,高等教育也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和作用。它們不再專門培養教師、醫生、律師等精英人物,也開始培養從事工、商及其他職業的一般人員。
不過大學水平並沒有因之受到影響,相反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40年代以來,尤其是二戰以後,美國教育達到空前繁榮,入學人數不斷上升,教育經費大幅增長,教育質量持續提高,教育設施得到完善,入學人數由1946年的2820萬上升到1976年的5980萬高峰,教育經費由1940年30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增加到1970年的700多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公立學校學生由2450萬上升到4650萬,私立學校由260萬上升到550多萬。
學生的平均教育經費增加了9倍,從1940年的88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850美元。
這時期學校教室數量增加近1倍,許多社區光線充足、設備良好的現代建築物替代了時間久遠的簡陋校舍,更多的條件艱苦鄉校校舍和小鎮校舍讓位於新的地區小學和縣立聯合中學。教師人數增加了1倍。這時期,提高教學水平的運動不斷推進,進步教育理論得到反思和重新評估,人們批評它過於放縱學生,忽視了學科內容和學術性,要求把教育重點從“以兒童為中心”轉到“以學科為中心”。在數學、自然科學、曆史、語言等基礎學科方麵進行更嚴格的訓練。1965年,美國通過了中小學教育法,給公共教育撥出巨款,用以購買圖書資料、教學設施,增加師資力量,還積極推動教學革新和擴大教育體製,並注意照顧低收入地區兒童,幫助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
高等教育獲得爆炸式發展。這是因為二戰後大批退役軍人在聯邦退役軍人法資助下進入大學;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又刺激美國加大教育投資,美國通過國防教育法資助自然科學和基礎科學的發展。1940年到1970年,高等學校入學人數由1940年的150多萬增加到1970年的830萬,教育經費也增加到近250億美元。
1940年,美國18到21歲這個年齡組的青年人,上大學的不到16%,而1969年則接近45%。不僅如此,大學體製更加開放靈活,允許成年人繼續深造,許多大學對女性開放,實現了男女同校。60年代,在黑人大力爭取,社會大力支持下,學校也實現了黑白人學生同校。上大學一度曾隻是有錢、有地位人的“專利”,而今幾乎每一個美國青年,隻要願意,都可能上大學。
更重要的是,由於歐洲受到二戰的影響,尤其是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大批一流的科學家和思想家流亡美國,他們紛紛進入美國高校從事教學科研活動。一時間,美國成為世界科學家聚集之地。戰後,這種流向並未停止。由於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其富足和平的物質生活條件、充裕的科研經費和完善的教學設施,不僅留住戰時流亡學者,還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前往美國學習和工作,美國成為了世界科研中心。美國大學以其開放的體製和高質量的學術水平聞名於世。
這時期,美國高等教育發展也出現一些新問題。由於人數增長過快,不僅使得教學設備顯得相對不足,更主要是由於這時期的大學更加關注社會問題,因此也把對社會問題的不同看法帶入校園,加之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曆,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思想傳統,他們開始在大學內展開激烈的交鋒,同時也開始走出校園,參加社會運動。這在六十年代表現得尤為明顯。大學生們反對巨型大學的官僚體製,反對種族隔離,反對財富分配不均,反對越南戰爭,反對學校接受軍方資助,從事軍事領域的研究,為之培養後備役軍官。他們在校園內外遊行示威,與學校當局、與政府之間發生了矛盾。他們大部分人懷著真誠的改革社會的希望,也有小部分人最後轉而采取暴力手段,或陷入消沉頹廢,逃避社會,遊戲生活,帶來消極影響。
經過越南戰爭和水門事件後的美國,教育得到進一步反思改革與完善。美國教育的發展不再表現在入學學生人數的增加,相反由於美國教育長期發展完善,美國入學人數趨於相對穩定。美國把教育的重點放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改進教育體製上。80年代以來,美國再現一股“教育熱”。人們更加關心未來教育的發展和改革。1983年,由美國聯邦教育部長任命的全國教育質量委員會發表了《國家處於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各州也成立州際教育委員會發表《為高質量教育而行動》的報告,這些報告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教育質量未能得到相應的提高,不能滿足美國未來的要求。他們強調教育事業數量和規模上的發展,並不能帶來相應質量上的提高,在有些方麵還引起了反作用。因此他們要求對美國教育進行根本的改革。
80年代以來,美國總統均把教育作為自己任內的重要議題。裏根開始教育改革;老布什第一次提出“教育赤字”概念;克林頓則簽署了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美國教育改革法》,該法擴大了聯邦政府在教育領域的權限,加強全國教育標準的製訂,注重教育的實踐效果,希望使美國所有學生都能接受機會均等的高質量教育,為美國進入21世紀做準備。1996年,克林頓又提出“教育技術行動”,要求把多媒體電腦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普遍應用於美國教育,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育空間。
這一時期美國職業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美國整個教育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漲,就業形勢困難;而八九十年代美國經濟結構又迅速轉換,要求新的職業技能,故而這時期美國的職業教育發展迅速。1982年,美國參加培訓學習的成年人達2100多萬,而隨後曆年呈增加的趨勢。美國還出現各種高等職業培訓機構。各種社會學院、函授大學、開放大學、技術學院紛紛出現,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提高了美國經濟的生產效率,還不斷為其轉型後經濟提供合格的勞動力。
二、美國教育發展的特點及啟示
經過300多年的發展(包括殖民地時期),美國已形成一套發達和完善的教育體係,體現在:教育覆蓋麵廣,教育設施齊全;教育經費充足,公民受教育水平高;教育質量不斷改善,高等教育更是聞名於世。美國教育為什麼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它有哪些特點,給世界又提供了哪些啟示呢?
第一,重視教育的傳統。
美國十分重視教育,而且幾百年來一以貫之,通過了許多法令(無論是州還是聯邦甚至是地方)來資助教育,支持發展教育,並把教育作為其政治的重要議題,長期為之提供巨額經費。
我們已看到,早期殖民者首先建立起來的建築物之一便是教堂和學堂(在早期常合二為一),殖民地還通過法令強製實行初等教育,並立法建立最早的高等學院,以培養教師和牧師。而這批學院後來大都延續下來,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為美國培養大批人才,並在美國形成沒有高等學院不是一個真正完全社會的信念。哈佛大學建於1636年,比美國建國早了150年,曾有10位總統在哈佛就讀過,哈佛還培養了大量政府和工商管理人才,對美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也看到在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之後,相繼通過兩個土地法令,規定在西部建立各州劃定必須的教育用地。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又通過莫裏爾法,通過贈予大批聯邦土地支持建立高等學院培養農業和機械工業人才。1914年史密斯—利弗法和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又為農業和職業教育提供聯邦資助。二戰後,美國聯邦政府更是通過一係列法令資助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