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追求的失落

接受挫折,接受失落,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接受成長。

我們幹一件事,結果隻有兩種:成功,或者失敗。成功固然可喜可賀,是令人向往的,但是我們總要麵對失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遭受挫折、麵對失敗的可能性要更多一些。

比如走路。你小時候學會走路也是在不斷的跌倒中站起來,再走,然後學會了的。小孩子不摔幾跤是學不會不走和跑的。

學習、生活也是一樣。隻有在失敗中,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本領。你想長大成人,想擁有成功的話,就更要記住,“失敗是成功之母”。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柯魯德·史密斯曾經這樣說:“對於我們來說,最大的榮幸就是每個人都失敗過。而且每當我們跌倒時都能爬起來。”

正是因為不斷地經受磨難,人才能變得更加堅強。

品嚐生活的橄欖

“禍福相依”最能說明痛苦與快樂的辯證關係,貝多芬“用淚水播種歡樂”的人生體驗生動形象地道出了痛苦的正麵作用,傳奇人物艾柯卡的經曆更傳神地闡明了快樂與痛苦的內在聯係。

19年前,艾柯卡靠自己的奮鬥終於當上了福特公司的總經理。1978年7月13日,有點得意忘形的艾柯卡被妒火中燒的大老板亨利·福特開除了。在福特工作已32年,當了8年總經理,一帆風順的艾柯卡突然間失業了。艾柯卡痛不欲生,他開始喝酒,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要徹底崩潰了。

就在這時,艾柯卡接受了一個新挑戰——應聘到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出任總經理。憑著他的智慧、膽識和魅力,艾柯卡大刀闊斧地對克萊斯勒進行了整頓、改革,並向政府求援,舌戰國會議員,取得了巨額貸款,重振企業雄風。在艾柯卡的領導下,克萊斯勒公司在最黑暗的日子裏推出了K型車的計劃,此計劃的成功令克萊斯勒起生回生,成為僅次於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的第三大汽車公司。1983年7月13日,艾柯卡把生平僅見的麵額高達8.13億美元的支票交到銀行代表手裏,至此,克萊斯勒還清了所有債務,而恰恰是5年前的這一天,亨利·福特開除了他。事後,艾柯卡深有感觸地說:奮力向前,哪怕時運不濟;永不絕望,哪怕天崩地裂。

“痛苦像一把犁,它一麵犁破了你的心,一麵掘開了生命的新起源。”(羅曼·羅蘭語)古人講“不知生,焉知死?”。不知苦痛,怎能體會到快樂?痛苦就像一枚青青的橄欖,品嚐後才知其甘甜,這品嚐需要勇氣!

不要抱怨你的不公平“待遇”

老師見到你們班上成績好的同學是一個親切的微笑,見到你卻是滿臉的嚴肅和冷酷;同一道考題一樣的答案,給人家判了滿分卻給了你一個剛及格;分配勞動任務時,人家的相對輕鬆一些,而你有一大堆的活要幹。

這種所謂的“不公平”,在青少年學生當中並不少見。有許多同學因此感到深深的失落,甚至埋怨,報複,或者“破罐子破摔”。

要求公平,仿佛是人情使然。公元前1世紀,小亞細亞奴隸起義,提出建立一個“沒有富人與窮人,沒有奴隸和主人的太陽國”。中國曆代農民起義,都主張“均貧富,等貴賤”。孔老夫子說:“不患貧,而患不均”。孫中山追求“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然而,這是一種理想,一種崇高的理想。作為一種信念,它無疑是合理的,將來,也許能變為實實在在的東西。

但是,生活當中往往不是公平的,有時候不公平的現象還特別嚴重。你該怎麼麵對?

麵對不公平,抱怨是無濟於事的。我們不能超越曆史,強求平等。試想,在食物有限的情況下,猴群裏如果不讓最強壯的、對猴群貢獻最大的猴王和王後先吃飽,那麼,猴的最優秀基因能遺傳下去嗎?即使在將來,絕對的公平也是不可能的。世界本來就如此。比如說:鳥吃蟲,對蟲來說就不公平;蜘蛛吃蒼蠅,對蒼蠅來說也不公平;美洲豹吃狼,狼又吃貓,貓吃老鼠,老鼠吃……絕對平麵的水不會流動,必然陳腐。隻要看看大自然的進化,你就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絕對的公平,問問自己,為什麼這種“倒黴”的事情總是落在自己的頭上。

在任何社會裏,分配和生活上的絕對公平是不會有的,社會總是給一些特殊的人物以特殊的優待。問題是將優待給誰。與其整天抱怨不平,不如平下心來。

如何克服這種“強求公平”的心理呢?

