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網絡的沉迷

網絡將分立的計算機聯接起來,實現了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計算機網絡特別是互聯網呈現爆炸式發展,其觸角已伸向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網絡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和思路,引發了我們思維觀念的深刻改變。坐在互聯網麵前,我們猶如麵對一個新的陌生的世界。

網絡:讓我們對未來更具信心

網絡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現代社會的種種快樂。

現今,網絡已經成為我們信息來源的重要渠道。

觀看影碟、欣賞音樂,進行遊戲外,使得青少年的交流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擴展了個人生活。

網絡生活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自信心,激發青少年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創造性,不斷提升我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網絡文化以其特有的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及無政府性迎合了青年學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國際互聯網絡用戶普遍接受的道德規範是:進入計算機網絡應該是無限製的,所有的信息應該是自由的,網絡區間好像是沒有警察的社區,各種各樣的信息在其中可以比較自由地相互滲透。由於互聯網絡空前的開放和自由,不僅使其擁有了無限的信息量,也使網絡中每一成員可以平等地共享這些信息。

青少年學生具有很強的反抗和叛逆心理以及求新性,他們試圖擺脫束縛,任意馳騁,發展自己的個性,互聯網絡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空間,因而,受到了青年學生的極大歡迎。

以代表先進科技的電腦作為工具來傳授知識,並由教育部門(如網校)來組織實施教學,層次較高、較規範,也較科學。通過網絡的互通性,有許多人在網上創立了許多關於學習的網站,青少年可以利用這些網站,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學到更多一般書上所沒有的知識。

利用電腦通過自學獲得知識。上網拓展了當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間:因特網的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也成為青少年尋求知識的主要手段。

青少年可以利用這一性質在網上查資料,比如:當代世界經濟、學習、生活常識等等,而且,青少年還可以在網上發表意見,對一些錯誤的觀點進行批評,不但這樣,青少年還可以在網上建造自己的網站,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加入他的個人網站,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還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

擴大了人際交往圈子,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交往使得人們的交往空間擴大,人際溝通的時效性、便利性和準確性提高,有利於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並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帶來積極的影響。

為青少年個體不良情緒的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徑。互聯網的匿名性特點為青少年不良情緒的及時釋放和青少年之間的情感互助、“朋輩心理谘詢”、“同輩教育”、“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

互聯網上的心理健康站點為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專業心理援助具有極大的意義。心理網站所提供的心理知識模塊、心理測量模塊、心理治療模塊、谘客--專家問答互動模塊、求醫問藥模塊、娛樂性模塊、廣告宣傳模塊等結構性內容,對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自測、網絡方式的心理谘詢與輔導,並為青少年提供心理醫院和心理醫生的介紹及求醫預約和了解心理健康研究動態等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總之,網絡時代的生活,顯得更加的豐富多彩,網絡,讓我們的心更加年輕,讓我們對未來的生活更加自信。

上網,我們幹些什麼?

我們也要客觀地看待網絡,因為有時候網絡就是我們煩惱的根源。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問自己:在網上,我們到底在幹些什麼呢?

筆者偶爾到學校附近的“漫步者網吧”查些學習資料。每次看到偌大的“網吧”內,上網者一半以上都是青少年,很多孩子還穿著校服、背著書包。再看他們的上網內容,基本都是在打遊戲、聊天,個個玩得如癡如醉。

據新華社報道顯示,在我國現有的網民中,大、中、小學生約占70%,其中未成年人約有20%。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曾光顧色情網站的占46%,熱衷聊天的占76%,選擇玩遊戲的占55%,隻有不到20%的學生上網是搜索信息。一位學生坦言,網絡遊戲場麵聲勢浩大,特別過癮。研究人員分析,中學生平時的社交圈較窄,因此上網聊天交友幾乎成了中學生的精神寄托。

不正確的上網方式對青少年的學業和健康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小芳是一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她告訴記者,班內大部分同學都上網,沒有上過網的同學就會被譏笑為“落伍”。同學們上網除了玩遊戲、聊天,幾乎沒其它事可做。許多學生下課、放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網吧過癮,有的甚至逃課去打遊戲。

網絡中的“花花世界”,確實使一些缺少自控力的學生玩物喪誌、荒廢學業,甚至不自覺地迷失於虛幻世界而難以自拔。學生們瀏覽網絡中的暴力、色情信息,超時無節製上網,網上交友上當受騙等,極易對青少年造成危害,也使一些老師和家長談“網”色變。

親愛的讀者,你是否經常上網?如果是的話,你又主要幹些什麼呢?

