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發展教育, 弘揚科技(2 / 3)

1948年退伍軍人法案資助大批退伍軍人進入學校;1958年國防教育法大量資助自然科學和基礎科學;1965年中小學教育法案大量資助公立中小學的發展和完善;1994年美國又通過《美國教育改革法》,希望為美國所有學生提供高質量教育,以迎接21世紀的挑戰;2001年小布什又宣布給每一個受教育家庭提供資助,減免大學學費,豁免聯邦稅收。在美國,尤其是今天的美國,教育常是政治家競選綱領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活動家、新聞媒體關心的中心內容,也是普通人們所談論的重要話題。今天美國總統均想以教育總統的聲譽流傳於世,以此作為其最大成就之一。

正是重視教育的傳統,使得美國教育經費持續迅速地增加,長期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左右。考慮到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巨大(今天已達11萬億),對教育投資的力度是十分可觀的。

第二,多元的辦學體製。

美國對教育的重視,不僅體現在官方,也體現在民間。在美國建國以前,各殖民地社區、教會已建立起大量私立學校。人們紛紛捐款集資,資助教育。美國建國以後,基於國家發展和政教分離的需要,開始創辦公共教育,並最終發展完善了公立教育體係。今天,美國公立學校已承擔起美國人民受教育的職責,政府為人民提供免費的初、中等教育,還為人民提供學費較為便宜的高等教育(一般美國州立大學一年學費均隻有二三千美元,隻相當哈佛等一些著名私立大學的1/10,也隻相當美國人均年收入的1/10左右。),以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權利。

不過,在國家發展公立教育的同時,美國並沒有禁止私立教育。相反,國家不僅允許其開辦,還為之提供大量的便利。如前所述,早期殖民地時期,各殖民地、各教會都建立起自己的私立學校,這一趨勢在美國建國後仍進一步發展。美國建國初期,各教派為發展自己的信徒,擴大自己的影響,紛紛建立自己的學院,從獨立革命到南北戰爭期間,它們一共創立了100多所大學和高等學院。

幾乎每個教派都要建立自己的學院,並且幾乎每個州都至少有一所,而且有些州甚至有多所。教會不僅建立起自己的學院,還給一些不是教會辦的學校以大量資助。

早期教會創辦的學院確實對學校發展有一定影響,因為它使學院受教派精神的影響,妨礙了學術自由和獨立。

不過由於學校數量眾多,它們為了能夠存在下去必須爭奪生源,而這又使得它必須淡化宗教色彩,故而雖然許多學校是由一個教派建立並管理,但其校規一般卻禁止對學校師生進行宗教測驗。許多教派創辦的學校超越了宗教派的範圍,最終形成了一種“非宗派主義”的氛圍。

來許多美國教會大學更擺脫宗教色彩成為著名的私立大學,如哈佛、耶魯等大學,不過仍存在許多教會大學。

不僅教會開辦了許多學院,不少私人也創辦了高等學院,如著名的康奈爾大學、範德比爾特大學、霍普斯金大學、斯坦福大學、克拉克大學便是由美國一批工商企業家創辦並因之得名,著名的芝加哥大學也是由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創辦的。許多人為學校提供大量捐款,如每年高等學校收到的捐助便達幾百億美元,哈佛每年可收到25億美元,斯坦福大學也能收到近11億美元。美國大學裏不少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便是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捐資助教在美國已成為一種傳統,美國政府也通過立法免除其相應的個人所得稅予以鼓勵。

今天美國仍有幾千所私立學校,注冊人數有近六百萬。

美國學校的公立和私立性質並非一目了然,二者也並非截然分開,完全獨立。美國政府常資助一些私立學校,如哈佛、耶魯、斯坦福等著名的私立大學都得到聯邦政府的大量資助;而一些公立學校也經常得到私人或私人團體的大量資助。