1.把你在口常生活中認為的不公平事情列下來,製成一張表,試問一下你自己:“如果我為這種不公平的情形不悅的話,是否事物就變得公平起來?”當然,大部分的事是徒勞無益的。由此,你會主動地放棄要求公平的觀念和那些毫無價值的努力。這樣,你才有可能逃脫“強求公平”造成的消極心理。

2.每當你在想“我是不是會這樣對待你呢”時,你最好把它換成這樣的句型:“雖然我目前尚不太同意,可是我知道,我倆之間確有些不同。”這樣,你會變得不至於太計較,容易打開與別人交往之門。

3.在你要說“那太不公平”的時候,更換成“真不巧”或“我倒願怎樣怎樣”,這樣的語句使你改變對現實的看法,你會開始接受“現實”,並使自身超越它。

4.消除與他人相互攀比的心理。你要有你自己獨立的目標.不要管他人怎樣做,你認為自己該怎樣做,自己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按照自己的目標去幹。

5.回贈對方的禮物時,不必考慮你所收到的那一份有多貴重,你隻要考慮自己準備的東西對對方有意義,至於費用多少,是否與對方的禮物等價,這是次要的。因為如果過份注重禮物的等價,對方會以為你的熱情隻是出自義務,並非來自你內心的真誠。

6.報複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它是受他人控製的一種行為方式,你要用自己的意願來決定自己的行動,不要用他人的做法來刺激自已。

最後,一個重要的方法是你必須重新確立正確的“公平”觀。裏根總統訪問我國,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說過一句給人留下很深印象的話:“最大的平等是機會的均等”。以竟爭者為例,平等就是意味著讓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並不要求他們在同一時刻到達終點線。你應樹立新的公平觀,隻能是起跑線上的公平,公平不等於平均。

不要有“懷才不遇”的想法

每個地方都有“懷才不遇”的人,這種人有的真的是懷才不遇,因為客觀環境無法配合,但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所以痛苦不堪。

難道有才的人都會這樣嗎?當然不是,雖然有時是千裏馬無緣見伯樂,但大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因為真正有才的人往往自視過高,看不起能力、學曆比他低的,可是社會上的事很複雜,並不是你有才就可得其所,別人看不慣你的傲氣,就會想辦法修理你。

有一種“懷才不遇”的人根本是自我膨脹的庸才,他之所以無法受到重視,是因為他的無能,而不是別人的嫉妒。但他並沒有認識到這個事實,反而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到處發牢騷,吐苦水。

結果呢?“懷才不遇”感覺越強烈的人,越把自己孤立在小圈圈裏,結果隻能是“坐井觀天”。

青少年朋友們,也許你真的才思泉湧,才華橫溢,但不管才幹如何,你一定會碰上才幹無法施展的時候,這時候你千萬記住:就算有“懷才不遇”的感覺,也不能表現出來,我想有幾件事可以做:

——先評估自己的能力,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高估了。自己評估自己不客觀,你可找朋友替你分析,如果別人的評估比你自我評估還低,那麼你要虛心接受。

——檢討為何自己的能力無法施展,是一時無恰當的機會?是大環境的限製?還是人為的阻礙?如果是機會問題,那隻好繼續等待;如果是大環境的緣故,那隻好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如果是人為因素,那麼可誠懇溝通,並想想是否有得罪人之處,如果是,就要想辦法疏通。

——營造更和諧的人際關係,不要成為別人躲避的對象,反而更應該以你的才幹協助其他的朋友;但要記住,幫助別人切不可居功,否則會嚇跑了你的朋友。此外,謙虛客氣,廣結善緣,這將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助力!

——繼續強化你的才幹,當時機成熟時,你的才幹就會為你帶來耀眼的光芒!

