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句妙詞,一語而言中。
人並非強迫他喜歡誰,他就喜歡誰。
也有這樣一種人,也許他是我們當中最優秀的,但是我們不見得會願意與他深交。如果要問理由,那隻有一個:和他在一起覺得不自在。因為他所散發出來的優秀氣勢,讓我們感到某種距離,感到某種壓抑,感到自卑。即使這個人如何傑出,作為朋友,人們也會對他敬鬼神而遠之。
下麵列舉的,是一般正常人所共同需要的三大基本渴望。利用這三種方法,就能提高你的吸引力、親和力,讓你獲得好人緣。
一、容納
容納是人際關係的維生素劑。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完完全全地被接受,希望能夠輕輕鬆鬆地與人相處。
在一般情況下和人相處時,很少有人敢於完完全全地暴露自己的一切。所以,若是能讓我輕鬆自在、毫無拘束,我們是極願和他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和能夠接受我們的人在一起。
專門找人家錯處而吹毛求疵的人,一定不是個好親近的人。請不要設定標準叫別人的行動合乎自己的準則。請給對方一個自我的權利,即使對方有某些過分也無妨。
別要求對方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以及行動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要讓你身旁的人輕鬆自在。
能接受任性、殘暴的人往往具有帶動他人向上的最大力量。一個原本脾氣暴躁、動作粗魯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卻變成了一個和善、可靠的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的太太信賴我。她從不責備我,隻是一味地相信我,使我不好意思不改變。”
某位心理學家說:“要改變一個任性或殘暴的人,除了對他表示好意,讓他自己改變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很多優秀的人,往往能影響本質善良的人,使他們更好。但是對於任性、殘暴的人,他們往往束手無策。為什麼呢?因為優秀的那群人根本不能接受粗暴的人,甚至於避之如蛇蠍,在感情上並不相通,這怎麼能想象對方變好呢?一位有名的精神科醫生在話題談到人際關係中的容納問題,他認為:“如果大家都有容納的雅量,那我們就失業了!精神病治療的真諦,在於醫生們找出病人的優點,接受它們,也讓病人們自己接受自己。每個人剛生下來,都很輕鬆自在,同時暴露出恐懼與羞恥心。醫生們靜靜地聽患者的心聲,他們不會以驚訝、反感的道德式的說教來批判。所以患者敢把自己的一切講出來,包括他們自己能夠感到羞恥的事與自己的缺點。當他覺得有人能容納、接受他時,他就會接受自己、有勇氣邁向美好的人生大道。”
二、承認
每個人的第二渴望就是獲得承認。
承認比容納更深一層。我們容納對方的缺點與短處,伸出熱情的雙手接受他們,這隻是消極的作法。倘若是積極的做法,就是找出對方的長處,不光是停留在接受忍耐對方的缺點上。
人們都喜歡沐浴在承認的溫馨之中。從這裏也可發揮它的特性。
有一天,一位父親帶著自認為是無可救藥的孩子到那裏去。那個孩子已經被嚴重灌輸了自己沒有用的觀念。剛開始,他一語不發,怎樣詢問、啟發,他也絕不開口。心理學家一時之間也真是無從著手。後來心理學家從他父親所介紹的情況和所說的話裏找到了醫治的線索。他的父親堅持著說:“這個孩子一點長處也沒有,我看他是沒指望,無可救藥了!”
