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因地製宜, 發展經濟(1 / 3)

第四章 因地製宜, 發展經濟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根本原因是它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經過300多年的發展,美國已建立起一套發達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它的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管理完善。今天的美國不僅擁有現代化的農業、工業,其服務業也非常先進。美國引領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潮流,不斷推動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知識經濟革命,並率先完成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自20世紀初,美國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一後,它一直保持這一地位,二戰之後甚至得到進一步加強。目前,美國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1萬億美元,占世界總產值的近1/3,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萬多美元,居於世界前列。

一、美國經濟發展的曆史進程

美國的經濟成就可謂輝煌,但其成長曆程艱難曲折,既有擴張與興旺,也有蕭條和緊縮。不過總的來看美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向前發展的態勢,為其本國人民提供了較高的生活水平。美國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殖民地時期。這是美國經濟的初創期,為美國的獨立提供了經濟動力,也為美國獨立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殖民地時期,美國經濟依附於其母國英國,美國為英國工業品提供廣闊的市場,向其提供農產品和原料。

殖民地時的美國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他們種植玉米、紅薯、穀物等糧食作物,也種植棉花和煙草等經濟作物。這時的殖民地還形成了一定的地區分工,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由於氣候惡劣、土地貧瘠,主要從事捕魚、造船、海外貿易;中西部殖民地集中生產穀物和農業產品;在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的南部,則主要種植稻米和煙草;南方種植園主大量使用黑人奴隸為其勞動,形成具有特色的種植園經濟。殖民地時期,殖民地人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開疆拓土,開發資源,把一塊荒蕪之地逐漸變為富饒之鄉,不僅維持了自己的生存,還積累了不少的財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甚至引起其母國英國的覬覦。

第二階段: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到南北內戰前。這是美國經濟的自主發展期。獨立戰爭的勝利對美國經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國曆史學家認為在美國經濟成長中,獨立戰爭是個分水嶺。它使得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控製,廢除和取消了大批不合理的法律和製度。貿易和生產不再受限製,封建主義的最後殘餘———長子繼承權和地租被廢除。國家的形成使商品貨物的自由流通成為可能,並為創立一個共同市場奠定了基礎。國家通過關稅保護新興工業的發展,通過稅收支持工業的發展,通過建立銀行發行貨幣促進經濟的發展。美國建國之初,還存在兩種經濟思想的爭論。漢密爾頓等人希望采取某種重商主義的政策,建立本國的工業,利用國家的力量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傑斐遜等人則傾向於自由放任,把美國建設成為農業共和國。第二次美英戰爭之後,這種分歧暫時消失,亞當斯、克萊等人主張建立美國體係,通過國家的力量修築道路,改善交通運輸,提高關稅,保護新興工業。北部由於戰爭期間,其海上通道被關閉,捕魚、海外貿易受到影響,加之認識到重要物品過分依賴海外的危險性,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工業。紡織工業發展得最為迅速,馬薩諸塞州的洛厄爾、勞倫斯、阿普爾頓等人紛紛投資辦廠。1840年,美國已經有紗錠200多萬個,到1860年時,更達500多萬個。除紡織工業外,製鞋業、冶鐵業、造船業也都發展起來。到1859年時,美國有14萬家製造業工廠,產值近20億。生鐵年產量達90多萬噸。

北部的工業化進展迅速。

這一時期,西部農業發展迅速,大批移民西遷,開始了美國曆史上的西進運動,大量土地被開墾,曾經荒蕪不毛或雜草叢生的土地變成農場或牧場。到1860年,西部已成為生產小麥、玉米和肉類製品的中心。玉米和小麥產量分別達到8億多和近2億蒲式耳。不僅滿足了美國國內的需求,還大量向外出口。西部的農業也逐漸實現機械化,為北部工業提供了市場。