不過最好不要有“懷才不遇”的感覺,因為這會成為你心理上的負擔,盡力地做你該做的事,就算是大才小用,也是快樂的。

確定你是對的,然後勇往直前

戴維·克羅克特有一句很簡單的座右銘:“確定你是對的,然後勇往直前。”

每一個人,無論是凡夫俗子還是英雄人物,總有遭人批語的時刻。事實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語就越多。隻有那些什麼都不會的人,才能免除別人的批語,因為批評對於他們已經毫無意義。

隻要你能以積極的心態去應付批評,批評反而是一劑良藥,使你成熟、穩重和更加富有魅力。邱吉爾在他的辦公室牆上,懸著一幅林肯的字,上麵是這麼說的:“我當竭盡所能,一往直前。如結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所有反對我的聲音都無關緊要。反之,如果我是錯的,就算天使信誓旦旦地說我是對的,也無濟於事。”邱吉爾一生不知遭遇過多少批評,林肯更不用說了,在他一生之中,反對他的聲音幾乎無日無之。其實現在的一些公眾人物不也如此?真正的勇氣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雖千萬人吾往矣。

我們都知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但是水隻要不滲進船裏,船就不會沉。記住一件事,隻要確定你是對的,就堅持你的信念,無怨無悔。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就能成為人上之人。

把批評當上進的“梯子”

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錯誤,自覺或不自覺的。成長中的青少年自然也不例外。

當你有了過錯,被老師、家長批評,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批評,也是一種關懷。

雖然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多數人是很難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批評的。美國學者戴爾·卡耐基通過多年的觀察、研究表明,任何教訓、指責,都會使人感到傷了自尊而處於自我防衛狀態,並且往往會激起他極大的反感,促使他竭力為自己辯解。可以說,聞過則喜者少。喜表揚,惡批評,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一個聰明的人,應當把批評當成上進的“梯子”。

那麼,我們怎樣對待批評呢?

進行換位思考

當老師、家長批評自己時,如果感到難以接受,這時換個位置,設身處地地從他們的角度考慮一下:如果我是老師、家長,會怎樣對待犯了這種錯誤的學生、孩子呢?能夠放任自流、姑息遷就嗎?這樣一來,往往就會心平氣和了,就會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了。隻是局限於自我的角度考慮問題,常常會感情用事,陷入狹隘、偏執、片麵的泥潭難以自拔。實際上,對於許多問題的思考,適時轉換思維角度,會進入別有洞天、豁然開朗的境界。

不要過於計較批評方式

麵對笑容地接受批評,不管人家的話有多難聽,平靜下來,誠懇地聆聽,是人成熟的一種反映。

英國學者帕金森說:“即使在私下,不破壞和諧融洽氣氛與親密合作的批評都是很難做到的。”批評確實是件不容易掌握的事情,既要對方認識到錯誤的危害性,又要做到不傷其自尊,欣然接受之,還要以此增進雙方的信任感,往往很難同時做到這一切。和風細雨式的批評好接受,而疾風驟雨式的批評就讓人難以忍受。然而,作為你自己,應當認識到,隻要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幫助你、挽救你,哪怕是態度生硬一些,言辭過激一些,方式欠妥一些,你也要適當給予理解和體諒。不去冷靜反思、檢討自己的錯誤,而是一味糾纏於他們的批評方式是否對頭,甚至當麵頂撞,隻會激化矛盾,增加你的煩惱。

知錯即改

從錯誤、失敗中汲取教訓,及時改正,這樣你會很快得到他們的諒解和尊重,以及同學、朋友的讚許。據心理學家觀察,當人們看到犯了錯誤的人痛心疾首、懊悔自責的態度,並且竭盡全力去改正時,大都會因此而生惻隱之心,減輕對其錯誤的譴責和反感心理,同時還會給予熱情的關注和由衷的幫助。這樣一來,也許會成為你人生轉折的一個契機。很多人就是在跌了一次跟頭後,幡然悔悟,由此得到了老師、家長、同學和親友的信任幫助;從此走上自強自新之路的。應當看到,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事物就會向著好的方向轉化。