迷戀網絡害處多多

上網是有趣的。但是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度,超出了這個度,上網的害處恐怕就要顯得比益處多得多了。

下麵我來試著給大家分析一下迷戀網絡的種種弊端。

上網易於“上癮”

調查表明,青少年最願意上娛樂時尚和交友聊天類的網站,學習網站與學校應試教育內容相近,因此不太受歡迎。學生上網的動機是以娛樂為主,而家庭購買電腦主要是為了孩子學習,老師對學生上網的態度,也是希望學生用於學習的比例最高,可見,學生的現實需求與成人社會的希望相差甚遠。

在互聯網上遊離著大量色情、暴力、賭博、迷信和反動的信息,而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沉溺其中,並逐漸遭受毒害。青少年在網上交流所使用的汙言穢語就更為多見,特別是在一些聊天室和論壇中,經常可以看見互相謾罵和人身攻擊的字眼。

對於這些令人擔憂的東西,我們不可能排斥,因為網絡也不可能被人排斥。而對網絡文化的作用,學校、家庭和社會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則是最令人擔憂的。勞凱聲教授說,目前的學校德育仍是傳統教育下的模式,要求學生接受傳統教育的行為準則,而社會已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青少年在發展中遇到這樣大的衝突,這是前所未有的。現實生活和虛擬社會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所以容易導致人格的分裂狀態,即虛擬和現實的二元人格分裂狀態,這種狀態對於當代青少年是不利的。

青少年的自製力、理性發展都還未達到成人狀態,所以很難控製自己,容易導致網癮問題出現。這就需要借助學校、家庭、社會的幫助,使他們健康發展。學校對學生上網有各種限製,家庭對學生的幫助取決於家長的素質,如果家長懂得上網,就比較容易幫助學生健康上網。而學生在網吧上網則是最不容易控製的。

傷害視力

人們上網衝浪的時候眼睛直盯屏幕,眨眼頻率減少,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就會使得眼球表麵因得不到正常的濕潤而變得幹燥,讓人感到眼睛幹澀、發酸、睜眼困難甚至眼睛充血。長時間上網還會使調節眼球的睫狀肌處於疲勞狀態,容易引發假性近視,這時如果及時讓眼睛得到休息,視力就可以恢複過來,如果睫狀肌的疲勞得不到解除,假性近視就會發展成真性近視。據介紹,電腦顯示器頻閃可以由專業人員調整刷新率來解決,當刷新率大於80HZ時對眼睛的影響就小得多。還要注意顯示器的對比度要調得比較合適,最好背後有燈光照明,這樣可以減少顯示器本身發出的光刺激眼睛。間隔休息可以有效緩解青少年長時間上網對眼睛的傷害,通常每1到2個小時停下來閉上眼睛休息5至10分鍾,夜晚睡覺前最好用散瞳劑滴眼兩次,每次間隔10分鍾(青光眼患者禁用)。長時間上網還會使視紫紅質消耗過度,可以通過適當服用維生素A來加以補充。

減退免疫力

專家指出,人體內的鬆果體用於調節人的生理免疫功能,經常熬夜的人鬆果體達不到最高峰,其免疫功能就會下降,因此也極易患病。長期無節製上網的人,特別是青少年,健康會受到很大影響。專家提醒,讓孩子掌握使用網絡的方法,利用網絡來接觸和了解更多的知識和信息,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要從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對上網給予正確的引導,有節製地上網,不要長時間地“泡”在網上,以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既傷了身體,又造成心理的不良影響。

影響健康性格形成

據心理谘詢醫生說,青少年上網後精神極度亢奮並樂此不疲,長時間使用網絡以獲得心理滿足,有時特別是星期天甚至整夜地遊蕩在虛幻的環境中,或通過上網來逃避現實,而網絡裏的“虛擬世界”與真實的現實生活有較大的差異,長時間上網就會使孩子對現實生活產生疏離、陌生感,對現實生活無興趣,並時常出現焦慮、憂鬱、人際關係淡漠等現象,從而影響健康性格的形成。

心理素質下降

國外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經常與電腦打交道的人,由於長時間麵對沒有生命的電腦屏幕,不但會在不知不覺中生出一張表情淡漠、冷峻的“電腦臉”,而且會影響日常的人際交往,進而產生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礙。

