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世紀初著名的心理學家馬爾茲曾指出:青少年對外表所產生的煩惱,其心理障礙大都是在腦子裏存在著一種“幻想式的醜陋”。據他對美國中學的學生所做的調查表明,約有90%的人對於自己的外表有所不滿。這說明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外貌的“期望值”較高。特別是一部分青少年,總以一種極度挑剔的目光來審視自己的外貌,把自己身上的一點“醜”加以無限地誇大。
人在相貌的問題上,極易受自我暗示的影響。如果你以挑剔的目光先假定了某一部位有點不對勁,以後就會越看越不對勁,如此將形成不良的自我暗示。李芳是個上高三的女孩,剛上初中時她隱隱地覺得自己的鼻子有點“扁”(實際上相當正常),從此她的鼻子就開始不得安寧了。每天一有空就要照照鼻子,越照越覺得自己的鼻子有“問題”。於是她自我發明了簡易的“隆鼻術”——用手反複地捏鼻子,她是上課捏、下課也捏,就這樣整整捏了6年。結果本來一個挺美的小姑娘被捏得鼻子不是“鼻子”——捏得發腫發炎了。
確立良好的“自我意向”,是擁有健康心理和快樂生活的關鍵。因此對外貌不妨坦然地自我悅納,即以積極、讚賞的態度來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並設法消除各種附加於上的“不良信息”,做到不聽、不信、不製造。一句話,不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隻有在心理上承認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條件”,才能進一步地美化自己、喜歡自己,讓自己透出生機勃勃的青春美來。每一個正為自己的外貌而苦惱的少男少女,都請記住本文的標題:“別跟自己的長相過不去!”
有苦楚要說出來
自卑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誰都有過,我們不要懼怕自卑,但是要有必要的警惕。因為有時候自卑心理會帶來的深重的傷害。
有這樣一條消息。2003年8月22日,三亞農墾醫院急診科接到電話稱,在三亞河西區委會宿舍區有人服用“安定”藥要自殺,請速派救護車來救人。醫護人員立即趕到現場,醫生發現,服藥欲自殺者竟然是前天出院的大學生何銳(化名)。何銳今年21歲,海南樂東縣人,是北京某學院大二的學生。父母剛在三亞買了一套房,家庭生活不錯。他的父親告訴記者,何銳自殺的原因是自卑。據了解,何銳一隻眼睛瞎了,看不到東西。他認為,這將影響他的事業和愛情,活著已沒有什麼意義了,於是,他選擇了死亡,並於8月21日下午2時許服下200片“安定”藥欲自殺,後被家人發現及時送到醫院搶救才保住性命。剛出院不久,昨晚他又趁家人不注意時服下100片“安定”藥欲結束自己的生命。
當生命難以承受重壓時,一些意誌脆弱的人,就會選擇輕生。其實,如果我們及時做好自己的工作,自卑也是可以化解的。有些苦楚,可以向親人、朋友,以及我們信賴的人訴說,即使人家幫不了什麼忙,總是會理解我們的。
理解就是一種力量。
不要把事情深深埋在心底,該宣泄的就宣泄,那樣,有利於事情的解決,有利於我們心情的開朗,有利於我們的成長。
找到自信是關鍵
1951年,英國人弗蘭克林從自己拍得極為清晰的DNA(脫氧核酸)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就此還舉行了一次報告會。然而弗蘭克林生性自卑多疑,總是懷疑自己論點的可靠性,後來竟然放棄了自己先前的假說。可是就在兩年之後,霍森和克裏克也從照片上發現了DNA分子結構,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的假說。這一假說的提出標誌著生物時代的開端,因此而獲得1962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假如弗蘭克林是個積極自信的人,堅信自己的假說,並繼續進行深入研究,那麼這一偉大的發現將永遠記載在他的英名之下。
自卑通向失敗,這是顯而易見的。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一個自卑的人往往過低評價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質,總是拿自己的弱點和別人的強處比,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人前自慚形穢,從而喪失自信,悲觀失望,不思進取,甚至沉淪。
怎樣才能從自卑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呢?
