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吸收移民, 廣攬英才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首先是移民創建了這個國家。在短短200餘年間,美國由300萬人口的孱弱小國發展到今天近3億人口的大國;由地廣人稀、經濟落後的蠻荒之地發展成人才輩出、經濟繁榮的超級大國,移民在其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說美國靠移民而建,因移民而興。移民為美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為之奉獻了寶貴的財力和智力。移民豐富了美國文化,培育了其開放的心胸和創新精神。而美國不同時期不同的移民政策也為移民在美國走向超級大國的進程中發揮作用創造了條件。
一、自由移民的國度
1607年英裔移民在新大陸上建立了第一個永久居住地———詹姆斯頓。這批移民是由弗吉尼亞公司組織的。
公司計劃資助一批移民到美洲,條件是這些人必須同意放棄他們頭7年勞動果實,此後,他們可以自行經營致富,而自付旅費的人則不受此限。隨後公司在發現能以煙草獲利時,更進一步放寬限製,提供了優惠條件,如修改土地政策使投資者和移民都有利可圖,給移民管理殖民地等權利,以吸收更多的移民。於是在隨後20年間,有大約4000移民進入新大陸,並擴展至整個弗吉尼亞,到1640年人數上升至8000,到1660年時,弗吉尼亞人口有25000人。
雖然說弗吉尼亞詹姆斯頓移民最早定居,不過在美國被稱之為移民始祖的卻是1620年在新英格蘭普利茅斯定居的另一批人,這批人不滿英國國王的專製統治,為追求信仰自由按自己意誌生活,登上“五月花”號船遠涉重洋來到北美大陸。他們在船上訂立公約,決定用選舉方式,根據公約約定組成自己的政府。他們希望在這一片大陸上根據上帝的旨意進行一次試驗,把這塊大陸建設成為一塊流著奶和蜜的福地。他們認為自己正如1630年約翰·溫思羅普布道所言,正在“成為”整個世界的山巔之城,人類的榜樣。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激勵下,新英格蘭移民艱苦奮鬥,矢誌不渝,把一片蠻荒之地變成適合人居住的富饒之鄉,對歐洲舊大陸上渴望機會的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新英格蘭地方人口增長迅速,最後因內部分裂而分為幾個不同地區,包括馬薩諸塞、羅得島、康涅狄格等。
如果說,英裔移民為早期殖民地發展作出很大貢獻的話,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移民作用也不可忽視。如荷蘭人建立了紐約州,賓夕法尼亞有大批德意誌人、荷蘭人,南卡羅來納州湧入不少法國胡格諾教徒、巴巴多斯島居民,甚至還有被當作奴隸的黑人,到17世紀末,南卡羅來納移民便增加到1萬人。
歐洲早期移民到達新大陸時,展現在他們麵前的是一片廣袤的土地,樹木林立,雜草叢生,野獸出沒,四周荒無人煙。為了生存與發展,他們迫切需要有更多的人來與他們一起定居、開墾、拓荒、建設,因此他們熱情地歡迎移民,並想方設法吸引移民。他們向歐洲舊大陸散發各種宣傳書籍和小冊子,用美妙、甚至誇大之詞宣揚新世界的好處,如土地充裕,肥沃,機會遍地都是;他們發明定期契約製度,向貧困的人們提供土地和旅費,隻要其願意在一定期限內無償勞動;他們從非洲等地購買黑人奴隸;甚至還歡迎因負債在押的犯人和其他罪犯。他們不僅向舊大陸宣傳,還在各殖民地間展開激烈的競爭,如允許宗教自由,給予更多的權利,免費提供更多的土地等。據估計,到1700年,13個殖民地共吸引了27萬5千移民;到獨立戰爭時,殖民地人口達到300萬;到1790年時,人口則近400萬,其中包括70萬黑人。在獨立戰爭期間,英國雇傭的德國兵有幾千人開了小差留在了美國。