心理學家開始應用承認的方法,找出他的長處——孩子不可能沒有任何長處。他到底找到了這個孩子喜歡雕刻,甚至可以說在這方麵具有聰麗的天賦,還頗有高手的意味。他家裏的家具也被他刻傷,到處是刀痕,因而常常受到懲罰。心理學家買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給他,還送他一塊上等的木料,然後教給他正確的雕刻方法,不斷地鼓勵他:“孩子,你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最會雕刻的一位。”
從此以後,他們接觸得頻繁起來。在接觸中,慢慢地找出其他事項來承認他。有一天,這個孩子竟然不用別人吩咐,自動打掃房間。這個事情,使所有的人都嚇了一跳。心理學家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孩子回答說:“我想讓老師您高興。”
人們都渴望著他人的承認。要滿足這項欲望並不難。
你對一位電腦專家誇他眼光好,誇他善於看穿行情,洞穿下一步電腦發展的趨勢,他可能不以為然,覺得你不過是在拍他的馬屁而已。因為他並非隻以一個成功的電腦專家自居。不過,換一個角度,你誇他做的家常菜十分有味道,也許他會樂昏了頭。
稱讚人的規則是:“誇獎別人還沒有顯現出來的長處,才能使人快樂。每一個人一定都擁有不大為人所知的優點。為什麼我們不去發掘這些尚不為人知的方麵呢?”
三、重視
人所需要的第三個欲望,是受人重視。
所謂的重視,就是提高價值。我們都要求別人能夠重視自己的價值。
重視的反麵就是輕視。
請別忘記人是世界上最尊貴、最重要的。為了表示我們對人家的重視,請注意以下的四種方法:
1、不要怠慢人;
2、對於不能立刻會麵的拜訪者,應盡早約他會麵;
3、時時感謝別人;
4、對人“特別”招待。
對人最消沉、輕視的態度就是“平等接待”。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個獨特的個體,是個“特別”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注意這點,承認每個人的獨特的價值。
理解是一縷精神陽光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交往難免會有不同見解,而不同的見解會使人與人之間言行舉止有異,這些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多些理解,就不會因他人與己見不同而生出隔閡,進而產生矛盾。
但是,實際生活中卻往往少了許多理解,將他人與自己對事物的見解不同誤認為是與自己過不去,小肚雞腸地斤斤計較,沒完沒了地打“肚皮官司”,結果必然是使自己產生與他人的隔閡,漸漸由小至大,最終成為矛盾雙方,水火不相容。
隻要不是原則性極強的大是大非問題,理解就應成為對不同見解的最好詮釋。有人這樣說:“理解是一縷精神陽光,它可以照亮我們的心扉,敞開我們的胸懷,讓我們在一生一世都受溫暖。”對此,我是十分讚同的。試想,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見解存在,方使得我們這個世界有朝氣,許多新生事物的誕生,正是由於在不同之中產生不同的結果。退一步說,個人與他人的不同見解存在,也才會使得自己去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也許自己固有的見解原本就是錯的,不科學的。正是由於他人的不同見解使自己反省,從而糾正自己錯誤的認識與觀點,並獲得新的進步。因此,正確對待不同見解,不僅不是理虧,反而就是一種理智的態度。而要做到這點,所需要的就是“理解”。理解他人,理解環境,理解我們所處時代的方方麵麵;不固執、不偏激、不斤斤計較,更莫要為小事而跟他人打“肚皮官司”,弄得自己心神不安,傷神又傷心。
要讓“理解”成為一縷精神陽光,一是遇事要心平氣和,要一分為二,要實事求是。二是要有寬人之量。即使是他人故意與自己過不去,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做到“忍讓”是勇敢者的表現。古人雲:“退一步風平浪靜,忍一分海闊天空”,“宰相肚裏能撐船”,這些都是很富哲理的。三是要能形成一種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嚴謹作風。對待不同見解,首先冷靜思考自己的認識是對是錯,錯則必改之,不固執己見。如果是對方錯了,也不必過分爭論,因為時間是衡量是非的最好尺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思想是會轉變的。
鄭板橋有句佳作即“難得糊塗”,這保存話的內涵其實就是“貴在理解”。人們相聚在一起,因為年齡、文化水平、個人修養、脾氣、家庭與生活環境的不同,對一些事物的認識肯定有差距,這些都是正常現象,無需過分自擾,給予更多理解。其實,在理解他人的同量,不僅避免了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更是一種心靈上的自我釋放、自我解脫。
理解是一縷精神陽光,讓我們經常借助這縷“陽光”,澄清我們的思路,淨化我們的心靈,必將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顯得更充實,更自在和更快樂。不信就你試試吧!
