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土耳其同希臘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敵對之後,土耳其終於下決心把希臘人逐出土耳其領土。穆斯塔法·凱墨爾對他的士兵發表了一篇拿破侖式的演說,他說:“不停地進攻,你們的目的地是地中海。”於是,近代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展開了。

土耳其最終獲勝。

當希臘的迪利科皮斯和迪歐尼斯兩位將領前往凱墨爾總部投降時,土耳其士兵對他們大聲辱罵。但凱墨爾卻絲毫沒有顯現出勝利的驕氣。他握住他們的手,說:“請坐,兩位先生,你們一定走累了。”

然後,在討論了投降的有關細節之後,凱墨爾安慰這兩位失敗者。他以軍人對軍人的口氣說:“兩位先生,戰爭中有許多偶然情況。有時最優秀的軍人也會打敗仗。”

凱墨爾即使在全麵勝利的興奮中,為了長遠的利益,仍然記著這條重要的信條讓別人保住麵子。

我們是否從中得到一些啟迪呢?

給對方一條退路

要爽快地接受別人的意見,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是你的意見比較占優勢,而他人想要逃避責任的話,這又該如何是好?這樣的情況比起自己爽快地接受他人的意見難得多了。

這個時候,最差勁的就是逼得他喘不過氣,或說不出半句話,這也就是所謂的“趕狗入窮巷”。他人被你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隻好抓你的語病反擊。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還不懂得給對方留些餘地,對方表麵上可能表現得很寬容,匆匆的隨便找個台階下,但內心的煎熬卻不像表麵那樣,這種屈辱有機會他一定會討回來。

如果你能夠遇到一位心胸寬大,且真正欣賞你的人,這是你的福氣,你要心存感謝。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趾高氣揚的不可一世。孫子兵法中也說過,攻敵時要留一條退路給敵人,若是把敵人團團圍住而不留一條活路,敵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之下隻好決一死戰,傾全力反擊。

因此,在與人意見的交涉中一定要為對方留一條退路,與人與己都行得方便。

巧妙使用語言

青少年要想建立更廣泛的社會關係,取得人際上的新突破,避免因語言不得體而帶來的人際衝突,就有必要懂得與不同類的人群的心理,懂得與他們溝通的方法。

要做到與社會上的人相互溝通,除了相互幫助、相互諒解之外,得體恰當的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許多爭吵,甚至發生在平素關係非常密切的同學、朋友、同事之間,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說話不講藝術,使對方誤解,以致造成彼此的隔閡。那麼怎樣交談比較恰當呢?

一、要注意對方的年齡

對於長輩,最好謙虛些、服從些。當然,尊敬是最起碼的。他們社會經驗比你豐富的多。與他談話,切不可嘲笑其“老生常談”、“老掉牙了”,應該持尊重的態度。即使自己不認為正確也要注意聆聽,而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

對於年長的人,最好不要輕易問他們的年齡,因為有些人往往很忌諱這一點,問起他們時,常使他們感到難堪和頹喪。所以,在與年長的人談話時,不必提起他的年齡,而隻去稱讚其做的事情,你的話肯定會溫暖他的心,使他重新感到自己還年輕,還很健康。

對於年齡相仿的人,態度可以稍微隨便些,但也應該注意分寸,不可出言不遜,傷人自尊。在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異性朋友說話時,尤其注意,不宜亂開玩笑,態度曖昧,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猜疑。

二、要注意對方的地位

和地位高的人談話,常使自己有一種自卑感,從而木訥口鈍,思想遲緩。但有人為改變這種情況,卻走到了相反的極端,即對上級高聲快語,顯得粗魯無禮。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

與地位高於你的人談話,不管他是不是你的頂頭上司或其它部門的領導,都應采取尊敬的態度。一則他的地位高於你,二則他的能力、知識、經驗、智慧也顯然比你高,應該向他表示敬意。需要注意的是,與地位高的人談話,必須維持自己的獨立思想,不要做一個應聲蟲,使他認為你唯唯諾諾,沒有主見.要以他的談話為主題,聽話時不要插嘴,應該全神貫注。他讓你講話時,要盡量講題內話,態度應輕鬆自然、坦白明朗,回答問題要適當。

三、要注意對方的性別特征

交談時,要注意性別不同,方式亦大為不同。同性別的談話當然要隨便些,而對於異性,談話就應特別當心。當然並不是指要處處設防,步步為營,但起碼“男女有別”還是不錯的。比如一位女性朋友,身材肥胖,你千萬不能“胖子,胖子”地亂叫;但換了位男士,叫他幾聲“胖子”他可能絲毫不介意。

