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吸收移民, 廣攬英才(2 / 3)

美國早期對摩門教的類似教條便不能容忍,對之一直驅趕、圍攻,直至其在荒漠之地鹽湖城落腳改變教義後才予以接納。而對於被一些美國人認為是劣等民族的黃種中國人更是不願容忍。因此,早在19世紀50年代,美國加州等地便排斥華人,指責華人拒絕歸化,並製定一些地方法律剝奪或限製華人的正當權利。70年代以後,排華已成為一股浪潮。他們攻擊華人,焚燒其房屋,強奪其財產,並要求美國國會製定排華的聯邦法案。

1882年排華法案矛頭對準的雖是中國人,但也反映了美國社會對亞洲移民的態度。他們對中國人是如此,對隨後而來的同為黃種人的日本人也是如此。在中國移民被限製的同時,日本人卻大量湧入,短短20年,人數便達到11萬。隨著日本移民的激增,美國又開始了一場排日運動。1905年舊金山市成立“排斥亞洲人聯盟”,1906年舊金山教育局決策把亞裔兒童排除出公立學校,實行種族隔離,引起了日本方麵強烈抗議。1907—1908年,美國和日本經過談判後達成君子協定,日本政府停止發放去美國勞工的護照,實際上結束了日本對美國的移民。

1924年,美國製定的新移民法中規定新的日本移民不能獲得美國公民權。

在排斥了亞洲移民之後,美國又開始把矛頭對準東南歐移民,原因是認為東南歐新移民愚昧無知,且信仰天主教的人較多,采取的手段則為強製實行文化測驗。

1897年美國國會通過對移民實行識字測驗的法案,試圖限製東南歐移民,被克利弗蘭總統否決。1913年和1915年,國會兩次通過實行文化測驗的法案,均被總統否決。

威爾遜總統在否決法案時表示,能夠閱讀並不就是性格、品質和人品合格的證明。但是1917年國會依然越過了總統的否決,通過了相關法案。1917年移民法規定16歲以上不能閱讀一段一般使用的不少於30個也不多於80個單詞的英文或其他文字者不得入境,這即“文化測驗條款”。該法案還提高入境人頭稅,禁止精神病患者、白癡、酗酒者、流浪者、懷有不道德目的的移民入境。

雖然美國國會已經禁止東方移民,並試圖排斥大多數東南歐移民,但是美國國會對移民的限製並未就此結束。這主要是因為文化測驗的限製作用並不是很大,因為隻要人們希望移民,他總是有足夠的決心和能力去學習,以達到法案所規定的程度。因此法案製定後,東南歐的移民並未明顯減少。特別是一戰之後,歐洲飽經戰火蹂躪,滿目瘡痍,到處一片廢墟,人民生活困苦,大批歐洲居民打算移民美國尋找新的生活,引起了美國排斥主義者和種族主義者的擔憂和恐懼。他們害怕移民廉價勞動力的競爭,擔心衝淡種族血統損害美國盎格魯—薩克森人種的高貴。他們還擔心革命後的俄國通過移民向美國輸出革命,進行顛覆和滲透。因此他們要求國會製定更嚴厲的限製移民的立法。在此情況下,192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緊急移民限額法》,第一次提出限製歐洲移民的數量。法律規定任何一國在一年中進入美國的移民限製在191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出生於該國的美國公民總數的3%。

