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際的衝突

與人交往,是每個青少年必須麵對的問題。許多青少年在涉世之初就飽嚐著與人交往的艱辛。他們常常因人際的衝突而感到困惑和苦惱:為什麼與人交往這樣難?

有些青少年常常因為自己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情,而失去了很多的朋友,在班級或者其他的場合感覺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他們甚至難以與家庭很好地溝通。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是一件比較迫切的事情。

一些獨生子女因為沒有兄弟姐妹,家長再不注意引導,就容易出現交往障礙。加上小學、中學階段隻抓學習,沒有機會去和別人交往,到了大學,這個問題就表現出來了,進入社會就體現得更為嚴重。

交往能力是從交往中學習來的。誰也不是天生就會交往的。隻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現在學習也不晚。

拆除心中的籬笆牆

籬笆牆是農家用來把房子四周的空地圍起來的類似柵欄的東西,有的上麵還有荊棘,不小心碰上會紮人。農家的籬笆牆有雙重作用:一是經濟作用,可以在裏麵種些果樹蔬菜什麼的;二是向別人表示這是屬於自己的“領地”,要進入必須征得自己的同意,否則就有貿然侵犯的嫌疑。如果你在人際關係上存在這樣那樣問題,不妨仔細想想是否早就在自己的心裏築好了一道道籬笆牆,隨時防範別人的接近。這道看不見的籬笆牆就是自我封閉。

自我封閉顧名思義就是把自我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隔絕與外界的交流與接觸。那麼什麼又是自我呢?一般說來“自我”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部分,這叫做“公眾我”。譬如一個人的身高、體重等等,這些別人都可以知道,自己也可以告訴別人。

第二部分,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部分這叫做“秘密我”或“隱私我”。譬如女士的年齡,這是她們的秘密,不可輕易去打聽。

第三部分,自己不知道而別人知道的部分,這叫做“背脊我”。

最後一部分是“潛在我”。這是自己不知道,別人更不可能知道的未開發領域。

自我封閉的人就像契訶夫筆下的裝在套子中的人一樣,把自己嚴嚴實實包裹起來,因此很容易陷入孤獨與寂寞之中。自我封閉的人在情緒上的顯著特點是情感淡漠,不能對別人給予的情感表達做出恰當的反應。在這些人臉上很少能看到笑容,總是一副冷冰冰、心事重重的樣子。這無形之中在告訴周圍的人:我很煩,請別靠近我!周圍的人自然也就退避三舍,敬而遠之。

自我封閉的人還有某種程度上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很難相信自己的人際關係問題主要原因在自身,而喜歡將原因歸咎於別人。

對照一下你自己,是否正符合這些特征呢?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試著按下麵的方法去做,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從此告別孤獨與寂寞。

第一,適當的自我暴露。不再自我封閉,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擴大“公眾我”,減少“秘密我”、“隱私我”。懂得自我暴露的人,不僅可以讓別人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同時自己也可以借此機會認識別人、了解別人。如果你從來不向別人提及任何有關自己的情況,在別人眼裏隻是個謎,初時別人可能感到好奇,然而多次交往仍然無法深入便會意興索然,離你而去。

第二,學會微笑。人們常說:“微笑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經常使用這種潤滑劑,你的人際關係一定能正常運轉。剛剛開始時,如果你覺得對別人微笑實在有點難為情,可以先從對自己微笑開始。對自己微笑,這是在開玩笑嗎?一點也不是。

你每天抽出一小段時間,站在鏡子麵前,對著鏡子裏麵的那個“你”微笑,同時在心裏回憶一些有趣的事。一周或稍多一點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臉上的笑容變得自然起來,也變得多起來。當然對別人微笑也不再是件難事。

第三,多掌握些技能,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如果你對舞蹈、音樂、繪畫、體育運動等等這些活動感興趣的話,閑下來的時候不要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可以去跳跳舞、聽聽音樂、打打球。不要在乎自己的舞姿不美、球技不高,這些都是次要的,你隻要想著自己不再孤獨、寂寞就可以。在業餘生活中擴大人際圈子,廣交朋友,真是一舉兩得。

展示良好的第一印象

當您新到一個地方,與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麵,必定會給對方留下某種印象。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第一印象”。從第一印象所獲得的主要是關於對方的表情、姿態、儀表、服飾、語言、眼神等方麵的印象。它雖然零碎、膚淺,卻非常重要。因為,在先入為主的心理影響下,第一印象往往能對人的認知產生關鍵作用。研究表明,初次見麵的最初4分鍾,是印象形成的關鍵期。