全麵了解自己。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因此,正確的比較應該全麵。既比上,又比下;既比優點,也比缺點。跟下比,看到自身的價值;跟上比,鞭策自己求進步。這樣,就會得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結論。世上任何人都逃脫不了這個公式,明白了這一點,心理也就取得了平衡點。其實,最重要的比較,是自己跟自己比。充分看到自己的實力,不要求每次考試成績都能十分理想,不要因一兩次考試成績不好而否定自己,不要總拿自己的成績跟班上成績拔尖的同學比。你在這個班成績是中下的,在全校也許是中等的,在全省也許就是中上等的了。
要增強信心。對於任何自卑者來說,最為缺乏的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價值感。自卑是個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貶低或否定的內心體驗。這種貶低或否定可能來自於當事人自己,也可能來自於外界的評價,但更多的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很多人總誤以為要想克服自卑就應該提高自尊,可實際上依我看,自卑的反義詞並不是自尊而是自信,自卑者往往有著超出常人幾倍的自尊需求,隻不過他們的自尊心缺乏一個穩定的內核和堅固的外殼,因此一點點小事就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傷害。如果自卑者原先不敢與女性交往或害怕社交,在這種情形下,你不太可能讓其通過主動接觸異性、大膽與名人交往等對其自尊心構成嚴重威脅的事來達到加強其自尊心的目的。可見,對於自卑者需要的是調整對自我的認識角度,更需要的是通過不斷地發展自我建立一種獨特的人生優勢。惟有在雄厚的生活實力之上建立起一種內在的自信,自卑者才不會因遭遇一些挫折、侮辱而輕易貶低、否定自己,也不會拿一些諸如“敢不敢和異性說話”之類的事情反複考驗自己。人如果某方麵被社會和人們所承認,那麼其他方麵也會跟著“沾光”,關鍵是要根據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條件,找到這樣的“發光點”。因為隻有自己相信自己,樂觀向上,對前途充滿信心,並積極進取,才是消除自卑、促進成功的最有效的補償方法。
轉移注意力。不要老關注自己的弱項和失敗,而應將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自己最感興趣,也最擅長的事情上去,從中獲得的樂趣與成就感將強化你的自信,驅散自卑的陰影,從而緩解你的心理壓力和緊張。
對自己的自卑進行心理分析。這種方法可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進行。具體作法是通過自由聯想和對早期經曆的回憶,分析找出導致自卑心態的深層原因。並讓自己明白自卑情結是因為某些早期經曆而形成的,它深入到了潛意識,一直影響著自己的心態。實際上現在的自卑感是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的,是沒有必要的。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瓦解自卑情結。
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其實,看一個人有沒有價值,根本用不著進行什麼深奧的思考,也用不著問別人,有人需要你,你就有價值,你能做事,你就有價值。因此,你可以先選擇一件自己最有把握也有意義的事情去做,做成之後,再去找一個目標。這樣,每一次成功都將強化你的自信心,弱化你的自卑感,一連串的成功則會使你的自信心趨於鞏固。
從另一個方麵彌補自己的弱點。每個人都有多方麵的才能,社會的需要和分工更是萬象紛呈。一個人這方麵有缺陷,可以從另一方麵謀求發展。隻要有了積極心態,就可以揚長避短,把自己的某種缺陷轉化為自強不息的推動力量,也許你的缺陷不但不會成為你的障礙,反而會成為你成功的條件。因為它促使你更加專心地關注自己選擇的發展方向,促成你獲得超出常人的發展,最終成為超越缺陷的卓越人士。
