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吸收移民, 廣攬英才(3 / 3)

福克納在《美國經濟史》中統計,1860年,美國有移民400萬(不包括黑人),其中從事農業的有70多萬,從事工商業的達100多萬。此時美國經濟已躍居世界第四。她已經修築了3萬多英裏鐵路,中西部玉米和小麥產量分別達8億多和近2億蒲式耳,南部棉花產量增加到500多萬包,工業產值20億美元,企業數量達14萬家,雇傭的工人,包括企業,礦業和交通運輸業有近200萬。美國這一時期的發展與輝煌成就,沒有源源不斷的移民流血流汗,是絕不可能獲得的。

美國出現第二次移民浪潮,也是與美國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相伴隨的。

內戰之後,美國開始全力開發西部。當時西部麵積達12億英畝,卻隻有150多萬人居住,迫切期待大批拓殖者去開墾定居。1862年,美國政府宅地法的通過,為西部引來大批移民。宅地法規定每個人隻需交納少量登記費便可獲得160英畝土地,連續耕種5年便可成為土地所有者。於是大批移民向西部進軍,彙成浩浩蕩蕩的西進運動。他們開墾了遼闊無際的大平原,開發了荒蕪蒼茫的大草原,修築了連接東西海岸縱橫交錯長達幾萬英裏長的鐵路,挖掘了許多礦山資源。移民們一批又一批地不斷湧向西部,直到開拓了整個西部。1860—1913年美國耕地麵積從4億多英畝增加到9億多英畝,農場由200多萬個增加到600多萬個。到20世紀20年代時,西部已遍布村鎮,出現大量農場和牧場,還出現大批廠礦企業,同時還崛起一批新興的城市。沒有大批移民的到來,沒有移民們的辛苦勞作,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這一時期,不僅西部需要移民,東北部也需要移民。

內戰以後,美國進入了工業化迅猛發展的時期。美國修築了幾十萬英裏鐵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鐵路網。美國開辦了無數家公司和企業,東北工業區到處廠房林立,機器轟鳴。到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幾乎等於排在其後三個主要工業國家(英、德、法)工業產值的總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不僅離不開雄心勃勃的工商巨頭、資金和原材料,更需要充足的勞動力,單靠美國本土出生的工人遠遠不能滿足這一需要,須有大批移民來填補這一空缺。

正因如此,在這一時期,大批移民蜂擁而入,起初主要是西北歐移民,後來以東南歐移民為主。這些移民開始時聚居於窮街陋巷,在鐵路、采礦、紡織、鋼鐵、汽車等工業領域尋找工作,到1914年時構成了工業的主要勞動力。他們基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時,從社會最底層做起,前後相繼。當前一批移民經過努力社會地位得到提升以後,後一批移民便頂替其位置。當德意誌和愛爾蘭人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改善後,意大利人和斯拉夫人便接替他們的職位,從事其以前的工作。當中國人被禁止進入美國後,日本人大量進入;當東方移民被限製後,墨西哥、波多黎各等地移民又進入美國。

這一時期美國總的來說是歡迎移民,但移民也受到排斥主義的衝擊。因此一方麵企業主給移民壓低報酬,另一方麵本土工人則因之而敵視他們。但移民們以自己的勇氣和毅力,以自己的勤勞苦幹,幫助和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1965年美國移民法的修改,開始了美國第三次移民浪潮,這次移民潮也受美國經濟驅動,移民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大量來自亞洲和拉美地區希望在美國尋找機會的低級勞動者;另一部分則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技術精英。戰後,美國工業結構不斷調整,一方麵是大批傳統工業日趨萎縮,陷入危機,在西歐和日本的衝擊下更加快了這一進程;另一方麵是美國新興的高科技工業蓬勃興起,迅速發展。這樣美國一方麵是缺乏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麵本土美國人也不再願意從事一些低收入或沒有前途的職業。移民的到來則解決了這一問題,一方麵移民主要從事的是一些低級職業。他們在紡織、餐飲等低收入行業默默地辛苦工作,為美國人提供必要的服務;另一方麵高科技企業中也有大量移民,據估計在矽穀每四個員工中便有一名華裔,每年也有大批印度工程師來到美國。移民科學家和工程師也大量受雇於美國生物醫藥、宇宙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這樣,移民的到來一方麵讓美國享受了高質量的生活,一方麵又保持了美國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沒有移民的到來,美國很難做到這一點。

第二,移民的到來也為美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雖然大多數移民來到美國是為了尋找工作,但他們並不完全是工作崗位的接受者,他們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移民們帶來了資金、技術,他們不斷創業,開辦公司和企業,為美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大多數移民剛來美國,一貧如洗,沒有知識和文化,沒有資金和技術,但也有些移民並非如此。如最初來美國的德意誌移民主要為政治領袖、知識分子、資本家和富有的農民,他們主要是不滿當時國內四分五裂和封建專製才漂洋過海來美國。他們帶來全部家產,不少人在美國購買土地,興建農場,在其規模擴大後便雇傭農業勞動力,為移民尤其是為後來的德國移民提供了工作機會。