愛,是一種循環
有一所學校,我們要就讀一生;有一門功課,要陪伴我們一生。這所學校叫社會,這門功課叫愛心。“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不善之人。”愛心是人生的根,根深才能葉茂。也許愛心無法使你在世俗的意義上獲得更多,但她能給你良好的食欲、安穩的睡眠和如花的笑靨,難道這還不夠嗎?
從前有個人,他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饑渴難忍,瀕臨死亡。可仍然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終於找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屋。這間屋子已久無人住,風吹日曬,搖搖欲墜。在屋前,他發現了一個汲水器,於是使盡全力抽水,可滴水全無。他氣惱至極。忽又發現旁邊有一個水壺,壺口被木塞塞住,壺上有一條紙條,上麵寫著:“你要先把這壺水灌到汲水器,然後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這壺水裝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壺塞,果然裏麵有一壺水。
這個人麵臨著艱難的抉擇,是不是該按紙條上所說的,把這壺水倒進汲水器裏?如果倒進去之後汲水器不出水,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這壺水喝下去就能暫保自己的性命。一種奇妙的靈感給了他力量,他決心照紙條上說的做,果真汲水器中湧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休息一會,他把水壺裝滿,在紙條上加了幾句話:“請相信我,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隻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嚐到甘美的泉水。”
非典出現後,一位香港母親送兩個孩子到英國上學。孩子要被送走隔離10天,她很難過。但她說:“我的孩子為此很煩惱,但不管怎樣,我認為這對學校好,對學校其他學生好。”
而把非典傳染給英國第6例患者的那位香港商人,3月30日從香港飛到慕尼黑,再從慕尼黑飛到巴塞羅那,在那裏他已出現了非典症狀,但他為了生意,接著再飛法蘭克福,直到4月5日才飛回香港人院治療。現在,香港當局不得不全球通報,呼籲他乘坐的7個航班上的乘客和機組人員都趕快與醫生聯係,留意身體狀況有無變化。
非典時期,曾經有很多人嘲笑香港人戴口罩是過度緊張,但香港人說,第一,我戴不戴口罩,關你什麼事?第二,我戴上口罩,不光是為自己,也是為別人。
有一回,日本歌舞大師勘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當分要上場時,一個門生提醒他說:“師傅,您的鞋帶子鬆了。”
他回了一聲:“謝謝你呀。”然後立刻蹲下,係緊了鞋帶。
當他走到門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處時,卻又蹲下,把剛才係緊的帶子又弄鬆。
雖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帶子都已鬆垮,來表達一個長途旅行者的疲勞。演戲能細膩到這樣,確實說明勘彌具有我們影視明星不具有的泰鬥素質。
正巧,那天有位記者到後台采訪,親眼看見了這一幕,戲演完後,他問勘彌:“您該當場教那位門生,他還不懂演戲的真諦。”
勘彌答道:“別人的親切必須坦率接受,要教那位門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的是。在今天的場合,最要緊的是要以感謝的心去接受別人的親切,並給予回報。”
愛,是一種循環。愛,給予別人,不見得有直接的回報,但最終也會循環到自己身上。如果每個人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考慮愛護別人,那麼最終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愛護。
緣分愈薄愈應愈發珍惜
緣分這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人與人之間的邂逅,有所謂見過一麵即不曾再相逢的緣分。倘若彼此都不曾發起行動,立即淡化成陌生人般的緣分。能否有效利用這種淺薄的緣分,大幅左右著我們的交際範圍。