怎樣才能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從根本上說,它離不開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和修養水平,離不開進行經常的心理鍛煉。心理學家提出下麵幾條建議:

待人不卑不亢

自信是人們對自己才幹、能力、知識素質、性格修養,以及健康狀況、相貌等的一種自我認同和自我肯定。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要是走路時步履堅定,與人交談時談吐得體,說話時雙目有神,目光正視對方,善用運用眼神交流,就會給人自信、可靠、積極向上的感覺。

不亢,就是不驕傲自大。不卑,就是不卑躬屈膝,做出討好、巴結別人的姿態。前者引起別人反感,後者則有損自己人格。在參加麵試時,更不宜因為渴望得到這份工作而表現出諂媚主考人的樣子。

衣著儀表得體

有些人習慣於不修邊幅。這本來屬於個人私事,不過在一個新環境裏,別人對你還不完全了解,過分隨便有可能引起誤解,產生不良的第一印象。事實上,美國有學者發現,職業形象較好的人,其工作的起始薪金比不大注意形象的人要高出8%—20%。當然,衣著儀表得體並不是非要用名牌服飾包裝自己,更不是過分地修飾,因為這樣反而給人一種油頭粉麵和輕浮淺薄的印象。

言行舉止講究文明禮貌

比如,注意語言表達簡明扼要,不亂用詞語;別人講話時,不隨便打斷;不追問自己不必知道或別人不想回答的事情,否則會給別人以惡劣的印象了。

講信用,守時間

凡是答應人家的事,一定要辦到。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即使不便當麵拒絕,講話也要留有餘地。為了討好別人,明明辦不到的事情也包攬下來,隻會弄巧成拙,最終引起別人不滿。講信用還包括遵守時間,赴約、開會不遲到。要不然,也會給人做事不講信用的感覺。

建立你的“感情帳戶”

感情帳戶是一種比喻,形容在人際關係中積聚的信任程度,也就是你對另外一個人所具有的安全感。

如果我通過對你表現出謙恭、善良、誠實和信守諾言,而在你的感情帳戶上進行儲蓄,我便建立了一筆儲備。但是,如果我習慣於對你不禮貌、不尊敬、不屑與你為伍,做出過火反應,對你不理不睬,或在你麵前表現出自命不凡,那麼,我的感情銀行帳戶最終就會出現透支,信任程度就很低。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你突然遇到一位多年未見的朋友,你可能揀起已經中斷的舊情,因為以前的儲備仍然存在。但是,在你與一些經常相互影響的人之間,你在他們那裏建立的感情需要相互更加經常地投入。有時,在與他人的日常影響當中,或在他們對你的認識中會出現儲備自動支取的現象,而你卻全然不知。

建立你的“情感帳戶”,對於你的人際交往,對於你生活的幸福程度,有著直接、長久的影響。

如果你想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人際關係,並對別人產生影響,你就必須首先建立自己的感情銀行帳戶並使它出現贏餘。

不妨在你的感情帳戶中準備如下6種重要的儲蓄:

了解他人;

注意小事;

遵守諾言;

明確願望;

表明自身的忠誠;

造成支取時要誠懇地道歉。

不要太“自我”

有些青少年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往往過於看重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以自己的情緒為情緒,自己的意誌為意誌,凡事都隻希望滿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無疑,這種自我中心意識於他自己是極為不利的。

這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以致被人厭惡、瞧不起。由於一門心思都放在蠅頭小利的追求與意義不大的個人得失上,不可能擁有好的人際關係。試想想,誰願意與這樣的人長期合作共事或終生為伴呢?很“自我”的人由於過分看重自己,往往又完全失去了朋友,最終失去了自己。可以說,這種人到頭來得到的隻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真是得不償失。

那麼,這些人如何才能逐漸克服這種自我中心意識呢?

