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因地製宜, 發展經濟(2 / 3)

90年代至今,美國經濟一片繁榮。美國首先進入信息社會,它率先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在美國建立了一套知識經濟體係。不僅電子工程、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材料、信息軟件、計算機等高科技企業蓬勃發展,美國傳統工業也在技術改造中恢複其競爭力,得到生存與發展。

美國幾近實現經濟低通脹,持續穩定發展的理想狀態。

美國開創了世界新經濟的時代。

二、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因地製宜,發揮地區優勢美國經濟發展從來不追求全國千篇一律的統一模式,各地區間並非相互模仿,保持一致,而是相互競爭,發揮其所長,這樣美國各地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形成了不同的經濟特色。也正是在因地製宜發揮地區優勢基礎上,美國才實現了經濟長期穩定的發展。

殖民地時期,大多數殖民地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糧食或其他經濟作物。然而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相較於南部,氣候寒冷,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如果也執著於農業生產,必將努力甚多,而收獲不大。新英格蘭地區沒有這麼做,而是因地製宜,發揮了地區優勢。新英格蘭地區緊靠大海,沿岸有許多優良港口。大海給新英格蘭地區帶來眾多的漁業資源,鯖魚、鱸魚、鯡魚、鰻魚等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尤以鱈魚為甚,於是新英格蘭人紛紛以捕魚為生。在新英格蘭漁業鼎盛時,一小小漁鎮便可能有捕魚船幾十艘,漁業收入占新英格蘭人收入的大半。捕魚需要船隻,而新英格蘭地區木材資源豐富,加之有許多優良港口,於是新英格蘭地區大力發展造船業。新英格蘭地區造船業發展迅速,甚至對母國英國造船業造成衝擊。新英格蘭地區有了大量的船隻,有優良的港口,於是可以把大海變成黃金水道,對外發展遠洋貿易。新英格蘭把捕獲的魚輸送往外地,也輸出當地的其他特產,同時輸入本地必須的物品,這樣就擴大了與外地的貿易。

新英格蘭人從東非運出硬樹脂,從巴西運出橡膠,從夏威夷運出檀香木,從哥倫比亞購買水獺皮,同時他們給愛爾蘭人運去食物,向中國銷售花旗參。新英格蘭人有時常年在外,與俄國、巴西、秘魯、印度、中國、非洲等地進行貿易。1784年第一艘到達中國的“中國皇後號”便來自新英格蘭地區,它經過六個多月的航行抵達廣州,向中國出口花旗參,同時購買中國的茶葉和其他特產。新英格蘭人喜歡冒險,崇尚經商致富,具有企業家精神,他們捕魚、造船、遠航貿易,把地區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還開發了本地少有的兩種資源:天然冰塊和花崗石。新英格蘭氣候寒冷,盛產冰塊,新英格蘭人利用人們對天然冰塊的需求,改進采冰方法,改善冰庫效率,興起了采冰業,並通過黃金海道,不僅滿足美國其他地區需求,還銷往海外,使之成為新英格蘭一個支柱產業。1846年新英格蘭外運冰塊65000千噸,10年後總量翻了一番。花崗石成為新英格蘭的又一大出口商品。新英格蘭人改進開鑿方法,研製出各種開采和搬運工具,開通至港口的人工運河,把花崗石行銷全國乃至海外。

捕魚業依靠大海豐富的漁業資源,采冰和花崗石需要豐富的自然資源,不過這些資源終歸有限,而且新英格蘭地區人口越來越多,這些資源就更顯不足了,這個時候,受1812年美英戰爭的影響,新英格蘭地區首先開始了工業化。新英格蘭地區河流較多,水力資源豐富;移民聚居,人力資源豐富;新英格蘭還有發達的交通,可以從南方和世界其他地方運進原料,同時也向外輸出製成品。

正是在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下,新英格蘭地區各種工廠建立起來,首先是紡織業,隨後是製鞋、冶煉、製造槍炮等其他工廠。濟繁榮,成為美國經濟發達地區,並積累大量財富。南北戰爭後,美國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美國(尤其是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開挖了大量運河,還修建了龐大鐵路網。