即使是男生女生之間,如果將在教室毗鄰而坐視作緣分深厚,則擦身而過之類的相遇屬於淺薄的緣分。所謂深厚的緣分,即使閑置不顧,也仍可建立相當程度的人際關係。然而換作淺薄的緣分,則十分難以維係。比方說台球,想從正麵擊中球並非十分困難。然而決定勝負的關鍵,卻是在於如何使幾乎接近彼此的球發揮作用。同樣地,愈薄弱的人際關係也必須愈加珍惜。
比方說,有100人前來接受某家公司的錄用考試,並將從中錄用10人。這10人和這家公司將可締結深厚緣分。但是問題在於落榜的90人。倘若對這90人閑置不顧,轉眼即成陌生人。然而,這些人並非生活在與這家公司完全無關的地方。他們有可能就職於這家公司的主顧公司,也有可能站在一位消費者的立場,與這家公司產生關係。換言之,他們對這家公司所抱持的印象將散布到社會上的各個角落。倘若即使落榜也仍對這家公司留下好印象則無所謂,倘若是懷著惡劣印象遭拒絕錄用時,必定會在社會上傳布難聽的謠言。因此,這家公司對於這批緣分淺薄者所采取的善後照應,必將影響其本身形象。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緣分是需要很好地把握的。然而,不擅於建立人際關係的人,卻隻懂得拚命照應緣分深厚的人。對於關係密度百分之一百的人雖然不計一切地為其效命,對於關係密度10%的人卻置之不理。然而,如何讓關係密度10%的人成為自己的人際關係,是此人力量的一種考驗。
比方說企業求才訪問時接見了100位學生,其中進入自己公司內的大概隻有其中二人。原本雖無必要逐一照應這100名學生。然而珍惜淺薄緣分的人,必定會為了讓全部學生盡可能進入優秀的企業,因而幫忙舉行麵試的演習、提供谘詢意見或舉止禮儀上的注意事項。
究其原因,乃是因為這剩餘的98人將分散進入各種公司就職。換言之,此舉可以造就98家公司的人際關係。一般想要憑空建立起這等規模的人際關係是幾近不可能的。藉由這些行動,原本看似轉眼即逝的緣分因而變成了可觀的人際關係資產。
青少年的交往,又何嚐不是如此呢?朋友,珍惜你的淺薄緣分吧,它會給你帶來許多的意外驚喜。
記住別人的名字
記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輕易地叫出來,等於給別人一個巧妙而有效的讚美。
美國的吉姆法裏先生從來沒有進過一所中學,但是在他46歲之前,已經有四所學院授予他榮譽學位,並且成了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主席、美國郵政總局局長。他成功的秘訣在哪裏呢?原來,他有一種記住別人名字的驚人本領。他每當新認識一個人,就問清楚他的全名、家裏的人口,以及幹什麼行業、住在哪裏。他把這些牢牢地記在腦海裏。即使一年以後,他還是能夠拍拍別人的肩膀,詢問他太太和孩子的情況。難怪有這麼多擁護他的人!
在羅斯福競選總統期間,吉姆法裏每天都要寫好幾百封信,給遍布西部和西北部各州的熟人。然後他跳上火車,19天內行程12000裏。他每到一個市鎮,就跟他所認識的人一起吃飯喝茶,向他們傾吐一番“肺腑之言”。然後又繼續他的下一站。結果是:他使得羅斯福獲得了眾多的選民,進入了白宮。吉姆法裏說:“記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輕易地叫出來,等於給別人一個巧妙而有效的讚美。因為我很早就發現,人們對自己的姓名看得驚人地重要。”
或許,這就是吉姆法裏成為郵政局長的奧秘之一。他看到了人性的一個弱點:對自己的名字是如此重視。不少人拚命地以任何代價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不朽。且看兩百年前,一些有錢的人把錢送給作家們,請他們給自己著書立傳,使自己的名字留傳後世。現在,我們看到一些大型工程,都裝上彩色玻璃,變得美輪美奐,以紀念捐贈者的名字。不言而喻,一個人對他自己的名字比對世界上所有的名字加起來還要感興趣。
安祖·卡耐基也是認識了這一點才成為鋼鐵大王的。小時候,他曾經抓到一窩小兔子,但是沒有東西喂它們。他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對周圍的孩子們說:“你們誰能給兔子弄點吃的來,我就以你們的名字給小兔子命名。”這個方法太靈驗了,卡耐基一直忘不了。當卡耐基為了臥車生意和喬治·普爾門競爭的時候,他又想起了這個故事。
當時,卡耐基的中央交通公司正跟普爾門的公司爭奪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臥車生意。雙方互不相讓,大殺其價,使得臥車生意毫無利潤可言。後來,卡耐基和普爾門都到紐約去拜訪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董事會。有一天晚上,他們在一家飯店碰頭了。卡耐基說:“晚安,普爾門先生,我們別爭了,再爭下去豈不是出自己的洋相嗎?”