關鍵在於改變對自己的認識。

首先要正視社會現實。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如願。這就要求人人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應該承認自我的權利與欲望的滿足,但也不能隻顧自己,忽視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隻有自我,那麼,事實上人人都不會有好日子過的。

其次,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多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並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第三,加強自我修養,充分認識到自我中心意識的不現實性、不合理性、危害性。學會控製自我的欲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置身於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礎之上。做到把關心分點給他人,把公心留點給自己。

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樣讓你容易接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所謂難以相處的人。有的人整天沉默寡言,即使你找話題,他也不搭不理;有的人高高在上,目中無人,似乎對你充滿敵意;有的人成天牢騷滿腹,怨天尤人;有的人對你的工作吹毛求疵,百般挑剔;有的人淺薄無聊,充滿低級趣味……如果和這些人隻是偶然相處倒也罷了,問題是有時你會被迫長時間地和他們交往、相處和共事,在這種情況下,你的煩惱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對付這些難以相處的人的確可稱得上是一門藝術了。

從自己身上查找原因。

首先,你必須明確,造成這種困擾是你自己的問題,還是你對別人要求過高所造成的。你可試著同你周圍的人交往,看看你所認為的“難以相處者”在其他人眼裏是否也是這樣。如果別人並沒有這樣的感覺,那你就要從你自己或你們兩個人的關係上找原因。

運用移情法。

對於一名真正的難以相處者,你要學會設身處地地了解對方的處境,即運動移情法。你不必同他爭執,更不必強迫他去做些什麼,而是心平氣和地詢問他采取這種方式對待別人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的目的沒有達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你們之間的關係。當然,他提出的原因在你看來可能是十分荒謬的,你也不必馬上去反駁他,而是設法從他的言談中發現某些真實的成分(這是一定有的),這樣做,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你們之間的關係,使雙方都覺得心情舒暢。

傾聽與溝通。

當然,要做到上麵這一點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建議你學會采用一些心理谘詢專家經常做的一件事,即學會傾聽,“聽”有時會比成百上千的“說”還要重要。同時,你可采用適當的方式讓他知道,你對他對待你的方式方法感到十分不安,這種方法常能軟化難相處者的敵對情緒。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對方仍沒有領你的情,你可直言向他表白“現在”不是交談的最好時機,“過一段時間”你們有必要進行更多的交流,並強調,這是你們雙方必須做的工作。這樣做的目的,是使雙方都能得體的從僵局中擺脫出來。如果你能以一種寬容大度的方式對付對的“難以相處”,那麼久而久之,對方也會自覺不自覺地改變他的行為而同你的高水平看齊,這樣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讓別人信任你

人際關係是人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與個人、社會都密切相關。

首先,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形成人的道德情感。我們通過觀察就能發現,在相容、相近、相親相愛的人際關係中最易於形成集體主義、利他主義、及善良、熱情等高尚的情感。

其次,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保持人的心理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使人產生積極的自我肯定情緒,這種情緒狀態有利於人保持愉快的心境。在和諧肯定的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能感覺自己對他人的價值和他人對自己的意義,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第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有效地促進活動的順利完成。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中,人們心情舒暢,智力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廣泛而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利於人開闊視野,拓展心胸,擴大選擇範圍,增進信息來源。

第四,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提高社會的合作性水平及和諧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人能夠長期忍受物質上的匱乏,卻無法長期忍受精神和情感上的匱乏。人對他人的需要和依賴是遠遠超過我們每個人自己所了解和想象的程度的。沒有他人提供的物質,我們無以為生;沒有他人對我們精神上的慰藉,我們會度日如年。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後一點尤為重要。我們每個人所渴望的關心和愛護,我們每個人所希冀的理解和友誼,我們每個人所需要的尊重和承認,都隻有在他人那裏才能得到。沒有他人對自己的期待、信賴、友情與尊敬,我們就無從獲得我們所需要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我們的存在也會失去價值和意義。

人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情感上的滿足,就要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要學會調節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青少年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外界和他人交往也日益增加。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及順利地邁入成人社會,有極其特殊而又重要的意義。

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人際信任。人的感情溝通是同質的:愛引起愛,嫉妒引起嫉妒,恨引起恨。這是感情的正相關效應。所以,我們隻是以愛來喚起愛,以愛來回報愛,以信任來喚起信任,以信任來回報信任。

由於許多原因,現在很多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他人難以信任,在有些人眼中,社會複雜得就像個大黑洞,你無法看清它的真麵目;他人都是心懷叵測,不可相信的。因此,在與人交往中,疑慮重要,惟恐上當受騙。有些居心不良的人固然是要防備的,但畢竟是少數,不能因此連朋友也拒之千裏。過分的孤疑、猜忌、不信任,會使人難於交友,無法形成相應的人際關係,在這種氛圍中工作學習都會受到影響,個人心理壓力也會很大。