美國獨立戰爭後一段時間內,移民人數大大減少,原因之一是聯邦黨人和民主共和黨人的鬥爭。執政的聯邦黨人為限製民主共和黨,相繼製定一係列針對移民的法令,如《敵僑法》用來在戰時管束敵僑;《歸化法》要求申請加入美國的外來移民必須在美國居住14年,在其申請歸化的州居住5年;《友僑法》則授權總統驅逐他認為對國家利益有危險的任何外來僑民。這些法令對外來移民有一定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此時歐洲大陸上爆發了法國革命和隨後進行的拿破侖戰爭,戰爭造成歐洲大陸大量人員傷亡,而同時英國和法國相繼實行海上封鎖和大陸封鎖,使得這一時期歐洲移民前往美國幾乎中斷。
不過這隻是一個暫時現象,隨著《客籍法》(即《友僑法》)很快廢除和拿破侖戰爭的結束,從1820年到1860年,美國迎來了第一次移民浪潮。開始尚是涓涓細流,後來便是大河滾滾。這一時期,大約有500萬人移民美國。
1820年時,移民美國的有8萬多人,1830年僅為2萬人,1840年時恢複8萬。在1840年前10年移民總數不超過60萬,但在接下的幾十年間,移民迅速增長。1840年到1850年,美國移民增加了170多萬,而在1850年到1860年這十年間,移民增加了近260萬,從1850年到1854年高峰期間,移民每年都超過30萬,1854年人數達到最高峰,為43萬,以後便逐漸減少,但繼續保持一個穩定的數字。
這一時期,移民除了來自傳統的西歐(英國超過30萬)和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等國)外,更多的來自愛爾蘭和德國等中歐國家。愛爾蘭移民在開始時很少,自1830年後人數迅速增加,幾成一股洪浪,不可遏止。愛爾蘭人長期處於英國統治之下,加上當地地主的苛刻,普通愛爾蘭人生活困苦,勉強為生。1845年,一場神秘的病害使得愛爾蘭人賴以為生的食物馬鈴薯歉收,隨後幾年在愛爾蘭出現連續的饑荒,一百多萬愛爾蘭人餓死,另有150多萬愛爾蘭人背井離鄉、遠涉重洋來到美國。他們沒有財產,沒有技能,沒有文化,有的隻是生存的希望,他們對美國充滿憧憬和向往,當時在愛爾蘭便傳唱一首流行曲“那地方(指美國)人人都有工作和麵包,天上的太陽天天照”。
愛爾蘭人是因壓迫和饑荒而移民,同一時期德意誌人是因革命和戰亂而移民。此時德意誌尚未統一,國內諸侯割據,四分五裂。1848年德意誌爆發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希望實現國家統一,建立資產階級政權。革命最終失敗,大批德意誌人逃亡美國,從1850年到1860年,移民美國的德意誌人將近100萬。
這一時期,美國出現移民高潮原因在於,一方麵,美國獨立戰爭後,擺脫英國政策的限製,能自己製定移民政策;同時,美國通過獨立戰爭,獲得西部大片土地,麵積擴大一倍;加之,美國又從法國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麵積再次擴大一倍。土地的增加使得美國更顯得地廣人稀,勞動力更為缺乏,更需要大量移民。另一方麵,此時的歐洲天災人禍、混亂動蕩,使得大批人被迫背井離鄉,尋找新的生活機會。第三,是移民的示範作用,先來的移民在改善生活之後,通過書信向母國傳達這一信息,使得大批的後繼者蜂擁而至。
這一時期總的來說美國是歡迎移民的,但大批移民的到來也在美國國內引起一定反響。美國出現了一些排斥主義的活動。由於這一時期移民中大部分是愛爾蘭人和德意誌人,他們人數的大量增加引起傳統英裔美國人的不安,他們擔心這些移民會汙染美國以盎格魯———薩克遜人為主的血統;他們還批評這些移民保持其傳統風俗和衣著習慣,帶有舊世界的烙印;他們不滿移民區裏存在的貧困和犯罪活動;他們反感移民中的革命傾向;他們也厭惡移民被用作政治工具。但是他們排斥移民最主要原因有兩種:一是經濟原因,二是宗教原因。由於移民大量到來,人生地不熟,一無所有,迫切需要找到工作機會,因此容易被一些工廠主利用來壓低工資。於是他們可能成為原來工人的競爭者,降低其生活標準,自然為他們所不喜。