“這話怎麼講?”普爾門問。
於是卡耐基把自己早已考慮好的決定告訴他——把他們兩家公司合並起來。他把合作、而不競爭的好處說得天花亂墜。普爾門注意地傾聽著,但是他沒有完全接受。最後他問:“這個新公司叫什麼呢?”卡耐基毫不猶豫地說:“當然叫普爾門皇宮臥車公司。”普爾門的麵孔一亮,馬上說:“請到我的房間來我們來討論一下。”這次討論翻開了一頁新的工業史。
如果你要別人喜歡你的話,便要記住:做一個好的聽者,鼓勵別人談他自己。
如果你不重視別人的名字,又有誰來重視你的名字呢?如果有一天你把人們的名字全忘掉了,那麼,你也很快就會被人們遺忘。記住別人的名字。對他人來說,這是所有語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聲音。做一個好的聽者一個跟你談話的人,對他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問題,要比對你的需求和問題感興趣千百倍。
不要告訴人家你更聰明
用若無其事的方式提醒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記了的。這是一種智慧。
英國十九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對他的兒子作過這樣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蘇格拉底也在雅典一再地告誡他的門徒:“你隻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無所知。”
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你以為他會同意你所指出的嗎?絕對不會!因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榮耀和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要進行反擊。這時,你即使搬出所有馬克思、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也無濟於事。
永遠不要說這樣的話。“看著吧!你會知道誰是誰非的。”這等於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我比你更聰明。”——這實際上是一種挑戰,在你還沒有開始證明對方的錯誤之前,他已經準備迎戰了。為什麼要給自己增加困難呢?
聰明的做法是用若無其事的方式提醒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記了的。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是錯誤的話,你這樣說不更好嗎?“唔,我倒有另外一種想法,但也許不對。我常常弄錯。如果我弄錯了,我很願意得到糾正。”這將會收到神奇的效果。無論什麼場合,試問,誰會反對你說“我也許不對”呢?
其實,那才是科學的做法。
一些客氣的話實際上就是對別人的重視。——“謝謝你”、“請問”、“麻煩你”,諸如此類的細微禮貌,可以潤滑每日生活的單調齒輪。有時候,真誠地重視別人往往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要知道,使自己變成重要人物,是每個人的欲望。
讓別人保住麵子
你傷害過誰,也許早已忘了。可是被你傷害的那個人永遠不會忘記你。他決不會記住你的優點。
讓他保住麵子!
這一點是多麼重要!而我們尤其是青少年卻很少想到這一點。我們常常是無情地剝掉了別人的麵子,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心,抹殺了別人的感情,卻又自以為是。我們在他人麵前高貴得很,指責別人就像嗬斥一個小孩或下屬,找差錯,挑毛病,甚至進行粗暴的威脅,卻很少去考慮人家的麵子和自尊心。其實,隻要冷靜地思考一兩分鍾,說一兩句體諒的話,對別人的態度寬大一些,就可以減少對別人的傷害。事情的結果也就大大地兩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