日本的精神內科醫生經常遇到這樣的患者,他們多是缺乏豐富的社會實踐、學校畢業後即從事計算機基礎設計或軟件開發後進入管理層工作的公司職員,他們對電腦雖早已駕輕就熟、操作自如,但麵對新的工作,特別是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卻屢屢受挫,感到無所適從,由此產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

專家們研究認為,通常的計算機操作大多是采用會話形式,隻要對計算機下達指令後,計算機便會言聽計從。習慣了與計算機交流的人,往往很難體諒對方,他們對於自己的觀點要麼執意堅持要麼全盤放棄,陷於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之中。但在社會交往中,處理人際關係要比電腦交流複雜得多,即使你的要求是合理和正確的,也不一定會馬上被人接受,而這些人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法簡單,無法與他人達成妥協和諒解,在實際工作中,他們經常是既無法很好地彙總部下的意見,又不能有效地協調與其它部門的工作,以至於無論幹什麼事都畏縮不前,最終對自己失去信心。時間一長,將會內心煩躁、身心疲憊、精神沮喪。

專家們指出,為克服常用電腦者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心理障礙,一是要注意豐富自己的日常生活,注意自我心理調整;二是學會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勿將與電腦交流的準則引入人際交往中。盡量創造一個寬鬆的工作環境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對於已經出現心理偏差者,為緩解其症狀,可適當調整一下他們的工作,以減輕身心疲勞,必要時可輔以一定的藥物治療。

弱化民族意識

互聯網的使用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增強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識,有利於他們在日益“一體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麵,與這種“一體化”意識相伴的卻是種族意識的弱化、民族認同感減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別是網上國外的信息占據了絕大部分,它們的觀點和世界觀會對青少年世界觀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些事情說起來是可怕的,也許有些青少年就已經深深陷入這些苦惱之中了,另外一些朋友體會的不是很深刻,但是我還是想提醒一下,千萬不要沉迷,因為我們身邊有著太多的教訓。

教訓之一:“網”在網中

上網可以調節我們的心緒,活躍我們的生活,但是要有個度。如果過於迷戀網絡,將會讓你欲罷不能。

某縣城的高中生小李上網成“癮”,一個月僅上網開銷近一千元,父母得知詳情後差點昏過去!

這名16歲的男生凱德,除了上網找資料做功課之外,也沉迷網上交友、聊天和打遊戲,放學後就泡在網吧裏麵,有時即使到了晚上吃飯時間,也舍不得離去,甚至發展到了經常逃課的現象。

學校老師到小李家家訪的時候,憔悴的小李麵對絕望的父母和焦急的老師,一臉茫然。

2001年初,台灣一名中五女生由於電腦資料遺失,而找不到網友的網址,竟然留遺書跳樓自殺。

這名剛剛接觸網上交友玩意的女生阮慧慧,把一名網友想像成虛擬男友,並沉迷於這種虛幻的感情之中。不過,卻因電腦損壞,進行維修後資料全失,一時情緒失控而於昨日淩晨約4時許,從所居住的5樓公寓跳下身亡,僅留下一封遺書向父母交代。

遺書內容透露,阮慧慧隻是因為尋不著網友,心裏感到十分沮喪而自殺的。

死者在遺書中還透露,她已不隻一次因為“想念”虛擬男友而萌自殺念頭,在電腦損壞期間,也曾一度因心情低落而有意尋死。

根據死者母親陳女士透露,她曾基於女兒今年將應付馬國教育文憑考試,不能花費太多時間在互聯網上,而企圖切斷網絡服務,但女兒卻以自殺威脅,雙方經過討論後,決定每天隻能上網兩小時才平息了這場爭執。

我們的生活剛剛開始,外麵陽光下的生活是真實而美好的,我們又怎麼能隻局限自己於一張“網”上呢?

教訓之二:“多情客”原本惡棍

前些日子《哈爾濱日報》報道了這樣一條消息:

一個女孩子跌跌撞撞地跑到哈爾濱市南崗分局巡警機動中隊報案。她一邊痛哭一邊講述了被3名“網友”輪奸的慘痛經曆……

根據被害人提供的線索,南崗警方順藤摸瓜,迅速將涉案的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在警方麵前,幾名犯罪嫌疑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至此,一起以“網上交友”為掩護,實施搶劫、輪奸的係列惡性案件浮出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