更主要的是1830年以前美國主要是一個新教徒為主的國家,羅馬天主教在整個人口中隻占一小部分,1801年時隻占全部人口的1%。但這一時期的移民中,愛爾蘭人幾乎全部是天主教徒,德意誌移民有一半是,隨著天主教徒人口的增加,天主教會勢力也在擴大,這引起美國新教徒們的警惕和恐懼。於是他們組成各種團體和組織,如美國子孫,美國騎士團,最後他們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組織“星條旗團”。由於其成員誓守秘密,在外人詢問其目的與活動時,一律拒絕回答,因此,也稱為“一無所知派”。他們要求反對天主教,限製移民,延長歸化年限,剝奪移民投票權利。“一無所知派”在一段時間內產生較大影響。但很快就衰落了。其原因一是內部發生分裂,二是美國當時更關注奴隸製問題,三是美國需要移民,最後它在宗教上的偏執和仇視外國人的情緒不符合美國信仰自由和美國是舊世界貧窮和受壓迫者避亂所的思想。
也不符合美國是世界熔爐的信念。
在擊敗排外主義運動之後,從1860年到1920年,美國又迎來移民的第二次高潮。這次移民潮波濤洶湧,影響持久深遠,期間,有3000多萬移民來到美國。開始大多數移民來自傳統的英格蘭、愛爾蘭、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漸漸地來自東歐和南歐的移民成為主流。大量意大利人、斯拉夫人、猶太人移民美國。在1891年到1900年間,他們占移民人數一半以上,而在1901到1910年則幾占3/4。
在此期間有300萬意大利人移居美國,主要集中在1900年到1920年這一高峰期,這20年中有200多萬意大利人來到美國,其中1907年人數最多,達到28.6萬多人。意大利移民大多數來自南部地區,那裏自然條件惡劣,人們生活水平低下,他們向往去美國,尋求新的機會。
這一期間超過意大利的是來自中東歐的斯拉夫移民,主要來自沙俄和奧匈帝國。在此期間,約有600萬斯拉夫人移居美國,奧匈帝國和沙俄各占一半,按移民數量排序,他們分別是波蘭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地亞人、魯滕尼亞人、捷克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等。他們深受沙俄和奧匈帝國的壓迫,深受地主和雇主的剝削,渴求能到美國,尋求一種新的生活。
從沙俄和奧匈帝國移民出來的還有大量猶太人,從1881年到1915年期間,有近200萬猶太人進入美國。
千百年間,猶太人流離失所,分散世界各地,大部分在歐洲,受到人們的迫害與排斥。1881年沙皇政府更開始執行一種長期而處心積慮的迫害政策,對他們實行種種限製,剝奪他們應有權利,使其處境進一步惡化。他們希望擺脫地獄般的生活,逃到他們稱之為黃金國度的地方。
這一時期,美國出現移民高潮的原因在於:第一,美國南北內戰的結束,工業革命迅猛發展,使得美國出現大量勞動力短缺。
這期間,美國財富增加了一倍,工人數量也增加了一倍。而其中很多勞動力便是來自移民。美國對勞動力的迫切需要,是其廣泛接受移民的最主要原因。在此期間,美國的工廠主、征募經紀人、職業介紹所在歐洲作了不遺餘力的宣傳,散發了大量手冊,編造了各種誘人的故事,允諾提供了許多機會和條件。他們為貧困移民提供旅費資助,負責接待新來移民,並幫助他們尋找工作。1862年通過的《宅地法》規定隻要願意成為美國公民的人在該地工作五年,便可獲得160英畝的土地,對移民產生巨大的吸引力。第二,移民自身的貧窮,所受的宗教迫害和政治壓製,渴求一種更美好生活的希望,也使他們拋棄原有的生活,來到美國。正如愛爾蘭人相信“那些地方人人都有工作和麵包,天天都有太陽照”而移民美國,德國人向往“一片富有沃土卻沒有農民的大地”來美國,他們也衝著“大門向每一個人敞開”這一夢想來美國。