當時斯堪的納維亞移民中也有些是如此,他們購買土地,雇傭農工。還有英裔移民和猶太移民中也有人比較富裕,他們開辦公司和企業,雇傭工人,創造了不少工作機會。移民除了帶來自己的資金外,還有利於吸引外國的大量外資,這些資金被用來開辦工廠,采礦築路,也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

當然移民創造工作機會大多不是剛到美國時,而是在其逐漸融入美國,憑其膽識智慧脫穎而出後創造的。

由於美國雖有排外主義,但畢竟影響不大,移民一般都能為美國所接納。而且美國對移民就業也幾乎沒有任何限製,這就使得移民能很快融入美國社會,自由就業和創業。他們或通過其組織和管理才能成為工商巨頭,或通過發明創造開辟新的產業,很多情況下二者兼而有之。

被稱為美國製造業之父的塞繆爾·施萊特是一名英國移民,他在英國熟記新式紡紗機的結構和製造,在美國進行了成功的複製。正是他的新式紡紗機開啟了美國紡織工業革命,使美國紡織業迅速發展,並帶動其他相關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工作機會。電話發明人亞曆山大·貝爾是蘇格蘭移民,他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並在次年建立了貝爾電話公司,該公司後來發展成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一度控製了美國電話電報係統,擁有幾十家公司,雇員達幾千人。發明大王愛迪生祖籍荷蘭,他一生有1000多項發明,開創了許多新興企業。他的愛迪生照明公司後來成為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擁有員工近萬人。

如果說上述這些人是通過發明創造了工作,那麼像福特、卡耐基、梅隆等工商巨頭則是通過組織和管理才能成為企業家,並建立了自己的工業王國,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福特,祖籍愛爾蘭,被稱為美國汽車工業大王。

他創辦了自己的汽車公司,大量吸收先進技術,更主要是采用了新的生產和管理方法。福特的工廠首先采用流水線作業,不斷進行合理化和改進,最終成為當時最大的汽車製造公司,雇用的汽車工人達上萬人。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是蘇格蘭移民,創業更具傳奇色彩。他13歲移居美國,白手起家,最後建立了他的鋼鐵王國,其規模達到頂點時,生產的鋼鐵占美國鋼鐵總產量60%以上,雇傭工人3萬多名。他退休後,大量捐資贈款修建音樂廳、博物館、圖書館。安德魯·梅隆兼有蘇格蘭和愛爾蘭血統,他憑借敏銳的眼光和卓越的膽識既成為一名金融巨頭,又成為企業家。他涉足於金融、保險、製鋁、鋼鐵、石油等各個領域,他控製了梅隆國民銀行、第一波士頓公司,建立了許多工業企業,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今天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美國創辦了各種企業,如矽穀、波士頓128公路等地很多高新企業便為移民所創辦,最有名的當屬亞裔移民王安創辦的電腦公司。而猶太移民則在美國創辦了許多銀行與證券公司,今天美國金融家中有60%有猶太血統。

由此可見,移民在美國是邊尋找機會就業,邊努力創業,或經過一段時間就業後成功創業。因此移民到美國既是一部就業史,也是一部創業史,就在這就業與創業之中,移民幫助建設了美國。

移民豐富了美國有人說,美國是“熔爐”,能把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融入美國社會;也有人說,美國是個“沙拉盆”,在其中來自不同國度的移民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其實兩種說法並不矛盾,美國可能既是“熔爐”,又是“沙拉盆”,美國吸納了移民,移民又豐富了美國。移民豐富美國表現在各個方麵:宗教、文化、藝術、風俗,甚至還有食物,當然最重要的是豐富了其人才資源。

最早第一批殖民者到達美洲大陸時,他們信仰基督教,更具體說是信仰新教。他們自認為是上帝選民,要把這塊土地建設成人間樂土,世之福地,把新英格蘭作為試驗地。後來建立了13塊殖民地,這些殖民地也大多信仰基督教,不過未必是新教,宗教寬容氛圍很快在這塊大陸上形成,甚至最嚴格的新英格蘭也如此。不過在美國建國之時,美國主要信仰的還是基督教中的新教。隨著各地移民的到來,移民帶來了不同的宗教,美國出現了各種宗教或宗教派別。愛爾蘭移民主要信仰天主教,猶太人信仰猶太教,斯拉夫人信仰東正教,中國人和日本人信仰佛教,阿拉伯移民信仰伊斯蘭教,甚至有些移民還在美國創造了宗教,如摩門教等,這些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教義和禮儀,他們或宣講、或布道、或傳法,解答人們心中的疑惑,減除人們精神的憂慮,滿足人們信仰的需要,極大地豐富了美國人的精神生活。如今美國有幾十種宗教,美國有一半以上的人是教徒,他們相互寬容,和平共處。