東北部在工業化中出現大批雄心勃勃,敢於冒險的企業家。他們利用東北部雄厚的資金、發達的交通、充足的勞動力,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建立大型公司和企業,如卡耐基的鋼鐵王國、洛克菲勒的石油王國、摩根的金融王國、福特的汽車王國等。東北部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紐約華爾街也成為全國的金融中心。東部還利用其資金、技術、信息對外投資,進一步發揮其優勢,保持其在全國的領先位置。

二戰以後,東北部傳統工業由於受中部和南部的低成本競爭,特別是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已複興的西歐和日本等國家)的挑戰,逐漸衰落和萎縮,東部經濟一度處於困境,陷入危機。但東部很快找到地區優勢,依托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等知名大學,利用其高等院校集中,優秀人才濟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東部企業與大學間建立緊密的合作,利用大學實驗室中開發的新技術,推出自己的新產品,占領全國乃至世界市場。如美國著名的波士頓128號公路,便集中了數碼設備、通用數據、王安電腦等為代表的幾百家高科技企業。東部首先開始了美國的經濟結構轉型。

由此可見,美國東部長期以來作為美國經濟發達地區,一直遵循因地製宜、發揮地區優勢的原則,開始是利用其地理位置、人力資源,後來則是利用其資金和技術,促進東部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美國南部同樣如此。美國南部氣候溫暖,土地肥沃,適合種植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加之美國南部還有大量黑人奴隸,於是南方發展起種植園經濟。1793年惠特尼軋棉機發明以後,南部大力種植棉花,成為著名的棉花王國,一度控製了世界的棉花市場。不過南部經濟結構過於單一,且完全依靠奴隸,沒有完全發揮其經濟潛力。南北戰爭中,南部受到很大破壞,戰爭結束後,奴隸被宣布解放,南部失去了原有的經濟體製,但又未能根據地區特點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經濟發展的新的體製。南部一度處於旁徨狀態,還受困於種族問題,未能發揮其地區優勢,故南部長期處於相對落後狀態。直到二戰以後,南部才實現了經濟的崛起。南部經濟發展原因一方麵是二戰及戰後,聯邦政府加大了對南部的投入,如稅收減免和轉移,在南部投資建立國防軍工企業等。更主要的是南部逐漸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出自己的地區優勢。第一,與東北部相比,當時南部稅收低,生活水平低,地價便宜,生產成本較低,因此大量吸引了外來投資。

南部各地也紛紛製定了各種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第二,南部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戰後被發現並開采,因此南部大力發展了石油開采、運輸、化工產品的提煉加工等一係列產業;第三,南部氣候條件較好,不僅適合於發展宇宙航天、電子、半導體等工業,還可大量吸引北方居民來南方度假、旅遊。如佛羅裏達溫暖的天氣對於很多不喜歡東北部寒冷冬天的老人很有吸引力。第四,南部有些地方也像東北部一樣利用其高校雲集,建立起高科技企業工業園,比如北卡羅來納州便依托杜克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建立北卡羅來納研究三角園,集中了大量高新技術研究中心,並聚集了醫藥、生物、電子、芯片等一批相關企業,促進了當地工業的發展。總之,當南部把其地區優勢發揮出來後,其經濟便發展迅速,一日千裏。

以來缺少居民,但土地資源豐富。西部便利用其富裕充足的土地來吸引移民,吸引資金,西部免費或低價給移民贈送土地,讓他們耕作建立農場和牧場。西部免費或低價贈送土地給公司,資助他們修築鐵路。因為鐵路的修築既可給西部帶來更多移民,又可使西部的糧食和礦產資源得以運出。西部經濟便隨著移民的不斷增加而發展起來。西部為發揮地區優勢還因地製宜製定或者是默認了一係列符合西部特色的法律製度。為鼓勵移民拓殖並遏製土地投機者,西部默認了先來先占原則,西部確認首先真正定居耕作者,對那片土地享有產權,即使當時尚未得到法律確認,這樣就防止了非定居者的土地投機買賣。