這個法案本試圖對東南歐移民加以限製,不過它對西北歐移民也有影響。因為1910年時,西北歐移民占40%左右,而東南歐移民為37.5%,差別不大,所以引起美國國內種族主義者的不滿。1924年美國國會進一步通過了新的移民限額法,也即民族出身法。該法案全麵禁止亞洲移民,同時把歐洲每年移民總數限製在1890年人口普查時出生於歐洲各國的美國公民人數的2%,即16萬4千人。該法案對傳統西北歐移民特別有利,因為在1890年時,他們的人口基數較大,而東南歐移民進入美國主要是在此之後。該法還規定,1927年7月1日後,美國每年移民總數應進一步削減至15萬,根據美國人的民族出身進行分配。這一條款多少是對東南歐移民的一些補償。1924年移民法放棄了個別選擇和限製的原則,采取為歐洲各國規定配額的方法,希望以後美國移民的組合應與它應有的民族構成相一致,標誌著美國自由移民政策的終結。美國曆史學家馬爾德溫·瓊斯曾評論道:該法“標誌著美國曆史上一個時代的終結。……自由移民的美國向新來者關上了大門,自由女神仍屹立在紐約港,但是在她底座的詩句,從此以後隻不過是對消失的理想的讚歌。”從1924年到1965年,是美國實行移民定額製度的時期。40年間,美國根據各種限製措施,給大多數移民設置障礙,對其關閉大門。在整個30年代世界處於政治動蕩、經濟蕭條的危機期間,僅有7萬移民來到美國。

美國對飽受歐洲戰火之苦的難民,對深受法西斯反猶迫害的猶太人,曾一度放寬限製,但總的來說,人們批評其做得還遠遠不夠。後來美國又對冷戰期間逃離本國統治的蘇東政治犯和其他難民提供過庇護,也接納了大批從卡斯特羅政權下逃離的古巴人,這主要是出於政治的考慮。惟一值得一提的是在1943年,美國廢除了長達幾十年的排華法案,這是中國人民通過浴血奮戰換來的尊敬。

不過在二戰及冷戰初期,美國政府靜悄悄地但深謀遠慮地實行了一項新的移民政策,即歡迎、動員、接納大量歐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科學家和專家學者移居美國,這應該說是美國以後製定技術移民的先聲。

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革命和反叛的時代,一些傳統的思想、風俗習慣、政策都受到重新批判和反思。學生運動、婦女運動、黑人民權運動此起彼伏,有時則是相互呼應。這些運動對美國移民政策也產生了巨大衝擊,導致了移民定額製度的廢除和新的移民製度的製定。當時對移民定額製的批評在於:其一,不公平。它過分照顧先來的移民國家和地區,以種族、民族身份為條件,而這在60年代的美國看來已是不可接受的,這時的美國接受了文化多元主義,反對種族歧視和不平等;其二,不人道。這條法律的製定沒有考慮人們之間的家庭血緣關係。二戰和冷戰期間美國在海外大量駐軍,很多官兵與當地女子結婚生子,而這些地區有時移民限額太少,不能解決他們的家庭團聚。同時冷戰期間很多難民逃至美國,他們的家屬仍在國內,美國移民限額製度阻止了其相聚;其三,作用不大。雖然在法律實施期間,美國有效地限製了大量歐洲和亞洲移民,但對西半球移民並沒有限製。於是20年代以後,大批加拿大人和墨西哥人向美國移民,其中僅墨西哥便有幾十萬家庭移居美國。除墨西哥外,大批波多黎各人也蜂擁進入美國尋求工作。如果說原先美國人擔心歐亞移民難以同化於美國的政治製度和文化,搶走其就業機會,帶來一些社會問題的話,那麼,現在墨西哥人與波多黎各人也提出了相同的問題。

鑒於此,1965年,美國政府廢除了移民定額製度,製定了新的移民法。該法雖然對每年準許進入美國的移民總數有所限製,但它一方麵大大放寬了限額,另一方麵規定移民條件主要根據可能被移入者自身的技能與職業,或者是他與一位美國公民的親屬關係。新的移民法取消了以民族為依據的限額製,代之以勞動技能和人道主義考慮。這既是對美國國內思潮的回應,也是與美國外交政策相協調,同時適應了美國向高技術社會發展的需要。