在美國正是存在公立和私立等不同性質的學校,存在聯邦、州、地區、教會、個人等不同的辦學實體,使得美國的教育不僅覆蓋全麵;而且由於其相互競爭,使得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不斷提高。

第三,開放的辦學理念。

美國教育的另一大特點便是其開放性。開放性表現在:對社會開放;對各階層開放;對世界開放。這在美國高等教育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在歐洲,大學最早是教會屬下的機構,它的管理效法於牧師們的自治而實行教師自治,大學教師控製學校的書籍、校舍等財產,並決定學校的決策。即使後來政府創辦新的大學也承襲這一傳統,如英國牛津和劍橋便由英國議會立法特許建立,大學享有許多特權,壟斷學位的頒布,控製基金,掌握出版大權。大學的高度自治對學術自由確實有一定保證,但它同時也可能使學校完全脫離社會,使大學和社會脫節,缺乏外在的監督,最終變得保守、暮氣沉沉。大學古老的圍牆具有雙重限製作用,它把校園裏的成員與社會隔絕開來,也使外麵的民眾與書本知識隔絕開來。

美國大學卻不是這樣。美國大學建立之初,一無所有,既無政府特許的權力,也無相應的土地和基金,主要是由社會創建,由世俗人士組成的校董協助籌集、安排和使用有限的資源。因此大學一開始便和整個社會保持密切的聯係,因為沒有社會的支持,大學便不可能存在。在歐洲大學是教師自治,而在美國則是由社會代表組成校董會控製學校。當然由於大學的逐漸發展,校董們不可能管理學校的日常事務,因此他們便聘請一位大學校長,而校長依靠教職員工,尋求學校的發展。今天美國大學發展主要依靠兩個機構,一方麵由教授組織學術委員會延聘教師,保證一定的學術自由和獨立;另一方麵校董會則監督學校的運作並為之籌集資金和款項。校長身兼兩職,對內代表校董會,對外又代表教師,即對教師代表社會,對社會又代表學校。這樣就把學校與社會聯係起來,保持學校對社會的開放。一方麵讓學校教育為社會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另一方麵社會又參與學校管理,支持學校的發展。在歐洲,大學最初的目標是培養社會精英,它代表一種貴族的生活方式,由於數量少,學費昂貴,通常隻有一些貴族豪門子弟才上得起。而美國大學一開始便以服務社會,普及知識為己任。美國大學由於發展迅速、數量較多(原因如前所述),這樣大學為維持生存,彼此之間競爭激烈。為爭奪生源,它們必須淡化教派色彩,降低學費,這樣美國大學實際上就向美國大部分人開放。隨著社會的發展,美國大學也開始向女性、黑人等少數民族開放。

最開始是設立專門的女子學院、黑人學校,後來一些傳統的男子學校、白人學校紛紛向女性、黑人開放,最終美國大學實現了向全社會的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當一些私立大學收取的高額學費使一些貧窮人家子弟望而卻步時(雖然它們都通過大量獎學金來吸引有才華的窮苦學生),美國公立大學則保證為所有美國人提供應有的機會。到70年代時,美國已實現了每一個願意上大學的青年都可以圓其大學夢想。

美國教育的開放性第三方麵表現為對世界的開放。

這一是指美國教育在保持自身傳統和特征同時,積極吸取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

傳統大學的模式重視文科教育,注意培養通才。19世紀末,隨著科學知識的積累,學科也在不斷分化,自然科學和技術知識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以德國為代表的一些大學開始重視科學研究,它們把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注重研究生的培養,注重提高大學的學術水平,顯示出其體製的先進性,美國大學因之便紛紛效仿。19世紀90年代成立的霍普金斯大學、20世紀初麻省理工學院便都是這方麵的代表。

其二是指對全世界的教師和學生開放。美國大學積極吸引世界一流學者和科學家來校任教,為之創造了公平、良好的環境,提供優厚的物質待遇。美國還邀請大量外國學者赴美長期或短期講學和做學術研究。美國大學每年也向國外派出大量的交流訪問學者。美國大學不僅吸引一流的學者,還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學生敞開大門。