美國最早的殖民者主要是盎格魯—薩克森人,他們來到北美後保持了其傳統的風俗習慣,並在新大陸上發明創造了一些新的風俗習慣,慶祝或紀念傳統或創新的節日。他們按照基督教傳統重視聖誕節、五旬節等,也為了感謝上帝在殖民之初給他們的幫助,創設了感恩節。

每到這些節日時,美國便張燈結彩,熱烈慶祝,一派歡快氣氛。而從世界各地到來的其他移民則有自己不同的風俗,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他們在自己聚居的地方按自己的風俗習慣生活,過自己的傳統節日。今天每年在美國不同的地方、不同時候有不同的節日,人們聚會、慶祝、表演節目。如華人聚居的唐人街每到新春佳節,一般都要玩龍燈、舞獅子、放煙花爆竹,吸引了許多美國盎格魯—薩克森人或其他移民。移民豐富了美國人的生活。

移民也豐富了美國的文化藝術。他們通過繼承傳統文化、更主要是通過創造產生了大量的文學、繪畫、雕塑、音樂、影視作品,移民中出現大量的文學家,如被稱為殖民地時期最好的詩人愛德華·泰勒來自英國,著名詩人菲利普·弗瑞諾來自法國,作家約翰·伯克來自愛爾蘭,西奧多·德萊等祖籍德國,桑德堡來自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薩克·辛格出生於波蘭,戲劇家黎錦揚和黃哲倫則為華裔。猶太作家對美國文壇影響巨大,不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如索爾·貝婁,出生於加拿大,父母是俄國猶太人。他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包括《晃來晃去的人》、《雨王漢德森》、《赫索格》等。評委們在授予其諾貝爾獎時說,他描述了現代的反英雄,這種人永遠相信生活的價值賴於人的尊嚴,而不是成功。黑人在美國文學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拉爾夫·埃利森《看不見的人》被公認為美國文學的現代名著,托妮·莫裏森則以《深深的藍眼睛》、《爵士樂》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移民中還出現了大量藝術家。英裔移民托馬斯·薩裏被稱為美國19世紀最佳肖像畫家之一,他為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畫的肖像代表了當時美國藝術創作中的最高水平。托馬斯·考爾則以《生命航行》等作品被譽為美國風景畫之父,“哈得遜畫派”奠基人。移民對美國音樂的影響更為明顯,移民中出現大量音樂家,從形式和內容上都影響了美國。斯蒂芬·福斯特祖籍愛爾蘭,他一生創作近200首歌曲,其中《家園故老》、《哦,蘇姍娜》廣為流傳,至今傳唱。恩斯特·布勞赫是出生瑞士的猶太人,他創作了代表作歌劇《伊薩貝爾》和樂曲《美利堅狂想曲》。黑人素來愛好音樂,對美國音樂影響深遠。美國著名的爵士樂便源於黑人,現在已為美國主流所接受,不斷發展變化。而華裔音樂家周文忠以其《春風》、《落英》等作品成為新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在影視界移民也明星輩出,如著名華裔導演李安、猶太導演斯皮爾伯格等。

移民不僅在宗教、文化、藝術等方麵豐富了美國,他們甚至還豐富了美國人的日常飲食。在今日美國,可以很方便地吃到世界各地的風味食品,如意大利的麵條,泰國的米飯、中國的餃子。在美國有大量移民從事餐飲業,其中中國餐館和法國餐館都十分有名。一些今天美國自認為是本國的傳統食品早期也是由移民帶入或創造的,如荷蘭移民帶來了美國現在的流行食品油炸圈,德國移民帶來了漢堡包,美國人現在最喜歡吃的蛋卷冰淇淋則是當時敘利亞小商販哈維偶然的發明。移民在美國發展的曆史進程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們為美國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巨大而豐富的各個方麵的人力人才資源,從而使美國能在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科教等各個方麵迅速發展,走在世界的前列;他們為美國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使今日之美國得以如此繁榮富強。如美國猶太人在300年間從最初的23人增加到600萬。300多年間,猶太人中湧現出了大量傑出人才,參與創造了美國曆史的全過程,並對之產生了巨大影響。猶太人參與了美洲殖民地的開拓;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猶太人所羅門曾為獨立戰爭捐出大量。款項,許多猶太商人對獨立戰爭提供了經濟援助;猶太人參與了美國的發展建設,幫助和促進了美國工業化進程。

他們為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並通過自己努力產生了大量金融家和企業家。

猶太人極大地豐富了美國文化,他們之中湧現了大量作家和藝術家。猶太人還積極投身美國政治,對美國公共生活也產生很大影響。

在今日美國,猶太人占了大學生中的1/4,科學家中的1/2,美國著名金融家和銀行家中的60%是猶太後裔。在美國10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一半有猶太血統。有幾十名猶太裔移民當選為國會議員、州長,美國政府內閣中也有大量猶太人,著名國務卿基辛格便出生於德國的猶太家庭。猶太人還控製了美國的新聞媒體,在文化、藝術、影視等領域也是群星燦爛,不可勝數。猶太人的作用隻是整個移民作用的一個縮影,總之一句話:沒有移民就沒有今日之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