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因地製宜, 發展經濟(3 / 3)

改進生產方式,完善管理體製美國經濟發展原因之三在於不斷改進生產方式,完善管理方法。美國工農業生產在應用先進技術的同時,通常伴隨著生產方式的改進;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完善管理方法。

美國在工業化之初,便對傳統英國工業生產方法進行了改進。在當時英國,紡織工業是分散進行的,各個不同的工廠通常隻有單一的製造工序,或紡紗,或織布,或印染等,所以由原棉到成品布匹的出現,要經過許多廠家才能完成。美國希望改變這一作法。1814年弗朗西斯·洛厄爾在馬薩諸塞州沃爾瑟姆開辦了一家工廠,他把紡、織、印染合並在一起,重新安排各種工序,並集中使用動力。這樣他的工廠便可以一頭輸入原棉,一頭出產布匹,節省許多中間環節,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大大降低了成本。沃爾瑟姆工廠是美國第一批大型聯合企業,創造了現代工廠組織,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使之能在國內外市場上贏得競爭,促進美國紡織工業的發展。如果說洛厄爾的工廠是最初的流水線作業,惠特尼發明的“劃一製”則可謂最初的通用化生產。洛厄爾工廠是把幾個生產過程集中起來內部化,而惠特尼則對企業內的勞動實行專業化和進一步分工。1789年,美法關係緊張,戰爭正處於準備之中。

驗,美國當時也缺乏大量熟練工人。但惠特尼試圖通過改進生產方式解決這一問題。他把槍支分解為不同的部件,然後發明各種生產這些不同部件的模型和機器。在這些模型和機器中生產出的部件全部一模一樣,可以相互替換。最後隻需把這些部件組裝起來便可造出一枝槍。雖然惠特尼並沒有按時完成合約,但是他構想的生產方法得到認可,並在美國得到推廣,開啟了大規模生產工業品的時代,使美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隨著企業實現機械化生產,美國又發明了連續作業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它於1879年在明尼阿波利斯最早出現。這種方法與洛厄爾的方法有些相似,不過洛厄爾工廠裏不同工序並未形成一個整體,可以中間停頓,而在連續作業和自動化生產中,各工序是一個整體,中間不能停頓,前一工序完成後一工序才得以開始。相對而言,它更為連貫,效率更高。

改進生產方式做得最為成功的人士之一當屬亨利·福特。亨利·福特是一個汽車製造商,他想大規模生產廉價的汽車,讓汽車能進入每個美國家庭。他把連續生產和自動化、專業化生產、流水線生產集中在一起形成流水線的裝配作業。在生產一輛汽車時,汽車車身被放在傳送軌道或傳送帶上,工人們在裝配線上隻須完成一項簡單的任務,而汽車零部件則按領班和管理人員控製的速度送達給工人。福特流動裝配線生產方法大大減少了生產一輛汽車的時間,使製造一輛老型汽車的工時從12小時零8分鍾減少到2小時35分鍾。到1914年時,更降為1小時33分鍾。福特降低了汽車價格,使之進入千家萬戶,汽車製造這一產業從而得以興旺發展。

係統化、規模化、集中化曾經是美國工業生產的有效方式,但它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有效。二戰後,新興高科技企業不斷湧現。在矽穀,出現了另一種生產方式,即工業的分散化和多樣化。由於產業新技術日新月異,變化十分迅速,每一個公司和企業都不可能在每一項技術上都保持領先,一個企業要完全獨立地生產出一種或一係列產品來是不必要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矽穀的這些公司或企業或者利用其他公司的產品作零配件,或者生產與其他公司產品配套使用的產品。

它們不再追求大而全,而寧願保持小而專,許多這樣的公司或企業通過相互的合作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產體係,生產出一個完整的產品。矽穀的這種生產模式有助於工業結構的彈性和適應性,保證這些企業彼此在專業領域保持技術領先,最終又通過合作生產出最先進的其他產品。

美國不僅改進了生產方式,還不斷完善管理方法,以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的發展。

在早期,美國企業由於規模小、生產技術低,大多實行個人經營方式,企業中工作的人大多是家族成員,可能還包括學徒和其他一些較熟悉的人。企業主既是老板又是經理,他負責整個生產過程,記錄企業的財務開支。在當時,既不需要設立專門的經理來協調和監督生產,一般也不需要聘請專職的會計人員。美國農場生產也是如此。農場主一般都直接管理生產,主要勞動力是他本人和家庭成員。有時他也雇傭勞工和監工,但監工隻是來幫忙監督其他勞工,而非代替他自己本人管理生產。監工也很少處理金錢和賬務,農場主自己記錄和保管會計賬簿。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企業規模的擴大,傳統的管理方法受到挑戰和衝擊。美國出現的大型企業開始雇傭職業經理人員來監督和協調生產,經理統一負責企業的采購、生產和營銷各個環節,負責保證產品的質量並降低生產成本。19世紀30年代,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管理,便是其典型。當羅斯韋爾·李上校接管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時,他把權力和責任集中在主管辦公室,設計出一套控製方法,確保有專人負責產品的質量,並以此計算出按件計酬的工資。