南部地區經濟也出現繁榮。1793年惠特尼軋棉機的發明,北部和歐洲紡織工業的發展,大量黑人奴隸的存在,適宜的自然條件,使得南部棉花種植業迅速發展。

1859年南部棉花產量達500多萬包,幾乎壟斷了世界市場。南部成為棉花王國。

這一時期,美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1860年,美國已修築3萬多英裏鐵路,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四。不過這一時期,美國仍主要是個農業國,農業人口仍占全國的60%以上,而且美國經濟發展尚不平衡。

美國經濟逐漸形成三大王國:北部為西部和南部提供工業產品和設備,西部向北部和南部提供糧食和肉類,南部則向北部提供棉花等原材料。而西部,尤其是南部對此狀況並不滿意。

第三階段:從1865年到1900年。這是美國經濟高漲期,美國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凱歌高奏。這一時期被美國曆史學家稱為鍍金時代,也有人說是一個強盜大亨瘋狂斂財的時代,不管怎麼說,這一時期美國經濟增長的規模和速度都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美國最終完成工業化,由一個農業國變成工業國。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淩駕英國、法國、德國之上,一個龐大的工業帝國開始成型。

南北戰爭,為北部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戰爭結果解放了大量黑人奴隸,使他們變為自由勞動者;海外移民大量遷入;一個真正統一的全國市場的形成,都為北部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鋼鐵是美國工業的基礎,這一時期美國鋼鐵工業發展迅速。技術的改進、礦藏的發現,加之一批雄心勃勃的工業巨頭,美國鋼鐵產量到1897年已增加到700多萬噸。1898年美國工業巨頭卡耐基已通過各種手段,建立起龐大的鋼鐵王國。

鋼鐵業的發展隻是其他工業發展的縮影,美國的交通、能源、食品、機械業都發展迅速,到19世紀末,美國已修築鐵路近20萬英裏,形成了巨大的鐵路網。石油開采、冶煉業也出現並集中。1899年時,美國石油開采量達到5000多萬桶,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能源保證。這一時期,不僅傳統工業發展迅速,一批新興工業也不斷出現,汽車和電力工業開始表現出巨大潛力。

這一時期,一個新西部出現。南北戰爭後,美國再次掀起大規模的西進運動。1862年宅地法的頒布,給人們以巨大的動力,交通運輸的改善也為人民向西遷移提供便利。於是大批國內和國外移民蜂擁至西部,征服大平原和草原,開辟農場和牧場,1890年美國聯邦土地局宣布,美國西部空地已不複存在,西部已成為美國糧倉,從地廣人稀的蠻荒之地變為水肥草美的牛羊之鄉。西部農業不僅得到發展,其采礦業也迅速發展,起先是一些移民開發一些較易開采的露天礦藏,接著是大公司的紛紛進入,西部也因此而出現一座座城鎮。

不過,這一時期美國南部經濟發展相對較慢。雖然這一時期,由於奴隸製的廢除,南部製造業得到一定發展。但政治上的不穩定,社會上的動蕩都影響了南部經濟的發展。可以說,這時期南方失去了原來的經濟體製,但尚未形成適合其發展的一種新的體製。

第四階段:1901—1945年,這是美國經濟的調整期。

一方麵美國經濟繼續發展,私人公司企業仍然不斷擴張壯大;另一方麵,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及其引起的一些社會問題,使得美國政府開始卷入,製訂相關法令。

鍍金時代後期,美國工業不斷集中,一批工商巨頭建立了各自的王國。卡耐基的鋼鐵王國,洛克菲勒的石油王國,摩根的金融帝國,這些工商巨頭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手段實現對相關行業的控製和壟斷。他們以托拉斯和控股公司的形式完成企業的合並。這個過程冷酷殘忍、不擇手段,導致大批中小企業被兼並。他們在形成壟斷過程中還相互勾結,謀取超額利潤,損害了中小企業和普通消費者的利益。1890年美國曾通過一部謝爾曼反托拉斯法,不過該法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而且美國最高法院還裁定它不適用於製造業的聯合,使得企業合並運動規模更大。