美國大學通過全額或部分獎學金資助海外優秀留學生。

還通過校際合作與國外交流互派學生。目前,每年在美國留學的學生達幾十萬,占全世界留學總數的一半,僅中國就有十幾萬留美學生。而美國通常也是外國學生海外留學的首選地。美國教育的開放性既保證了美國教育的學術質量,又為之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獲得社會的大力支持。

第四,不斷改革創新的精神。

美國教育是在不斷改革創新中發展完善的。美國教育首先是模仿英國,但它並不拘泥於英國模式,一開始便走上與英國不同的發展道路,形成自己不同的傳統。美國教育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反思、變革的過程。

18世紀50年代美國覺察傳統私立教育體製缺陷,開始初等教育的公立製變革,並改變課程設置,延長學年,改進教學方法。鍍金時代,美國教育全麵改革,公立教育進一步擴展與完善,高等教育則減少宗教色彩,引進選修製,采用新的教學方法,重視教學研究等。20世紀以來,美國不停地反思傳統教育,教育改革一波接一波。

20年代時,美國引進杜威的教育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實踐和動手能力,強調發現學生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反對死記硬背。

40年代以後,杜威教育理論又得到重新評估和完善。不少批評家指責其為了教學的技巧和遷就學生,忽視了學科內容的學術性和完整性,損害了智力訓練的生動性和嚴肅性。他們要求把教育著重點從“以兒童為中心”轉到“以學科為中心”,並加強基本學科的更嚴格訓練。不過他們也保留了進步教育的一些好的教學方法。

二戰後,在麥卡錫主義和忠誠調查的恐怖壓力下,美國對高等教育的哲學、方法和目標的富有創見的探索仍取得很大成就。1945年,哈佛委員會出版《自由社會的全麵教育》報告,呼籲更加重視使學生了解整個的而不是孤立片斷的人類經驗的全麵教育,它標誌著美國教育哲學史上的裏程碑。

風起雲湧,這些社會思潮都在教育中留下了自己的烙印。

60年代,美國著手改變教育機會不平等的現狀,結束黑白人學生分校的局麵。政府對窮人子女提供資助,改革課程設置,包括開設黑人問題的課程。一些大學還改革管理,使學生、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間能達到更好的平衡,並增加其中少數民族代表。不過60年代教育改革也帶來一些負麵影響,如降低學術要求,設置一些學術價值未定的課程,過分放鬆學生,破壞學術自由和獨立等。80年代,在沉寂10年之後,美國再次出現一股教育熱,並把教育改革作為重中之重,這次教育改革強調重視教育質量,製訂全國統一標準,加強基礎教育,密切學校和家庭的聯係,這些改革一直延續至今。而在90年代,美國又提出信息革命,讓學生受到21世紀現代技術的教育,為美國迎接21世紀作好準備。

三、科技革命的先鋒

美國擁有完善的高質量的教育體係,也擁有世界上最先進最發達的科技水平,擁有世界上許多優秀的科學家和技術人才,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設備和儀器,取得了大量重要的科技突破。今天美國共擁有科學家和工程師近300萬,遠遠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美國也是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戰後至今共有300多位科學家獲獎,美國占了其中一半以上。1950—1990年,全世界共有249位科學家獲獎,美國有138位;1990—1999年,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美國有35位,占總數的61%。美國建造了世界上運行最快的巨型計算機,設計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腦微處理器,編製了最受歡迎的軟件係統,美國發射了著名的哈勃望遠鏡,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登上了月球,並於2004年發射“勇敢”和“奮進”號探測器登陸土星。美國在生物、材料、能源等各方麵也有重大成就。據1995年美國發表的《國家關鍵技術報告》評價,目前,在幾乎所有關鍵技術領域,美國不是領先於其主要競爭對手歐洲和日本就是與之持平,美國的科技實力之強可見一斑。今天,不管是基礎科學還是應用科學的重大突破主要來自美國,美國成了世界科技的中心,成為科技革命的引領者和推動者。