斯普林菲爾德發展的管理方法和程序,使得生產在企業內部不斷分工的同時又保持對生產有效集中的管理。既使得企業生產規模可以不斷擴大,又通過內部會計核算降低生產成本,開創現代工廠管理模式。由於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也由於一些工業生產的要求,自19世紀晚期始,美國企業進一步聯合或合並,形成一批巨型的工業聯合體。為有效運營這些巨型企業,美國人改進和完善了管理方法,逐漸實現企業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的分離,董事會保持對企業所有權的控製,但企業日常運營則由經理們負責。企業還逐漸建立了管理層級製,在職業經理基礎上又分出高層經理和中低層經理。最高層經理全麵負責企業的運營,而中低層則負責其中某一部門或某一環節。企業分設了權力機構和職能機構,直接從事生產的單位歸屬權力機構,為生產服務的單位則屬於職能機構。職能部門監督生產材料的配送、成品運輸和銷售,研究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規定計件單價和工人工資。美國著名工程師泰勒為創立這種管理模式作出了很大貢獻。

必須確定標準工時和產量。他仔細觀察和分析工人們每一個動作,把它分為幾個不同的環節,經過比較,選擇出一種最有效的動作,在這種動作中工人們以前的一些不必要的和低效重複的動作被去掉,勞動效率能得到最大發揮。泰勒建議從生產部門中分出計劃部門,也即從權力部門中分出職能部門,以安排企業生產、監督工人工作,進行成本分析,製定相關製度,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泰勒的管理方法經改進後,成為美國現代工廠通用的管理模式,被很多美國企業所采用,大大提高了美國的經濟效益。二戰後,隨著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美國企業管理方法再次受到衝擊。此前,美國現代化工廠管理方法的特征是:垂直化、一體化、集中管理。即企業分為許多不同級別,每一層下級服從其上級,一般不允許越級報告;企業分為許多不同的部門,它們分別向企業提出自己的建議、完成自己本職工作,但它們無權做出獨立的決策。這種方法可以避免大量不必要的重複,使得職能清晰、管理有序。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它強調等級和身份,使得下級無法直接與最上層接觸,容易產生官僚主義,延長了決策時間,還容易使企業高層不能及時了解市場信息,而下級員工有時感到壓抑和沮喪,其創造性和積極主動性得不到發揮。

戰後新興企業采取了另外一種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它取消了傳統公司的等級和身份限製,鼓勵下層直接與高層接觸,鼓勵各部門獨立作出製斷和決策,它提倡一種參與性管理模式,支持甚至要求個人的創造性和積極主動性。惠普公司便是這種模式的代表,惠普公司鼓勵管理者與不同層次員工非正式交流,其創始人惠利特和普卡德便經常在午餐和路上與員工交談。公司還建立分散化的組織係統,以保持新興企業適應性強,反應靈活的特性。它把各產業部門建成半自動化的商業單位,讓不同部門自負盈虧,使其對產品開發、策劃、製造、營銷及人事問題全權負責。公司取消傳統公司所實行的身份和等級標誌,所有員工集中在一個大房間內辦公。所有員工享有同等利潤分成和股票期權,其餐廳和其他服務設施對所有員工平等開放。惠普公司因此塑造了一種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它有助於形成一種開放和積極參與的文化氛圍,極大地促進了員工們的創新精神、進取精神與協作精神。

英特爾公司也是如此。他們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鼓勵員工參與公司決策,取消等級和特權,讓所有員工都持股。在英特爾,經營管理的等級差距縮到最小,高級經理與一線雇員經常一起交換意見、解決問題。在英特爾每一部門都像一個獨立經營的公司,每個人都擁有一定自主權,擔負著一定的職責。

正是這種相對開放平等的管理模式成就了惠普與英特爾公司,也成就了矽穀以及其他地區的許多新興企業,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美國政府的作用美國政府在保證和促進美國經濟發展中也起了很大作用。美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美國個人和企業,相信自由市場體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個人和企業的最大潛力,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美國人反對政府幹預,反對政府過多地卷入經濟。但這並不是說,美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沒有任何作用,也不是說美國政府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幹預。曆史已經證明,政府在美國經濟發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它製定法律,發行貨幣,規範企業行為,提供社會保障。在某些情況下,政府的幹預糾正市場失靈,反對不正當競爭,讓自由市場體製能更好地運作。

早在建國之初,美國政府便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作用。首先聯邦政府的成立,消除了各地區間的市場壁壘,保證了貨物自由流通。聯邦憲法也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建國初美國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回收了戰爭債券,發行了穩定的貨幣,還主張國家實行保護性關稅,發展本國工業。美國政府還與外國政府進行談判、交涉,以爭取和保障本國應有的權利,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美國政府通過與西班牙談判,為南部爭取到密西西比河自由航行權。通過與英國談判,為美國爭取到自由捕魚權、自由航行權、自由貿易權,為東北部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美國政府迫使英國同意美國開發大片西北土地,並為之製定了相關的法律,1785年、1787年西北土地法律的製定,為美國西部開發創造了條件。

