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自卑的苦悶
一天早晨,當園丁到花園裏去的時候,發現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枯萎凋謝了,園中充滿了衰敗景氣,毫無生氣。後來他得知,橡樹因為自怨沒有鬆樹那樣高大挺拔,所以就生出厭世之心,不想活了;鬆樹恨自己不能象葡萄藤那樣結果子而沮喪;而葡萄藤也很傷心,因為它終日匍匐在地,不能直立,又不能象牽牛花那樣綻開美麗的花朵;牽牛花也苦惱著,因為它自歎沒有紫丁香那樣芬芳。其餘的樹木也都有垂頭氣的理由,都埋怨自己不如別人。這時,隻有一棵小草卻長得青蔥可愛。於是園丁問它:“你為什麼沒有沮喪?”小草回答:“我沒有一絲灰心,一毫失望。我在此園中雖然算不上重要,但是我知道你需要一株橡樹、一棵鬆樹,或者葡萄藤,或者牽牛花、紫丁香,你才去栽種它們;我知道你也需要我這株小小的草呀,我就心滿意足地去吸收陽光雨露,讓自己天天快樂地成長。”
其實,人生也是這樣,有很多的理由讓我們自卑,也有很多的理由讓我們堅強。
自卑的跡象
“自卑”通常被認為是個貶義詞。《現代漢語詞典》對自卑的解釋是“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
人的自卑心理來源於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正如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說:“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自己看不起自己。
長期被自卑情緒籠罩的人,一方麵感到自己處處不如人,一方麵又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逐漸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膽小孤僻等不良的個性特征。自卑使我們不敢主動與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言,消極應付工作和學習,不思進取。因為自認是弱者,所以無意爭取成功,隻是被動服從並盡力逃避責任。自卑不僅會使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而且也會引起人的生理變化,最敏感的是對心血管係統和消化係統產生不良影響。生理上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心理變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有著種種跡象:
情緒低落。如果常常無緣無故地鬱鬱寡歡,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過度怕羞。如果你怕羞過度(包括從來不敢麵對小朋友唱歌,從來不願拋頭露麵,從來不敢接觸生人等等),則可能內心深處隱含有強烈的自卑情緒。
獨來獨往。一般來說,我們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並十分看重友誼,但具有自卑心理的人絕大多數對交朋結友興趣索然,往往喜歡獨來獨往。
難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強的人在學習或做遊戲時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或隻能短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這是因為“揮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疑神疑鬼。自卑的人對家長、教師、小夥伴對自己的評論往往十分敏感,特別是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甚至耿耿於懷。長此下去,還可能發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總無中生有地懷疑他人不喜歡或者怪自己、討厭自己,且表現出憤憤不平。
過分追求表揚。自卑的人盡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會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長和教師的表揚,而且可能采用不誠實、不適當的方式,如弄虛作假、考試作弊等。
貶低、妒嫉他人。自卑的人的另一變態反應是:常常貶低、妒嫉他人,如可能為鄰桌受到老師表揚而咬牙切齒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他們為減輕自己因自卑而產生心理壓力設計的宣泄情緒的渠道,盡管這往往並不奏效。
有自虐傾向。占很大比例的自卑者往往會表現為自暴自棄、不求上進,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還可能表現出自虐行為,如故意在大街上亂竄,深夜獨自外出、生病拒絕求醫服藥等,似乎刻意讓自己處在險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長指責,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辯解。
缺乏自信。雖然有的自卑者十分渴望在諸如考試、體育比賽或文娛競賽中出人頭地,但又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斷定自己絕不可能獲勝。由此,絕大多數自卑者都是盡量回避參與任何競賽,有的雖然在他人的鼓勵下勉強報名參賽,但往往在正式參賽時又會臨陣逃脫,甘當“逃兵”。
表述困難。據專家所作的統計,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者的語言表達較差。他們或表現為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彙貧乏等等。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極有可能阻礙了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係統的正常工作之故。
承受能力差。自卑者大多不能像正常人那樣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極因素帶來的壓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失敗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時甚至對諸如搬遷、親人過世、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難以適從。
自卑也有真假之分
當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觀察,剖析自卑時會發現,自卑有“真”和“假”之分。
所謂“真自卑”是個體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生理、病理缺陷,如先天或後天的傷病殘、弱智等,使個體部分或完全喪失了學習、工作、生活能力。與常人相比,自己在各方麵或某些方麵不如他人而產生自我心理。這種自我評估、自我認定,應該說是客觀的、現實的。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少女,她深知自己失去的是什麼,她必須直麵人生,自律自勉,用堅強的意誌推動生命的車輪去創造新的生活,從自卑中升華自強,這就是一個健全人格表現出來的“真自卑”。
所謂“假自卑”是由於人格偏離或人格變態而產生的自卑心理。稱其為“假自卑”是因為在他們身上不存在“真自卑”者那樣的病殘缺陷。相反,“假自卑”者大多數智商中等偏上,身體健康。以健全人格的觀點來看,他們沒有任何產生自卑“理由”,故稱其為“假自卑”。
“假自卑”者沒有自卑的“道理”卻有自卑的“根源”,那就是他們自我認定錯位。產生自我認定錯位的源頭是他們完美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的思維方法出了偏差,總習慣拿別人的優勢與自己的劣勢相比較,比較的結果是使自己相形見絀,因而產生自卑。然而他們並不服氣、不甘心,因為他們深知自己的智力水平不比別人差。這種“不服氣,不認輸”的心理正是“假自卑”者的關鍵特征。“假自卑”在強迫型變態人格中表現最多。完美主義的人生觀使他們達不到“全能”而痛苦,不甘落後而又無力擺脫。
“真自卑”者需要的是振奮精神,開發潛能,自強自立,直麵人生;“假自卑”者必須克服完善主義,不苛求自己,樹立“我就是我,這就是我”的自我定位。我們不應當籠統地褒揚自卑,更不應一概貶斥自卑。自卑可使人喪誌,自卑也可使要奮進。
就喝白開水
一個炎熱的夏天,剛剛步入初中的軍軍坐在座位上溫習功課,忽聽前麵的兩位同學正在爭論著什麼。
“我喝的‘美年達’才是今年最流行的。”
“得了吧,‘可樂’比‘美年達’強多了,牌子老,新產品也多。”
“‘可樂’早過時了,你還整天喝它。”
忽然一位“觀戰”的同學問軍軍,“你帶的是什麼飲料牌子的,也拿出來讓我們見識見識。”
“我……”
軍軍把手伸進位子,真的很想從位子中拿出一瓶名牌飲料,但是位子裏隻有一瓶無味的白開水。
“我,我隻帶了一瓶白開水。”軍軍的聲音小得幾乎連自己都聽不到了。
“什麼?你就帶白開水呀!”