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曆程美國從殖民地至今已曆300多年,期間科學技術得到不斷發展。

殖民地時期,大多數美國人忙於生存發展,很少有時間來觀察自然,思考宇宙的奧秘。不過也有少數人深受歐洲大陸啟蒙思潮影響,進行個人的科學實驗和探索,並積極宣傳科學知識,組建學術團體。

康涅狄格州州長溫斯羅普最早開始美國天文學研究,其後繼者布拉特爾觀測天文的結果,曾受到牛頓的讚揚。博物學家亞曆山大加登詳細調查了美國的自然物種,為研究植物和動物提供了必要的知識。期最偉大的科學家當屬富蘭克林,他興趣廣泛,知識全麵,勇於探索,他曾用風箏為工具來認識電的性質,後來發明了避雷針,一直沿用至今。1743年,富蘭克林創立美國哲學會,這是殖民地上第一個重要的科學組織,目前也仍是美國最好的學會之一。

該學會的宗旨是促進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和傳播,它不僅研究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也探究精粹的理論科學。美國哲學學會為建立和開創美國的科學技術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獨立革命的勝利並沒有帶來美國科技的大發展,相反由於與母國英國交流的隔絕,加之歐洲大陸的戰爭,使得美國與歐洲的科學交往大為減少。獨立之後,美國人把主要精力投身於國家建設,他們更崇尚實際的工作而非科學知識的探索。不過,美國還是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作了一些努力,因為即使為實用目的,美國也需要大量的科技發明。1802年,美國創建西點軍校,開始了軍事上的科學研究。1818年,美國開始發行科普雜誌。19世紀20年代,美國各州出現致力於改進工作方法和製造方法等專門技術目標的組織。1826年,霍爾布魯克創辦科學問題講座,到1834年,美國有遍及全國的近3000多個講學會,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在講台上講授和傳播科學知識。

美國政府也給予科普研究一定的資助,1804到1806年,國會先後給劉易斯和克拉克探險計劃撥款,支持其調查本土的自然地理和生物種類,為國家開發服務。1807年國會批準“海岸勘察”計劃。1830年海軍部資助建立海圖和儀器軍需廠,以提供航海物資和設備。1842年,軍需廠改組為美國海軍天文台。這時期最值得一提的是1829年,英國化學家詹姆斯·史密斯向美國捐贈50萬美元,建議在華盛頓創辦一個學術機構。1846年美國國會批準使用這筆經費建立史密森學會。該學會逐漸成為美國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活動的重要學術機構,其地位至今未動搖過。

南北戰爭極大促進了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聯邦政府更為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戰爭需要製造更多的武器炸藥,收集對方的情報,傳遞信息和指令,科學家對此有很大幫助。如亨利在電磁方麵的研究改進了電報,貝奇監督繪成的大西洋沿岸軍事圖紙,對戰爭的進程影響深遠。1862年,美國成立農業部,頒布《莫裏爾法》贈予聯邦土地以創辦農業學院,開始強調並加強了農業科學研究。1863年國會立法,創建了美國科學院,成為政府科學技術方麵最高的谘詢機構,也是全國最高的學術團隊。

1870年,美國還建立國家氣象局。

但此時,對科學技術發展作出最大貢獻的還是個人、私人團體、高校和企業。這一時期,美國創建幾百所高等院校,這些高校已開始仿效德國和英國重視科研。他們改進課程設置,開設科學與工程學的課程,創辦研究生院,還大加吸引海外留學生。如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便主要是由留德學者建立起來,他們基本按著德國大學的模式運作,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的科研水平,為美國其他大學所紛紛效仿。美國高等學校的發展與改革,為美國的科學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並取得許多重大科技成果。如美國海軍大學的教師艾伯特·邁克爾森,設計出一種測量光速的方法,並因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數學物理學家喬賽亞·吉布斯,在耶魯任教,在熱力領域提出種種理論,引導發展了物理化學的新學科。