但是,有些人容易走極端,在人際交往中對任何人都是以不設防的心態高度信任,這種做法也並不可取。有的人的鑒別能力不是很高,過度的信任他人會使人喪失應有的警惕,使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乘。所以,要適度提防。

我們提倡適度的提防,同時更多的是學會接納別人。要知道,隻有你充分信任別人,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因此而和諧、美好。

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

一個人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包括朋友、學生、陌生人……也許這是一個簡單淺顯的道理,但是一個看似簡單的道理的獲得,需要用心去好好感受。正是因為我們經常會覺得有些道理非常的簡單而往往會忽視它,不去用心感受它,所以經常會傷害到別人,甚至會傷害到自己。

在一本雜誌上,我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曾經到鄉下的母校去聽課。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他發現其中有一位教師在喝完稀飯後,伸長了舌頭,低下頭,捧著碗“滋滋”有聲地把碗底的殘留稀飯舔得幹幹淨淨。如今的生活已經不是餓肚子的時代了,竟然還會有這樣的老師。他看到他這個樣子,都禁不住笑了出來。那位老教師聽到我們的笑聲,看到他驚異的目光,也不由地紅了臉,極為羞愧地走出了吃飯的地方。一個下午,作者沒有看見老教師的身影。

臨走的時候,作者終於看到了這位老教師的身影。他連忙走過去對老教師說了一些比較委婉的道歉的話。老教師抬起頭說:“這是我保持了幾時年的壞習慣了。過去家裏窮,吃不飽,經常要求家裏的三個孩子這樣做,我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到現在還是改不掉,丟臉了。”

聽了老教師的話,他深深的為中午的笑感到慚愧。

麵對別人的習慣,如果我們沒有真正的領會,隻是淺薄的嘲笑,這本身說明我們對生活的理解是多麼的淺薄和無知。在我們笑出聲的時候,誰又會知道他的這個習慣是多麼的令人尊敬呀!

在生活中,最珍貴的禮物是尊重和理解。當一個人收到這個禮物時,就會感到幸福,他的自豪感就會得到增進;而對於饋贈這個禮物的人來說,他會感到同樣的幸福和充實,因為在他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時候,他的精神境界會變得更為崇高,他的人格會變得更為健全。

因此,可以說內在的真善美是有待於你去發掘的寶藏。老教師在艱苦的年代裏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生活習慣,在現代人眼裏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荒唐的。然而隻要我們能夠走進他的內心深處,我們可以深深地被他的那種和艱苦、貧窮作不懈鬥爭的勇氣所折服。他的人格的魅力因為這一個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動作而得到升華。

在現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社會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是所有的樸實的人生道理就像滾滾黃沙中的黃金,它不會因為黃沙的存在而消失,黃金永遠是黃金。

在很多人的生活習慣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蘊含在這些習慣中的每一個人的個性。當然,有一些不好的習慣,我們不會學習和效仿,但是我們沒有理由去嘲弄和取笑。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而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在這個廣闊的世界上有足夠的地方讓自己生活也讓別人生活,大家大可和平相處。

作家楚布拉德說,當一個人種下遮蔭樹的同時明確知道自己絕不會在這些樹下乘涼時,他在發現人生意義方麵至少有了一個開端。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當然我們無法保證所有的思維和習慣都是對的,但是當我們用諒解和尊重去麵對別人的習慣時,不就是栽下了供人乘涼的大樹了嗎?

對別人的生活習慣強加指責之詞的人,就像肩負沉重的包袱,這隻能使他變得蒼老,步態蹣跚。當我們用廣闊的心靈去包容別人的舉止,用善良的心靈去感悟別人的行為,用寬容的胸襟去善待別人的言行,在尊重他人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獲得了一些生命之中最美好的東西呢?

生活就好像一條五彩斑斕的河,這條河裏因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而充滿生命的活力,充滿生活的歡歌。讓我們用善良的笑容,融合到這條美麗的生命之河中去吧!

增強你的親和力

某些人的人緣好,會吸引朋友,討人喜歡,即使是第一次與人交往,就很快贏得人家的認同。這到底有什麼秘訣?

對於這樣的人,你不禁感歎地說:“他具有特別的親和力,把人吸引到自己身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