在西部較幹旱的地方,人們也認可對河流等水資源的先來先占。傳統法律一般認為河兩岸、上遊和下遊居民共享河流的水資源,但在西部由於水資源缺乏,這樣它很可能滿足不了任何一方的要求,不利於水資源的保護,也不利於土地的開墾和耕作。西部早期利用其廣闊的土地、豐富的資源,發展糧食種植業、畜牧業和采礦業。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加,開始出現大量城鎮,西部也發展起自己的交通運輸業和鋼鐵製造業。芝加哥成了美國的鋼鐵中心,而底特律則成了美國的汽車城。

應用科學,不斷創新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還在於其不斷應用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美國開始是由於地廣人稀,缺乏勞動力,所以希望大量采用先進科學技術以彌補人手的不足。後來則是因為麵臨世界上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競爭,為保持其經濟地位而不斷發明和應用科學技術。因此,美國總是迫不及待地把大量最新的科學技術運用於生產,同時又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發明和改進之。

美國現代工業的出現源於對科學技術的應用,工業化的過程就是不斷發展和應用新科學技術的過程。1790年,塞繆爾·斯萊特在羅得島修建第一座機械化的紡紗廠,開始了美國的紡織工業的革命。機械化紡紗廠在英國早已出現,不過英國擔心麵臨競爭,禁止出口機器設備、設計圖紙、技術模型等,美國多次試圖引進或仿製卻不可得。斯萊特通過在英國工廠長期觀察和實踐,熟記了阿克萊特紡紗機的結構和原理,並在美國進行了成功的複製。從此美國紡紗業進入機械化時代,一時間新英格蘭地區出現幾十家紡紗工廠,1840年運轉的紗錠超過200萬個。紡紗的機械化對織布機的改進提出了要求,因為老式的手工織機已經不能滿足紡織工業的要求。1814年,美國采用了動力織布機,極大地提高了織布效率,使美國可以生產大量質優價廉的布匹,在國內外市場上和英國競爭。

科技使紡織工業發生的變化同樣發生在其他工業領域。1799年奧利弗·埃文斯發明了自動磨粉機,並建立美國第一所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的麵粉廠。1804年,他又發明了高壓蒸汽機,很快應用於汽船、紡織、印刷、麵粉等相關工業作為動力。從此人們建廠不再受限於水力資源的限製,而且蒸汽機廣泛應用於汽船與火車,還引起了一場運輸交通的革命,極大地促進了工業化的進程。

1830年弗裏德裏曼·蓋森特曼試驗成功無煙煤煉鐵法,很快成為美國主要煉鐵方法。1851年威廉·凱利發明的“空氣沸騰法”大大減少了冶鐵中的碳含量,開啟了煉鋼的新時代,大量鋼的出現被用於建設鐵路、建造房屋,製造機器設備工業產品等各個方麵,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在美國,新產業的開辟常在於新技術的應用。如前所述的新英格蘭的采冰業和采花崗石業,如果沒有“冰王”圖德設計的高效冰庫,開采出來的冰就沒法儲存,因為舊的傳統冰庫季節損耗率超過60%。如果沒有韋思發明的一套采冰機械,如掃冰機、采冰機等,采冰的成本也不會大大降低。新英格蘭地區的采冰業正是在克服一係列技術難題後才興旺發達起來的。開采花崗石也是如此,如果威拉德沒有研製出各種采石工具如抬力起重器、拉力起重器、吊高起重器,如果不應用布賴思特發明的八輪車廂和其他一些基本器材,如道岔扳子、輕便超重機、轉車台等,開采花崗石要成為一種產業也幾乎不可能。