這一時期,由於美國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新的科學和技術,美國一批科學家和發明家滿足了這一要求。1867年克裏斯托弗·肖爾斯發明了打字機,大大加快打字速度;股票行市自動報價機和計算器的發明,加速了商業交易的步伐。但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發明是電話。1876年,亞曆山大·貝爾製成第一部電話,實現了用電傳話。

1877年貝爾創建貝爾電話公司,並於1885年改組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其組建的貝爾實驗室取得了更多成就。

貝爾實現了用電傳話,愛迪生則實現了用電發光,他改進了白熾燈,創建了愛迪生照明公司。1876年,愛迪生創建了他的“發明工廠”,這是美國第一間工業實驗室,在這間實驗室中,愛迪生貢獻了1000多項發明。

這一時期,美國的科學開始和工業結合,科學技術發明為工業提供新產品,提高其生產效率。而工業發展則為科技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由於認識到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美國工業發展的動力,一些大型企業紛紛建立工業實驗室,如通用電器公司實驗室引進德國的研究體製,杜邦公司依照德國模式建立杜邦實驗室。

一戰前,美國已有重要的工業實驗室365個,這些實驗室聚集了大批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從事科學研究和開發工作。

兩次大戰的爆發再次推動了美國科技的發展,一戰爆發後,1915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谘詢委員會,它同時也是一個研究機構,後來發展成為美國著名的航空航天局。二戰爆發後,1940年,羅斯福批準組建國防委員會,管理戰時科學研究。1941年成立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統一調度全國各方麵的科研力量。聯邦政府組建了國家實驗室,如著名的洛斯阿莫斯國家實驗室(1943年)、橡樹嶺國家實驗室(1943年),開展大規模科研項目,同時還大量資助高校和相關軍工企業的科學研究。各高校也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如麻省理工學院的輻射實驗室,芝加哥大學的金屬實驗室等。美國企業工業實驗室也迅速發展,1940年達3000多個,這些研究室大的如貝爾實驗室,雇員達5000人,每年開支300萬美元。

這期間,美國政府、高校、企業、個人相互聯係的科研體係逐漸形成。1916年,美國成立全國研究理事會,協調和促進四方的科學研究。1923年,美國成立工業研究理事會,密切工業與科學的關係。1937年,工業研究理事會赴歐洲考察了英、法、德等國,肯定了美國自己的科研體係。二戰後,美國科學技術發展進入黃金時代,美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全麵領先於世界。戰爭使得大量歐洲一流科學家流亡美國,大大增加了美國的科技實力;戰爭使[美]奧利維爾·如恩斯著:《為什麼20世紀是美國世紀》得聯邦政府更加重視科技的作用,加大了對科學研究的投入,這種重視由於隨後與蘇聯的爭奪而更加強了。

1945年,二戰結束前夕,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局局長範瓦尼爾·布什撰寫了一份著名的科學政策報告《科學———無止境的前沿》,強調科學對美國未來的重要意義,希望美國政府加大對科研的投入,保持和促進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1950年,美國籌建了國家基金會,作為聯邦政府專門資助基礎研究的機構。1957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任命總統科學技術特別助理,改組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1959年,美國成立聯邦政府科學技術委員會。

1976年,美國在白宮設立科學技術辦公室,並通過《國家科技政策·組織和優先法》,為美國政府製定國家的科技政策。戰後,美國政府不僅保留還創建了更多的國家實驗室,資助學校成立了更多的研究中心,鼓勵學校與企業科技合作,與此同時,隨著美國企業規模的擴大以及它所麵臨的競爭的加強,更重視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更重視科學技術研究,也進一步加大了對科學技術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