正確地補償自己。為了克服自卑心理,我們可以進行兩方麵的補償:一是以勤補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麵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決心和頑強的毅力去克服這些缺陷。二是揚長避短。例如蘇格拉底其貌不揚,於是在思想上痛下功夫,最後在哲學領域大放異彩。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自我調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揚長避短,克服自卑。
從成功的回憶中建立成功的自我形象。當你懷疑自己的能力並為自卑感所困擾的時候,你不妨從過去的成功經曆中吸取氧分,來滋潤你的信心。你不要沉溺於對失敗經曆的回憶,把失敗的意象從你腦海中趕出去,因為那是你不友好的來訪者。失敗決不是你的主要方麵,而是你偶然存在的消極麵,是你心智不集中時開的小差。你應該多強調自己成功的一麵。成功將強烈地向你暗示,你是具有決策力和行動力的,你能導演成功的人生。
回憶自己的“光輝”歲月。一個人看到具有紀念價值的物品時,往往會產生無限的聯想。比如,當你看到獎狀、獎杯時,便會回憶起從前獲得勝利時的一幕幕情景;而照片則更能喚起往事的回憶,將一個生動的自我形象清晰地刻在自己的腦海裏。消極自卑的人不妨隨身帶著自己最得意的照片,當情緒低落時,它能有效地調節你的心情,照片上那張生動的臉,飛揚的神采和洋溢的喜悅對你來說,無異於一種振奮劑。它能明確地提醒你,你能以一種光彩照人的形象出現。
平靜對待生活
初中畢業,小楊好不容易擠進了重點高中的大門。可他一個學期沒讀完,就難以讀下去了:與人交往時,他心理特別緊張,目光不敢看人,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走路也懷疑別人在看著他、議論他,後來,連有人坐到他旁邊,心都“砰砰”地跳,以致課也無法上下去。班主任懷疑他是心理障礙,把他帶進了心理谘詢室。
他告訴心理醫生,上初中時,由於他學習成績一般,又來自農村,因而老師有些看不起,課堂提問、輔導幾乎從沒有他的份。他心裏很反感老師,認為老師應該對學生一視同仁,時常用眼睛去“瞪”老師,以泄心頭之“恨”。一次,他“瞪”老師時,與老師的目光不期而遇,老師隨之走出了教室。“不好,老師看出了我恨他”,他心裏一陣緊張,以後他不敢再去“瞪”老師,但眼睛又不聽指揮,總是要去瞪,因而,隻要見到老師就緊張不安,怕“瞪”老師被發覺而挨罵。
後來,又發展到與其他人來往時,也要用眼睛去“瞪”別人,並覺得別人也都知道他在“瞪”人,做出各種反感、不友好,甚至是蔑視他的反應,以致他一與人交往就緊張不安,怕別人懷疑他對人有惡意,尤其是想控製自己不去“瞪”別人時,反而更要去“瞪”,心裏也更加不安,隻有獨處時,他才體會到一種輕鬆。
“你是患上了‘社交恐怖症’。”詳細地詢問病史和心理測查後,心理醫生肯定地對小楊說,“這是一種可以治好的心理障礙,但需要你的配合。首先,你不宜休學,休學後雖然減少了與人交往的煩惱,但這隻能保護你的心病,使你越來越害怕與人交往,而且,孤獨、前途渺茫等感覺又隨之而來,成為你新的苦惱;其次,你要改變應付的方法,變想控製自己不去‘瞪’人,為對這種習慣不理睬、不對抗,任憑他出現和存在,並帶著這種意念、忍受著痛苦去做你該做的事,去繼續與人交往。因為在人的心理上有一個逆定律,越是不想出現的,就越是會出現,所以你越是想控製自己不去‘瞪’別人,眼睛偏不聽指揮而不自覺地要去‘瞪’,如果你能做到不理睬它、不去對抗它的話,慢慢地反而會習以為常;第三,你的苦惱主要來自於你認為別人知道你在‘瞪’別人,對你做出反感、蔑視的反應。我認為這是你自己心中有‘鬼’造成的。你‘瞪’別人後,怕別人知道,特別在意和分析別人的言行,因而把別人有意無意的言行都與你自己聯係起來,看成是對你不友好的表示。如你瞪了老師後,老師剛好出教室有事,你就以為是他發現了你瞪他,發現了你恨他。實際上,你眼睛瞬間的活動別人是不會很去注意的,你回去後向你的親人、朋友做一個調查,看別人是不是看出你在瞪他了?另外,你的心理障礙肯定與你幼年時期的某些生活經曆有關,你仔細回憶一下,下次我們再詳細談談,以便能找出你生病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