1886年,在第二次移民浪潮期間,紐約灣貝婁島上豎起了一座巨大雕像,即舉世聞名的自由女神像。它是法國政府為紀念美國獨立100周年贈送的,法國著名雕塑家巴托爾迪曆時10年雕塑而成。這座“照亮全世界的自由女神像”為千百萬渴望來美國的移民指引著方向。雕像上刻著俄國猶太移民、女詩人埃瑪·拉紮勒斯一首詩的最後五行:
“都給了我吧,疲倦的人,窮苦的人,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眾生,喧鬧海邊的可憐蟲,都送到這裏來,無家可歸,風吹雨打的人們。
在金門之旁,我高舉明燈!”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首詩表達了美國對移民歡迎和接納的思想和信念,不少移民在船上望見這座自由女神像時,激動得熱淚滾滾。
二、移民政策的變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自由女神像即將矗立的時候,美國移民政策已經開始出現變化,最初是部分的,後來則是整體的。
1882年,美國通過了第一個聯邦總移民法,禁止中國移民。法令規定,暫停中國移民10年,華人不得歸化為美國公民,任何將華人運往美國的船主將受到懲罰。
1892年美國延長並加強了這一法令,規定除外交官及其隨行人員外,任何中國人都不得進入美國,被扣華人未能證明其無罪之前,被認為犯了非法居留罪,且不準保釋。
法令還加重對運載華工來美國的船主的處罰。1894年,美國與中國政府簽訂限禁華工條約,再次規定10年內絕對禁止華人移往美國。這項條約在10年後再次續訂,條款更加嚴厲,華人成了美國移民政策限製的第一個目標。
美國歧視性的排華法案引起中國人的強烈不滿和憤怒,在全國掀起了抵製美貨運動。但美國政府不為所動,相反把排華法案永久化,直到1943年才最終廢除。美國在這一時期為什麼要製訂這一排華法案呢?首先,它是美國改變移民政策的結果。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實行自由移民的政策,100多年間,已有近千萬移民進入。美國人口迅速增加,從建國初的300萬增長到1億多。1890年,美國聯邦政府宣布,西部空地已不複存在,這標誌著曾經是地廣人稀的美國時代的結束。而移民仍源源不斷進入便引起美國排外主義情緒的高漲,1892年美國排外主義詩人托馬斯·奧爾德裏奇便抱怨,說美國“無守無衛,大門洞開,駁雜群氓,蜂擁而來”。美國擔心移民不能被同化,融入美國社會,影響美國政治和社會的穩定,同時他們又擔心移民的融入會衝淡盎格魯—薩克森種族血統。他們還擔心移民的大量移入會衝擊到美國盎格魯—薩克森種族的優勢地位,為此他們主張限製移民數量。
1889年哈裏森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便說:“我們應該繼續對移民表示友好,但對他們的品性不能掉以輕心。移民來自世界上各個民族,即使屬於最優秀的種族,對我們的國庫收入也是一種負擔,對社會秩序也是一種威脅。”因此他認為美國的移民政策應該改變,歸化法案應予修正。其次,這是美國對華人的一種特別不滿和歧視。第一批中國移民是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後被美國招募的勞工,後來中央太平洋鐵路的鋪設又招募了大量中國工人。由於華人在美國吃苦耐勞、忍辱負重,所以很快在美國站穩腳跟。他們或開餐館和洗衣店,或當傭人和工人。但是華人有時為了一份工作,不計報酬,寧願領取很低的工資,而這威脅著美國工人的利益。他們擔心降低工資,甚至失去工作崗位。與此同時,華人還保持自己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通常聚居在一起,不願融入或者說很難融入美國社會,這就更引起美國人的敵視。美國人認為華人保持的傳統風俗習慣要麼迂腐可笑,要麼是不可接受。如男人留辮子、女人裹腳便屬前者,一夫多妻便屬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