之後美國越來越看重移民法在這方麵的功能。

1965年移民法的修改,使美國迎來第三次移民高潮。

這次移民高潮有兩個特點,一是亞洲和拉丁美洲移民增加,成為移民的主流,在60年代超過合法移民總數的一半,在70年代初,幾乎占3/4。亞洲與拉美移民比重增加的原因是西歐地區已實現經濟複興和繁榮,蘇聯和東歐地區則受製於政府的嚴密控製,移民數量減少;而亞洲和拉美地區政治動蕩,經濟落後,戰亂頻繁,人們無法生存,不少人設法遠走他鄉,移民美國。1980年,美國移民總數達65.4萬人,占美國人口總數的0.29%;二是非法移民大量增加。雖然美國1965年增加了移民的限額,但想移民美國的人仍超出其上限,許多人由於不能合法地進入美國,於是采取非法移民的途徑。墨西哥由於其經濟發展與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美國的差距,加之地利之便,非法移民最多,據估計超過其合法移民的總數,每年都有大量非法移民渡過格朗德河,進入美國,消失在城市的茫茫人海之中。由於合法和非法移民的增加,因此,到2000年美國人口統計時,拉美裔人口已達3500多萬,占總人口的12.5%,已取代黑人成為美國最大的少數民族。

三、移民的巨大貢獻

移民創立了美國美國被稱為移民的國家,從根本上說是移民首先創立了這個國家。當第一批歐洲移民到達時,這塊大陸還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樹木林立、雜草叢生、野獸出沒、人跡罕至。在這裏生活的土著印第安人仍處在原始社會時期,以氏族部落形式聚居,過著遊牧或狩獵的生活。當時沒有國家,沒有文字,沒有近代文明,是移民們為這塊大陸帶來知識和文明。他們開墾荒地,耕種農作物,開發當地自然資源。他們造船、捕魚、航運、貿易、開辦各種加工業。

書籍和報刊,成立地方政府和管理機構。他們製訂新法律和製度,或沿襲母國的法律和製度,來管理個人和社會。移民們起先一共建立起13個獨立的殖民地,他們彼此交往,相互貿易,最後獲得一種新的意識,形成一種新的身份,逐漸變成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由於他們有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法律和製度,自己的經濟利益,開始不滿英國的殖民統治。他們認為自己交納了稅收,履行了義務,卻未能享受應有的權利;他們反對英國議會把其法令和稅收強加在自己身上。當英國不顧他們的請願,不顧他們的請求和呼籲,一意采取強硬政策,甚至以武力相威脅時,他們不畏強暴,揭竿而起,宣布獨立,決心扞衛自己的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等不可剝奪的權利。

獨立革命中,不隻是先來的移民們浴血奮戰,後來的移民們也盡心盡力。美國當時的軍隊由來自各地的移民組成,有德意誌人、法國人、荷蘭人、猶太人等,當然還有英國移民,甚至還有華人,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大量黑人,據估計在戰爭中有5000多名黑人服役。在戰爭中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移民團結一致,並肩作戰,在前線的英勇殺敵,在後方的則捐款捐物。英格蘭移民哈裏斯負責財政事務。他采購軍需,籌集款項,猶太商人如所羅門等也捐出大筆資金,許多移民們踴躍捐贈,最終保證了戰鬥的勝利。

戰爭勝利後,美國成立了邦聯。隨後又召開製憲會議,製定憲法,最終建立了一個聯邦國家。其間移民們也起了重要作用。首先,第一批移民便通過《五月花公約》

確定了一種共和自治思想,並在隨後新英格蘭社會建設中成為政治製度。而其他殖民地移民也發展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政治製度和思想,這些製度和思想為美國聯邦製度的確定提供了選擇和加工的方案。其次,在憲法製定過程中,有許多重要的移民代表發揮了作用。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生於英國,1772年來到紐約。他參與聯邦憲法的製定,並撰寫了大量法律條文,後來為了憲法的批準不遺餘力宣傳,撰寫了大量文章。他與麥迪遜等人合寫的《聯邦黨人文集》後來成為美國政治文選的經典,對美國政治製度的確立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詹姆斯·威爾遜,是蘇格蘭移民,他積極參與革命,幫助製定了聯邦憲法。他精通政治經濟學,提出雙重主權,參與起草憲法的細則,像漢密爾頓一樣,他也為憲法的批準而作出不懈努力。威廉·佩特林,愛爾蘭移民,他參加了製憲會議,提出了代表小州的“新澤西方案”,對美國聯邦製度的確定起了很大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沒有移民,便沒有殖民地,沒有文明和社會;沒有移民努力工作,殖民地也不會發展並繁榮起來,最後通過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一個新的美利堅民族;沒有移民的英勇作戰和大力支持,獨立革命就很難取得勝利;沒有移民帶來和創造的製度,沒有移民代表積極參與製憲會議,一個聯邦製的美國可能也很難建立。