“你媽真小氣,連飲料都不給你買。”
軍軍低著頭,不敢麵對周圍同學的目光。因為那些目光充滿了譏諷。周圍同學們的聲音也變得那麼刺耳,軍軍感到自己的臉燙得幾乎要把頭發燒著。
晚上,一進家門他便撲到床上哭了起來。媽媽急忙趕來,關切地問:“怎麼了?出什麼事了?”軍軍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媽媽。她深思了一會兒說:“那以後媽媽也每月給你批一箱飲料好了。”
軍軍心頭湧起一陣喜悅,但記著媽媽眼角的魚尾紋,兩鬢的白發和這張從沒有化過妝的臉。軍軍那被虛榮心衝昏了的腦子慢慢地清醒下來了,堅定的搖了搖頭:“不,我不要。爸爸也下崗了,全家四口人的生活就靠您一個人的工資來維持,我怎麼能再亂花錢呢?媽,我就喝白開水!”
媽媽驚詫地望著軍軍,漸漸地她的眼睛濕潤了。媽媽是一個很堅強也很樂觀的人,軍軍還是第一次見到她落淚,他走到暖壺前灌上了第二天要帶的白開水。眼含淚水的媽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天,軍軍又拿著一瓶白開水走進了教室,他不再感到自卑了,反而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驕傲和自信。
接受命運
舟一直和同學說,父母都是某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可升入中學以來,舟的父母從沒參加過家長會,舟也沒帶任何一位同學去過家裏,因此同學誰也沒見過舟的父母。
11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突然變了天,開始是小雨,後來竟變成雨加雪,氣溫也一下降了十多度。同學們在教室裏上自習,一個個凍得直打哆嗦。當然,舟也不例外。同學們都盼著家長來送衣服。
下課鈴聲一響,一位中年婦女來到教室口,向同學詢問著:“舟在這個班麼?”舟收拾完書包,剛站起來準備向外走,那婦女看到他便欣喜地朝他叫著:“舟,媽媽給你送衣服來了。”舟三步並做兩步朝門口走去,向媽媽生氣地說:“我不冷。”說完竟頭也不回地走了。媽媽心疼地望著舟遠去的背景喃喃自語:“這孩子是怎麼啦……”
這時幾個同學小聲議論著:“舟的媽媽原來是胡同口賣小儀器的那個個體戶呀……”
舟心裏埋怨著,頭也不回地往家跑。
回到家裏,舟和媽媽哭鬧起來。原來舟怕同學知道父母是賣小儀器的,丟麵子,不願家長到學校去。媽媽看著生氣的兒子,傷心地說不出話來。
古語講:“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
這份可惡的虛榮心呀,可以改掉它,也必須改掉。我們一輩子可以選擇很多的東西,但是沒辦法選擇我們的出生,沒辦法選擇我們的父母。唯一的辦法,就是接受命運。也許你卑微的出生可以帶給你一生的財富。
同時,我們要牢牢記住:“你不看低自己,誰也不會小瞧你。”
別跟自己長相過不去
人一到了青春期,就開始喜歡琢磨自己的長相,對自己品頭論足起來。可這一“品”一“論”,便引出許多少男少女的無限煩惱。
劉婷今年剛滿15歲,恐怕現在跟她最親密的要算她那麵小鏡子。每天隻要一有空,準把小鏡子拿出來仔細端詳一番。劉婷長得並不難看,起先她也是抱著一種自我欣賞的態度來照鏡子的。不過日子一久,她開始對自己的相貌“橫挑鼻子豎挑眼”起來。她發現自己的五官都“不甚理想”:眼睛過小了,而嘴巴又太大……這樣每日照鏡子不是孤“相”自賞而是自憐了。她埋怨父母把不良的基因遺傳給了自己,讓自己無“臉”見人。為此,心中總升起一陣陣的惆悵……
劉婷這樣的事例在青少年中並不少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青春期是人認識自我並急於肯定自我的人生階段,而自己的外部形象更是他們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方麵,這一點常常被成人所忽視。他們覺得自己的外貌幾乎就是自我的全部象征,直接關係著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地位與尊嚴,因此容不得半點“差錯”。於是,他們開始“吹毛求疵”地研究起自己的外貌,女孩倍加關注自己的長相、身材和皮膚,她們特別愛照鏡子,不是嫌自己鼻梁太低,就是嫌自己額頭太窄,對於發胖更是有一種病態的感受。而男孩經常憂慮不安的,是他們認為自己的身材不夠高大,臉上長皰及體重超重等。尤其是他們把身材高大與男子漢的形象聯係在一起,所以身材矮小的男孩常常有著強烈的自卑感。這一切都是青春期所特有的“體態意識”的煩惱,它幾乎都是秘而不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