力戒消沉

犯錯誤終歸不是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多數人的反映是悔恨不已。心理素質健康的人,能夠很快通過提高思想認識,振作起精神,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重新開始起步,以努力工作來洗刷過失。但是一些性格內向、自尊心過強、敏感多疑、對挫折耐受力低的人,會把問題看得過於嚴重,擔心別人會看不起自己,老師和同學今後也會用“有色眼鏡”看待自己,前途無望了,從此一蹶不振。如果你是屬於後一種類型的人,可以嚐試著從這樣幾個方麵調整心態:

一是回溯動因。自己確實不是有意而為,老師、同學也已經明了這一點,這樣想往往心理上就會輕鬆、寬慰一些;

二是在與他人的參照比較中,求得自我原諒。人無完人,偉人也會犯錯誤,何況自己乃一凡人?這樣心裏就會平衡一些,坦然一些;

三是不要把自己看得過於重要,以為別人都在注意你。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著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領域,是不會為那些與己無關的事過多地操心的。你不是也如此嗎?

四是把這次過失作為一次接受教訓、磨練意誌的機會。勇敢地麵對它,深刻地反省自己,重新振作起來,力爭做一個生活中的強者。

五是爭取老師和同學們的諒解和幫助。把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關懷和提醒;主動與他們交流思想、征求意見,會使他們盡快地改變對你的看法,重塑自己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

英國學者利斯特曾說過:“我能想象到的人的最高尚行為,除了傳播真理外,就是公開放棄錯誤。”是的,錯誤並不可怕,批評也不可伯,關鍵在於你怎樣去認識它們、對待它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批評中汲取營養,這樣,你就會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定位自己

如果你總是認為在你的生活中得不到任何的成就感,那麼就要冷靜地思考一下,讓你常會有這種感覺的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出自哪裏?

是不是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的師長與家長常常會替你製訂較高的目標,強迫你去實現,以滿足他們要求,他們讓你覺得隻要事情沒有做到十全十美,就意味著你是一個失敗者。時間長了,這種壓抑的情緒深深地鑲在了你的內心深處,在你的心裏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傷害與陰影。此外,你是不是也認為,那些看起來充滿自信的人,他們其實也隻不過如此而已。這就要做到相信自己的實力,為自己而活,做自己的主人。這幾句話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並非易如反掌。

相信自己的實力,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當你覺得做一件事很簡單的時候,很可能是因為你對於這件事情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與熟悉,但是,這對其他人而言,可能會是一件很難處理的事情。同樣地,有一些你認為很難處理的事情,對於有些人來說卻是易如反掌。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因此,放鬆心情麵對任何你需要處理的事情,不要去害怕結果會如何。首先,你在心態上必須將不需要多少努力就可以快速處理完成的事情,轉換成可以為你帶來極大成就感的事情。這就好像你在學校考試的時候,能夠越早正確答完考題的人,越會受到其他同學羨慕的道理一樣。

要使自己從那些你容易處理完的事情中感受到光榮與驕傲,因為每個人與生俱來一定會在某些領域中具有較高的敏銳度與天賦,而在其他的領域裏,可能就必須多花一點時間去學習,才能獲得較大的成效。所以請不要浪費時間了,能盡快解決的事情就趕快行動,幹淨利落地將它解決,把多餘的時間節省下來,多學習一些新東西,吸收一些新的知識,將“事半功倍”奉為最佳處事原則,相信你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當你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後,你會漸漸地發現你自尊、自信的感覺會越來越強。這時你還應該再接再勵,做好個人生涯的規劃,這種規劃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清楚地將自己作一明確的定位,而第二個階段是再根據現階段的定位,擬定出未來的發展計劃。對於你自己而言,你所麵臨的最大挑戰,是在第一階段的時候。

我們平常之所以不容易做出自己的定位和規劃,最本質、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最懼怕麵對自己,尤其是赤裸裸地麵對自己,尤其是麵對自己過去的種種弊病。由於我們一般情況下都對自己報以寬容的態度,不忍心指責自己,所以總是寄希望於未來。並且,對於一些你沒完成的事,無論是何原因,你都會找出一大堆理由來搪塞,以粉飾事情的真相,千萬記住,這種習慣正是你無法放眼未來的最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