女生與男孩子講話,態度要莊重大方,溫和端莊,切不可搔首弄姿,過於輕佻。

四、要考慮對方與自己的親疏關係

倘若對方不是相知很深的朋友,你也暢所欲言,無所顧忌。那麼,對方反應該如何呢?你說的話,是屬於你的,對方願意聽你的麼?彼此關係淺薄,交情不深,你與之深談,則顯得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是關於對方的,你不是他的諍友,不配與其深談,反倒是忠言逆耳,顯得你冒昧;你說的話是關於國家政治方麵的,對方主張如何,你並不清楚,卻偏高談闊論,容易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談話必須注意對象的親疏關係。對關係不深的,大可聊聊閑天,海闊天空吹一吹,而對於個人的私事還是不談為好。但這並不等於對任何朋友都要遮遮蓋蓋,見麵絕不超過三句話,而隻說些不痛不癢的大麵話。如果是交情匪淺的話,則可以不斷的交流思想,促膝談心,互相關心對方的生活與私事,替對方出出主意,排憂解難。這樣,還可以增進彼此間的團結與友誼,更有利於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學小人說三道四,東家長西家短,這樣,無聊而且破壞團結,破壞別人的名謄。

五、要注意對方的層次與性格特征

你與別人交談,首先要明白他的個性。對方喜歡委婉的話,你說話應該講求一點方式方法;對方喜歡直來直去,你大可不必與之繞來繞去,擺迷魂陣;對方喜歡鑽研學問,你應該說比較有水平的話,而對方文化層次較低,你就應該與之談些家長裏短的俗事;對方如果喜歡推心置腹,你就應該多說些誠懇質樸的話。

當然,這並非是“六月天,孩兒臉”,一天三變,而確實是搞好關係的良策。

比如,某甲生性耿直,說話直來直去,無所隱瞞,偏偏碰上了喜歡說話繞彎的某乙。一天清早,某乙剛從廁所出來,正遇上某甲。某甲就大聲問道:“從哪兒來?”某乙見有他人在場,且有兩位女孩子,便隨手一指:“從那兒來。”某甲卻不明白:“那兒是哪兒?”某乙隻好含糊說:“W.C。”“W.C”原意是英文廁所的縮寫,某甲偏偏不知,又不甘心,繼續大聲問:“W.C是什麼東西?”某乙見他人都注目兩人,便悄悄扯扯某甲,小聲道:“1號。”某甲環顧四周,正好1號房間是某女生的宿舍,大為驚訝:“大清早你上小王屋裏幹什麼?”某乙麵紅耳赤,無地自容。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也可以證明,對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實在重要。如果某甲講究一點說話方式,不再尋根究底地問下去,或者,某乙講話幹脆一點,告訴某甲說:“廁所。”雙方就不會糾纏不清,弄得兩人都非常尷尬。

六、要注意對方的心境

與人談話,應該注意,什麼時候是相宜的時候。比如對方正是緊張繁忙的時候,你不要去打擾他;對方正在焦急時,你也不要去同他閑聊;對方如果正陷於悲痛之中,你更要選擇適當的話題。假如你在這些情況下不分場合地去擾亂他,一定會碰一鼻子灰。

對方心境不同,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話題。遇到別人得意時,應該同他談得意的事;遇到別人正在失意,應該適時撫慰,同他談你自己的失意事。如果同失意的人大談得意之事,不但顯得你不知趣,而且讓對方感到你是在挖苦他,他與你的感情,不能變好,隻能變壞。同得意之人談你的失意,他說不定會怪你掃他的興,即使表麵上對你表示同情,內心也許會懷疑你想請他幫忙。你剛開口,他就設了防,使你無法久談。所以,最恰當的方法還是:無論你得意還是失意,都不要忘形。不必對人輕言,遇到知已的朋友再作傾訴。對方心情不同,你也應給予不同的交談,相信定會密切你們間的關係。