1904年,美國有工業聯合體300多個,控製美國製造業資本的2/5,全國95%的鐵路線路集中於6大集團。華爾街出現兩大金融帝國,即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這兩大帝國還滲入工業領域,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摩根家族控製了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和全國商業銀行,控製紐約人壽保險和公共人壽保險公司,還參加組建了美國鋼鐵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國際商船公司等其他大公司,它還控製了總裏程超過47000千英裏的鐵路;洛克菲勒財團也是如此,它包括花旗銀行、漢諾威國民銀行和其他一些較小銀行,控製聯合太平洋、南太平洋等其他鐵路,還組建了美孚石油公司。開始時這兩個財團還相互競爭,但到1913年,開始通過連鎖董事會和互相購買股票的辦法合並為一個聯盟,這就更增加了它們的影響。

在美國工商巨頭們的財富和影響日益集中的同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並沒有真正得到改善。1915年美國工業關係委員會調查報告認為,美國工業人口中的大多數生活於一種實際貧困的狀況。受雇於製造業和礦業的工資收入者家庭,至少有1/3,很可能有一半,其收入不足以維持一種舒適和過得去的生活。美國工人還麵臨許多勞動危險。工廠工作條件也有待改善。種種這一切使得人們懷疑美國真正的經濟自由和機會均等已不複存在,人們要求政府進行幹預。

1913年,美國通過聯邦儲備銀行法建立聯儲係統,政府參與並加強了對銀行的管理;1914年,美國國會建立聯邦貿易委員會調查和監督工商企業的活動,它有權把違法企業提交法院審理;1914年國會通過了克萊頓反托拉斯法加強了謝爾曼反壟斷法,同時宣布工會和農民組織合法。

在第一次大戰中,政府進行經濟動員,成立戰時工業局,負責有係統地在整個經濟的工業部門製定優先分配和增加生產的任務,他們努力把經濟置於政府的控製之下。政府設立了一係列機構管理糧食、燃料、交通和運輸;政府還成立戰時勞工局受理勞資糾紛。

不過政府對經濟的卷入依然隻是部分的、暫時的,改革的力度不大,時間也不長。20年代,美國經濟再次回到自由放任時代。美國經濟一片繁榮,製造業蒸蒸日上,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和房屋建築業蓬勃發展,美國每年經濟增長達到百分之四,企業合並現象再次大量出現。但20年代美國經濟的增長也潛伏著危機,農業生產停滯和衰退,收入分配不均,股票市場投機過分,出現金融泡沫。

1929年10月,股票價格暴跌,股票市場崩盤,美國經濟陷入大危機。這次危機很快波及整個世界,世界經濟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相互作用,使得危機愈演愈烈,美國經濟陷入癱瘓。美國工農業生產大幅下降,工業生產下降幾乎一半,農業生產下降30%。失業人數最高時達到1700多萬。危機使得美國被迫實行新政,政府開始更深入、更全麵地幹預經濟。羅斯福在新政期間頒布了一係列法令,1933年銀行法,1933年證券法,1933年農業調整法,1935年公用事業控股法,1935年瓦格納法等,這些法令主要是規範美國企業行為,整頓金融係統,保障勞工權益,提供社會福利。在新政的幹預下,美國經濟有所恢複,危機得以緩解;二戰的爆發,使得美國經濟再次走上繁榮。

第五階段:二戰後至今。這是美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時期。二戰剛結束時的美國,其經濟實力處於一種巔峰狀態。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占了世界一半,黃金儲量占了60%,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地區則飽受戰爭創傷,社會動蕩,經濟凋敝,甚至連一直較為發達的西歐和日本也是如此。美國開始利用其強大的實力創建一個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美國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係,把美元變為國際貨幣,使世界經濟能保持開放與合作。為恢複世界經濟,促進國家和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還大力支持日本,在戰後初期,美國不僅確立了其政治軍事霸主地位,也確立了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