而如果沒有這些產業的支撐,新英格蘭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繁榮也不可想象。

技術在農業上也得到廣泛引用,美國農業的發展與變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技術引起的。1793年,惠特尼發明軋棉機,引起南方一場農業革命。從此南方開始大規模種植棉花,並很快成為棉花王國。技術在推動農業向西部進軍的過程中起了尤為重要的作用。西部缺水,風車的製造解決了這一難題。西部農民可以利用風車把地下水抽到地上來以澆灌莊稼。西部缺乏木材,牧主們很難找到便宜材料做圍欄,帶刺鐵絲的發明滿足了人們的這一要求,使人們可以圈定自己的牧場,照看自己的牲畜。西部地廣人稀,有時一家農場主可能有幾百或上千英畝土地,單靠人力手工勞作肯定是不行的,大量農業機械的發明和應用提高了人們的勞動效率。收割機、打捆機、脫粒機的使用,使一個操作這些機械的人可以幹幾十個人手工幹的活。開始這些機械尚是用馬作為動力,後來則使用蒸汽發動機和汽油發動機等機械動力。

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的使用,解放了農業勞動力,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使耕作麵積不斷擴大,農民收入增加,同時又為工業提供富餘勞動力,為其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農業技術的應用不僅表現在農業機械化,還表現在種子的改良和培育,肥料的研究和生產等方麵。在美國,不僅私人公司企業提供相關技術和產品,政府還通過農業技術站提供幫助和服務。在美國,每一項技術很快便被商業化並得到使用,如氮肥便是在政府研究出來後很快由私人企業商業化並在農業中得到應用。而每一項技術的應用又極大地促進了美國農業生產和美國經濟的發展。

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美國對它的應用迅速而廣泛。

得益於這些最新的成就,美國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的發展。一係列技術發明的應用,提高了美國交通運輸效率。

T型鐵軌的鋪設,電極的發明、安全車鉤、氣閘、信號和道岔的使用,使得鐵路安全大大提高,加上標準軌距的采納,鋼軌的使用,這一切都使鐵路運輸速度加快,運量增加。從1898到1913年,鐵路貨運量增長了近一倍,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冶煉業發展也是如此,美國各鋼鐵公司不斷發明和使用新技術,他們用平爐冶煉法代替傳統的酸性轉爐冶煉法;設計和采用更大的冶煉爐來提高效率;采用熱鼓風法,提高生產的自動化程度。美國鋼鐵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鋼產量不斷上升,由1871年不到10萬噸上升到1915年的3000多萬噸,遠遠超過其他工業國家。

鋼鐵業的發展還帶來相關工業的發展,采煤、鐵礦、金屬加工、機械製造業都得到長足進展。

由於輕型內燃發動機的發明,汽車工業出現,並很快得到迅猛發展。美國第一輛汽車出現於1892年,到1927年時,美國每年生產汽車超過2000多萬輛。汽車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1869年,威斯汀豪斯便建成一座發電廠並研製成功變壓器,但直到1888年尼古拉·特斯拉發明交流電發動機後,電流才能轉化為機械動力。美國人很快就應用這一技術,用電力替代蒸汽和水力作為主要動力,開始了大規模的電氣化革命。

美國對科技的應用對其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二戰後表現得更為明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一躍為世界頭號強國,特別是二戰後,美國經濟更是達到一個巔峰。之後隨著歐洲和日本經濟的複興,美國的一些傳統工業由於工資高、成本高受到猛烈衝擊,如鋼鐵、汽車、紡織等,不過美國成功地應用了最新科技成就,在經濟競爭和結構調整中保持不敗之地。1951年美國製造第一台商業電子計算機,此後,計算機與其相關工業在美國得到迅猛發展。電子工程、半導體開發芯片製造、軟件設計等新興產業迅速崛起並成為美國支柱產業。美國還把計算機技術迅速應用於其他領域,如利用計算機進行工業設計、產品開發等。美國在通訊領域也不斷應用最新科技,開發出移動電話、可視電話、光纖光纜、程控交換器等一係列產品。美國把噴氣式技術運用於民用航空,並發明集裝箱運輸等。美國在農業、醫藥等方麵也大量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新品種、開發新產品。正是由於美國不斷應用最新科技,它一直能引領世界經濟潮流,順利實現結構調整,保持其強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