學會聆聽

聽人講話,也有著許多的學問。

聆聽越多,你就會變得越聰明,就會被更多的人喜愛,就會成為更好的談話夥伴。

一個好聽眾總比一個擅講者贏得更多的好感。這是因為,一個好的聽眾總能夠讓人們傾聽他們最喜歡的說話者——他們自己。

生活中沒有什麼比做一名好聽眾能更有效地幫助你。

讓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在一次年終總結會上,甲評價乙是個有上進心,工作能力也強的同誌,就是考慮自己的問題多了一點。甲用欲抑先揚的方式含蓄地指出乙的不足之處,還是比較注意談話藝術的。可是乙聽了以後生氣地說:你看我不順眼,要說我自私自利就直說,不要拐彎抹角的。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甲真的直截了當說乙自私自利,乙可能會更加惱怒。可見,缺乏傾聽素質,會使交談藝術無用武之地,更會使缺乏交談藝術的談話雪上加霜。交談是一種互動式的雙向交流活動。交談雙方共存於一個交談場合,交替充當說話者和聽話者,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辯證統一體,忽視任何一麵都可能導致交談的中斷和失敗。作為談話者,每個人都應努力提高談話藝術,但作為聽者不能完全苛求別人的談話藝術,特別要理性地對待缺乏談話藝術的話語,自己不願聽的批評、指責性話語。這就需要我們提高傾聽的素質,能動、靈活地理解別人的話語。良好的傾聽素質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培養。

一、專心傾聽,能動聽解

傾聽應是交談活動中的一種重要行為,當自己交替成為聽者時,對對方的談話,應該專心傾聽、能動理解。專心傾聽,不僅要用耳,而且要用全部身心,不僅是對聲音的吸收,更是對意義的理解。聽者如果對談話內容漫不經心,采取消極被動的態度,左耳進右耳出,那就很難和對方進行溝通,更無法取得較好的談話效果。聽者在采取專心傾聽的態度後,還要對談話內容進行能動理解。所謂能動理解,就是對談話內容自覺努力地去接收和處理,即一方麵用自己具有的科學知識、人生體驗、實踐經驗,正確和全麵理解,一方畫以談話背景為參照,有重點有取舍地理解。

二、善解別人的談話動機

一般來說,談話者要談問題,要批評或表揚人等等,都有一定的動機。這個動機或者是善意的或者是惡意的,或者是較隱蔽的或者是較顯露的,或者是從主觀需要出發的或者是從客觀需求出發的。作為受話者要盡量善意理解別人的談話動機,即:盡量尋找和發掘對方善意的說話動機,從客觀需要出發的談話動機。

如何聽出別人的談話動機要因人而異,因具體情況而定。有的人性格開朗,做事大大咧咧,說話心直口快。既然他說者無心,我們又何必聽者有意呢?聽別人的批評指責,應本著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態度,不僅不應輕易懷疑別人批評的誠意,相反還要盡量發掘別人的誠意。對待言詞激烈、情緒異常、很不理智、一股腦兒傾瀉的話語,更不能妄加猜測別人有某種不為人知的、含有敵意的動機。為了不因對方情緒的變化,而影響對談話動機的善意理解,首先要換位思維,為對方的衝動尋找客觀原因,從而給予諒解,其次要引導對方把他惱怒的原因說出來。

一個公司的主管與外商談判,未能達到預期的結果,他窩了一肚子火回來對下屬說:你們這些人把事情辦成了什麼樣子,存心和我作對嗎?下屬們聽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其中小A猜測主管是衝著她來的,是想炒自己的魷魚,於是也大吵大嚷了起來。而小B心想:主管一貫是很和藹的,今天大光其火,一定是有原因的。他待主管發完火平靜下來後,對主管說:您的壓力很大,能讓我們一起承擔壓力嗎?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主管於是說出了談判不順的事,並主動為自己的不理智向大家道歉。

三、忽略方式,注意內容

一般來說,談話方式和談話內容是相輔相成,具有內在聯係的。作為談話者要盡量注重方式和內容的聯係,運用既得體又富有藝術性的談話方式。但作為聽話者首先要注重談話內容,不要太計較別人的談話方式,有時甚至要有意識地忽略一些不恰當的方式。

有一個剛進高中的學生,第一次英語測驗成績很不理想。英語老師在班上說:有個別同學連一些基本題都做得一團糟,還想考大學?不如回去找個工作算了。這樣的冷語,使這個同學和英語老師產生了對立情緒,進而影響到學英語的積極性。這種狀況雖然在高二換了英語老師後有所改變,但他和同學們的英語水平距離卻不是短時期能夠縮短的。那個老師的批評實在拙劣,學生因為這拙劣的批評而耽誤了學業,也實在可惜。這個同學如果能忽略老師的批評方式,注意批評的實際內容,認識到自己確實基礎不夠紮實,針對薄弱環節進行切實的努力,不僅能改變老師的偏見,而且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有的人喜歡以主觀猜測的方式說出客觀事實。如某領導對文書說:你不想在我這兒幹了吧?所以將文稿寫得這樣糟糕。如果計較這種情緒化的批評方式,文書就會反唇相譏,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會增加互相的誤解。反之,對領導的話忽略方式,注重文稿不合要求這一事實,主動采取措施彌補,不僅能獲得諒解,而且能使情況好轉。