整個50年代,美國經濟一直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

汽車、家用電器業、建築業得到長足發展,收音機幾乎普及,電視機開始進入千家萬戶。美國在戰後研究和平利用原子能,推廣和改進計算機的商業使用,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紛紛對外投資,美國經濟全麵領先於世界。50年代,美國政府延續並發展了自3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對經濟的政策,政府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地幹預美國經濟。

1950年,美國通過塞勒一凱弗維法,禁止削弱競爭和可能建立壟斷企業的兼並,政府反托拉斯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大量調查並起訴相關兼並活動。政府還進一步認可和加強美國工會的力量,加強在解決勞資糾紛中的角色分量。杜魯門在工人罷工運動中,甚至用武力接管美國鋼鐵公司。50年代,美國形成了一種新的混合經濟。

50年代,美國東北部傳統工業受到不斷發展的南部和已實現經濟恢複和迅速增長的西歐和日本的衝擊,經濟一度處於危機。不過,得益於其高校和科技機構集中,得益於在戰爭時,政府與高校、企業的合作,特別是對其的支持,美國東北部,主要以波士頓128號公路為代表,出現大量的高科技企業,計算機工業,電子工程工業興旺發達,美國開始經濟結構的調整。美國南方經濟正在逐漸崛起,戰爭期間及戰後,聯邦政府在南方進行大量投資,建立許多國防軍工、宇宙航天工業,南方發現了大量石油與天然資源,油氣資源的勘探、開采、運輸、加工等一係列相應的工業迅速發展。南部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也有很大發展。

60年代初,一方麵美國經濟高速增長,東北部地區的高科技革命向西部南部推進。像50年代波士頓128號公路一樣,60年代美國“矽穀”發展令人矚目,不僅計算機,電子工程工業繼續發展,矽穀還發展了美國的半導體工業。另一方麵,由於美國國內麵臨許多社會問題,國外遭到西歐和日本的強勁挑戰,政府進一步加強對經濟的幹預。美國政府多次召開國際會議,要求世界各國進一步降低關稅,取消關稅壁壘。美國政府在國內製定大量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法律和製度,管理和引導經濟的發展。不少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提出在美國實現“富裕社會”。政府宣布對貧窮開戰,加大聯邦稅收的轉移支付,救助貧窮失業人士,最大限度地實現生產和分配的公平。

美國跨國公司的規模和實力更有了長足的發展。不過到了60年代後期,受困於越南戰爭,社會運動、種族矛盾,美國經濟發展速度降低,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的份額也在不斷降低。

70年代,美國和世界其他工業國家一樣,長期陷入經濟的滯脹危機而不可自拔。尼克鬆政府在美元支付出現困難時,部分放棄或者說是修改了布雷頓森林體係。美國和西歐、日本一係列國家的貨幣由以前的固定彙率變為靈活的浮動彙率。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的原因,既有國際因素的影響,也有其國內原因。國際因素是中東石油國家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增加了美國企業的生產成本。蘇聯在各方麵與美國競爭,迫使美國不得不與之進行軍備競賽,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國內原因主要是經濟結構調整尚未完成,福利負擔過重,政府規章條令束縛了企業的活動,遏止了其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70年代,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份額下降為25%。

80年代,在裏根經濟學指導下,美國經濟出現持續、高速的增長。政府廢除、中止或修改了大量的法律和規章製度,進行福利製度改革。政府逐漸從經濟中退出,這樣美國企業和個人的創造性便被激發出來。從1981年到1988年,美國經濟迅速發展,最高時經濟增長率達到7%。美國經濟走出了滯脹的陰影和怪圈,不過由於兩極格局的存在,美國軍費開支一直在增加,政府財政赤字也大幅增加,美國政府背上巨額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