第二次美英戰爭後,美國開始了工業化進程。以亞當斯、克萊等為代表的一些人主張建立美國體係,用國家力量促進美國經濟發展。美國政府(聯邦和各州政府)支持交通運輸的發展,資助公路、水路和鐵路建設,聯邦政府修建了坎伯蘭國家公路,各州大力開鑿運河,各級政府向鐵路公司贈送大量土地或者金錢援助。美國規定鐵路公司每鋪設一英裏軌道就可免費得到6400英畝土地。

國會以第二級抵押債券形式提供貸款。在平原地區,每鋪設一英裏軌道貸款16000美元;在高原貸款32000美元,在山區則是48000美元。1850年到1871年,美國政府贈予鐵路公司土地2億英畝。內戰中和內戰後,為促進西部開發,美國政府通過一係列法令。1862年,美國政府通過《宅地法》,該法規定,隻要一個人在西部一塊土地上連續耕作5年,在交納少量登記費後,便成為該土地的所有者。1873年《育林法》規定,隻要宅地者在4年內植樹40英畝,還可分到160英畝土地。1877年,《沙荒地法》規定,凡能以每英畝25美分價格支付現金,並在3年之內灌溉土地,便可獲得640英畝土地。1878年《木材石料法》規定,可按一英畝2.5美元價格購買160英畝不宜耕種而其主要價值是有木材石料可以利用的土地。

如果說低價提供土地,吸引了大量移民開發西部,那麼美國政府軍隊與印第安人的戰爭,則保障了西部移民的安全,又為之掠奪了更多的土地。

美國經濟在鍍金時代高歌猛進後,在1909年爆發了危機,原因是美國沒有安全可靠的銀行體係。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也對大企業的壟斷表示害怕和恐懼。普通消費者對壟斷企業相互勾結、提高價格表示不滿。於是政府製定了一係列相關法律。1913年克萊頓法加強了反壟斷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工人組建和加入工會的權利。

1913年聯儲法則建立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為美國建立了相對安全可靠的銀行體係。特別是在30年代大危機中,政府加大幹預的力度,為緩解危機,恢複經濟起了很大作用。《農業調整法》、《銀行證券法》、《瓦格納法》等法律的相繼出台規範了企業行為,保護農民的利益,調整工業結構,承認工人的權益並為之提供了一係列保障。

自新政以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幹預表現得更明顯,範圍和力度也不斷加大。這種政策在二戰後得以繼承和發展。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1947年美國通過了公平就業法,規定政府有為人們提供平等就業的義務。美國還開始了福利國家的建設,為老弱病殘者提供一定的社會保障,也為失業者提供保障。冷戰中,美蘇長期軍備競賽,美國政府也加大政府對軍工產品以及與之相關的企業的采購,政府甚至還在南部建起國防軍工、宇宙航天等工業。

戰後,曆屆美國政府都十分重視政府對經濟的作用,都要製定相應的經濟政策,希望促進經濟的發展。如艾森豪威爾試圖平衡預算,肯尼迪實行減稅政策,尼克鬆的新聯邦主義,卡特的能源計劃,裏根提出裏根經濟學等等。美國政府通過減少或增加稅收,製定或廢止、放寬法規條例,提高或降低利息等,促進美國的經濟發展。

美國政府還修建國家高速公路網,疏浚河流和港口,投資科技和教育,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早在19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便設立國家農業站,研究並推廣先進的科技。二戰後,美國更建立國家實驗室並資助一些大學和企業實驗室,正是在這些實驗室中產生的新技術和新發明,培養的大量人才,使得美國戰後高科技企業得以不斷湧現,興旺發達。

冷戰後,美國政府更加重視經濟,設立了經濟安全委員會,把經濟安全與軍事安全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政府一方麵放寬各種法律條例,充分發揮企業的活力;另一方麵,更加密切關注經濟,適時進行幹預,為維護本國經濟利益在與外國進行交涉時態度也更為強硬。在後冷戰時期,為使美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聯邦儲備委員會不斷調高或調低利息。為給美國企業打開國外市場,美國政府提出“公平”貿易並頻繁以製裁威脅其他國家。它多次要求日本進行結構調整,取消非關稅壁壘,限製對美出口,升值日元。多次要求中國降低關稅,開放市場,保護知識產權,對中國施加配額限製,還不斷使用反傾銷這一工具。美國政府與加拿大、墨西哥談判,提議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政府還推動世界貿易組織談判,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

總之,美國經濟的發展,既得益於天時地利,更得益於國人的努力和選擇。個人和企業的創新進取,政府的適當幹預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