四、正確對待言外之意

談話語言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語言直言不諱,言明意顯,一聽就懂,用不著用心意會。隱性語言本意不從語麵上直接表露,而是意在言外。如果談話者使用隱性語言,讓聽者領會言外之意,聽者就要善於根據不同的情況,正確對待言外之意。需要正確對待的言外之意一般有以下幾種:

以友好的態度追求含蓄表達的效果。有人問鄧小平:你對有的人喜歡抬轎子怎麼看?說話人用借喻的方式,表達他對一些社會現象的看法。聽者也應友好地對待言外之意,盡可能應和說話人的話語,說出自己的看法。鄧小平是這樣回答的:“轎夫多的地方,老爺必定多。有人喜歡抬轎子,主要還是老爺樂意坐,老爺不坐轎,轎夫就要失業。”

不敢直言,不能直言,隻好閃爍其辭,讓人去領會言外之意。1961年4月,劉少奇到湖南農村一個生產隊去調查,問農民近年來的生活情況,人們沒有直言,隻是一個勁地誇1957年生活如何如何好,豬喂得肥,雞鴨養得多,自留地東西多,肚子吃得飽。在抓辮子、戴帽子、上綱上線嚴重的時候,這是不得已的含糊其詞,所以劉少奇格外重視,慎重對待,從言外之意,領會到農民真正的心聲。

有意不實話直說,通過言外之意,產生冷嘲熱諷的效果。在一次工作會議上,一個部門領導正侃侃而談,下麵一個人聽得不耐煩了,突然高喊:真臭!真臭!這是以不友好的態度,表明言外之意,即你的講話太長,內容太糟糕了。聽者一方麵要重視言外之意,了解他人的情緒,並盡量想辦法緩解這種情緒,如壓縮談話內容等。一方麵不要計較和追究言外之意,甚至有意識隻理解語麵意思而忽略言外之意,比如報以容忍的微笑說:這個同誌說的環境汙染問題,正是我們大家都應十分關注的問題。正確對待言外之意,不僅可以體現聽者的胸懷和智慧,而且有助於了解情況、分析問題和融洽氣氛。

少說負麵話

有些青少年自覺不自覺地有愛講負麵話的習慣。他們說起話來,總帶著不滿意的、抱怨的口氣。

跟這種人在一起交往,好像世上沒有幾件能讓他稱心如意的事。如果你留心統計一下,假如他一天講了一百句話,誇張地說,大概有九十九句是負麵的。

愛講負麵話的人,有時是過於理想化,用自己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生活中的現實,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還有的人是看問題過於狹隘偏頗,隻考慮自己,不顧及其他,凡是不對自己脾氣的,都一概予以否定。另一種便是用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看人,將別人的微不足道的缺點放大。正如魯迅先生曾經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一枚放大鏡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結果卻看到了皮膚間的皺紋和皺紋間的汙泥。那麼試想,如果再用顯微鏡去觀察,豈不就是駭人的細菌布滿全身了嗎!

老愛講負麵話的人,很難與人友好交往,即使她並沒有直接說對方不好,但她那萬事皆不如意的心態,讓人很難同她找到舒心滿意的共同語言。久而久之,人們還會覺得此人太“刁”,難以相處,常常避而遠之,偶有接觸,也隻好打個哈哈敷衍了事。總講負麵話,最終會成為難以與人相融的孤家寡人。

少說負麵話的關鍵,是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

生活中並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正如有一個故事中講到的: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雨傘,小女兒賣冰棍。晴天雨傘賣不出去,老太太就埋怨老天為什麼不下雨;雨天冰棍賣不動,老太太就抱怨為什麼不趕快出太陽。後來有人開導她說,晴天你小女兒冰棍賣得火,雨天你大女兒雨傘賣得快,你天天都有高興事,還有什麼可埋怨的呢?老太太一想,果然,於是臉上便由陰轉晴,心情也一下子就好起來了。同樣,與人相處,也要熱情大度,注意發現對方身上的閃光點。有時還需要用你身上的閃光點去照亮別人,讓大家的心境都明亮開朗起來。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同你友好相處。

把握一個“度”

不要對人太好了!好事幾乎都被做盡了,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付出都是內部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在卡耐基成功人際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則——這一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各種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內容)的基礎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心理學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其實又隻是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

人際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留有餘地,適當地保持距離,因為彼此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而“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