概言之,沒有移民,就沒有今天的美國。是移民創立了美國。

移民建設了美國移民不僅創立了美國,也建設了美國。今天的美國能夠成為一個繁榮富強、興旺發達的國家,離不開移民的貢獻。在野獸出沒的原始叢林中,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在烈日炎炎的種植園裏,在條件艱苦、雜草叢生的西部大草原,在幹燥酷熱、荒蕪不毛的沙漠,在機器隆隆的工廠裏,在各種公司、企業、銀行中,都有移民的身影,移民在美國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各行各業都作出過並正在作出自己的貢獻。美國今天的成就,與移民的辛勤勞動流血流汗密不可分。移民建設美國可歸為兩個方麵:

第一,移民為美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

早在殖民地時期,人們便因為缺少勞動力而極盡所能吸引移民,移民開墾了土地,在東北部捕魚、造船、航行貿易,建立起村鎮和城市。在南部,移民種植糧食與經濟作物,建立和幫助建立起種植園。

美國建立後,為開發建設這個新的國度,完成工業和農業現代化,更需要大量的移民來填補人力的不足。美國曆史上曾出現幾次大的移民潮,每一次移民潮背後的原因,便是美國勞動力的極度缺乏,迫切需要大批移民來填補。

美國第一次移民潮時,美國國家已初步鞏固,各項事業有待展開。南方種植業需要人手,獨立革命後在西部獲得的大片領土以及從拿破侖手中購買的路易斯安那等地急待開發,更主要的是美國東北部已開始工業化,需要大量工人。就在這一時期,大批愛爾蘭人因饑荒進入美國。他們大多沒有財產,沒有文化,因此無力購買西部的土地,大多聚居於東部港口和城市。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他們進入工廠成為工人,工資很低,工作勤奮,這樣既提高了工廠效益,也為企業主降低了人力成本。與此同時,因革命和戰亂,大批德意誌人也逃亡美國。不過他們中許多人較為富裕,且德國人有熱愛土地,長期從事農業的傳統,所以大多數人前往西部,購買土地,開拓種植,建設農場,經營作物,他們是美國開發西部的先鋒。向西部進軍、從事農業的還有大量斯堪的納維亞移民和英國、加拿大移民。到1850年時,西部移民已達60多萬,拓殖開墾了大片土地,把西部建設成為美國的糧倉,不僅供應美國東北部和南部,還出口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當時還有不少中國移民遠涉重洋來到美國尋求工作,他們在西部淘(金)沙采礦,洗衣做飯。中國移民和愛爾蘭移民還是當時美國鐵路建設的主要勞動力。美國聯邦太平洋鐵路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在築路競賽中,一方主要雇傭的是愛爾蘭人,一方則以中國勞工為主。他們為了趕工期,搶進度,工人的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不少勞工為之獻出生命。美國人談到鐵路建設時,多次提到移民的貢獻。美國南太平洋公司副總裁哥爾頓曾作證說,沒有華工,他們很難在短期內高質量地完成鐵路的建設。

悲哀,卻從反麵證明移民對美國經濟的貢獻。

那些被從非洲等地販賣來的南方種植園中的黑人奴隸,他們有些為手工業者,或者在種植園主創立的工廠作工,但大多數為種植園主種植、管理和收獲棉花、煙草等經濟作物。他們每天從天亮忙碌到天黑,住得又髒又差。在南北戰爭前,南方有900萬人,其中400萬人是黑人奴隸,是他們支撐起南方的經濟,使之成為當時有名的棉花王國。但一些美國白人由於長期的種族主義觀念,認為黑人永遠不可能被同化,所以不把黑人看作移民,他們甚至不把黑人當人看待,完全忽視甚至抹殺了黑人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