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交際與現實的交際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現實的交際對象是既定的。因此,為了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社會自我”,每個人都會有所顧忌,基本會如實地反映自己的人格狀況。而網絡的交際對象是模糊的,任何留下的特征都有可能是編造的。交流隻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發泄或者傾訴自己的苦悶,嚐試網絡交際的快樂以及未曾謀麵的想象空間。其次,現實中的交流不太容易有時間和足夠的機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掩飾,更不可能進行虛擬。因為每個實體都希望自己的交際是有效的,而且能夠為自己帶來一定的收益。一旦出現言行不一,就會付出一定的信譽代價,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後果。在網絡中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了。首先,現實中的個體有時間和機會以對網絡中的自己進行加工和創造,可以美化和掩飾,即使是熟人之間,如果沒有明顯的辨析線索,也難以分辨出來;其次,對於網絡的加工後果沒有現實中嚴重,一旦加工失敗,可以迅速退出而不留下任何痕跡,或者自己厭倦了網絡的這個角色時,也可以讓它盡快在網上消失,很難有明顯的責任承擔主體。因此,網絡交往的個體較少地體會到現實規則的束縛,顯得無所顧忌。一旦從感官係統輸入表麵價值遭到否定和破壞,其“忠實偏差”(即對感官輸入信息的信任)可能受到道德傷害,使之很難在網絡與別人建立親密的關係,甚至編造更加不符合事實的“人格”來進行報複。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獨特規律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正處在不平衡矛盾狀態中,如由性生理發育導致的性意識萌動,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常常讓他們感到痛苦而迷茫,並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建立新的平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用以證明自己的方式通常指向外部世界,並借用一定的媒介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網絡就是既時髦又新穎的工具之一。
由於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國現在的青春期教育還比較落後,沒有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不能滿足青少年的需求。因此,他們必然通過別的途徑來解決心中的疑團,滿足自己的好奇。大量的色情網站成為青少年光顧的場所,他們對非道德的壓抑往往通過一些被自我認可的方式得以排解,有效的方式是在上網的時候通過塑造另一個“我”得以釋放,為形成網絡雙重人格打下了伏筆。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空前高漲。在經曆過以“我”來指示自己的第一次自我意識發展後,青春期成為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次飛躍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更加關注自我,並把心智加工指向了內心世界。但是,他們還沒有建立自我評價的客觀指標,在自我認知上容易大起大落,以偏概全,時而自卑,時而自負;在自我體驗上,容易走極端;在自我設計上,總是搖擺不定。總之,自我意識還不穩定,也容易受到外界如父母、教師等人的幹預。出於對自我的角色體驗需要,青少年總希望獲得與自己有關的新異刺激。現實中一般的角色遊戲由於要受到更多現實規則的束縛,對於敢反抗、受冒險的青少年而言,還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因此,青少年便在網絡中捏造一個“我”來實現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體驗和自我設計。
青少年心理發展表現出種種心理衝突和矛盾,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由於身體的發育和自我意識的發展,青少年有一種強烈的獨立意識,經常與成人進行反抗和抵觸,同時在心理上閉鎖傾向加強,不願意向別人傾訴。但是,此時他人仍然對他們有很多依賴,尤其是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發展期間遇到的問題也使他們希望有人來幫助、關心,孤獨和寂寞使他們急需得到有效的心理引導。對於父母的逆反、對教師的反抗、對同學的不信任,使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網絡。極度的敏感令他們不能完全相信他人,對自我的保護也令他們必須進行起碼的防禦。但是,如果態度上已經超出了尋求理解和防禦的程度,長期下去就會增加出現網絡雙重人格的機率。
尊知、忠誠、節製:擺脫煩惱的三把“利器”
從文化學意義上說,現代社會的某些文化特征主要是青年的特征,現代社會生活的不少方麵是青年生活的折射與放大。今天當我們步入網絡社會,發現青年與網絡之間存在眾多的契合點,正是這些契合點使青年對互聯網“一網情深”。青年在網絡影響下千狀百態雖然向社會展示了其眾多絢麗之處,也令人倍感驚喜。但不少青年網民的如下失色表現卻無論如何不能給社會增輝,不能讓人高枕無憂。
第一,認知上的“快餐——硬結”症。互聯網是一個無奇不有的信息庫,其內容不僅豐富、新鮮而且傳播迅速。這一點正好符合青年追求時效的個性特點。對於眾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聯網好比知識快餐一樣,大大激發了他們急於求知的強烈欲望,在鼠標輕點之間就能立刻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從而大大提高了單位時間裏的學習、工作效率。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互聯網上大量沒有明確價值目標的雜亂無章的信息知識也讓不少喜“看”惡“思”、重口味輕營養的青年經常處於良知內化不足的知識硬結狀態:而對網上各種時髦展品,他們在好奇心、求知欲驅使下流連忘返,從不審視、懷疑它的構造成份和運轉功效,整個大腦於囫圇吞棗之際成了一個受動而麻木的機器,致使許多硬結不但吞噬著青年人本應充滿活力和主見的青春大腦,而且阻塞著他們對真知的內化。
第二,情感上的“狂瀉——冷漠”症。互聯網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廣泛、間接和安全的。廣泛性是指人們通過網絡可以在眾多人中選擇自己的交流對象,並可同時與其中的許多人交流;間接性是指不用直接麵對麵,也不用隨時回應對方;安全性是指人們在交流中可以不用真實的身份,不必擔心因泄露自己的真實身份而失去麵子或危及自身利益。而這些網絡交流特點剛好符合青年渴望大放真情而又懼怕真情被騙的心理特征。對於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擺脫父權主義、順應主義教育的青年來說,雖然在現實中其情感表露總要受到他人及社會的左右,但他們身上被壓抑的諸多情感卻可以在網絡世界中肆意暴發。上網交友,網上聊天、在BBS中高談闊論成了人們忘記權威壓製、排遣孤獨,宣泄不滿的暢通渠道。隻是我們觀察到,盡管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青年緩解壓力、平衡心理、但過多虛擬的網上情感交流無疑讓許多青年在放飛情感的同時,總想試圖將自己真實的情感深埋心底,不願向真實世界坦露,並懶得與活生生的人進行情感交流。生活中,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談、不為世間情感所動,顯出一副冷漠姿態。互聯網成了一部分人麵對現實情感世界的心靈之鎖。
第三、意誌上的“自主——膨脹”症。網絡世界中沒有國界,沒有政府,沒有強權,顯現出明顯的無人管理和限製的自主性特征。這一特征恰與青年崇尚個性自由與解放的心理相吻合。正是在互聯網這一無人管理的區域內,青年人能夠以己為中心,以己需要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個人意誌自主地利用網上資源、自主地在遊戲中扮演各類角色、自主地設計令人驚歎的“小製作”、“小發明”等等,這種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意誌自主表現雖然在相當程度上利於青年個性的張揚,但我們也為一部分人在極度的意誌自主中其“唯我獨尊、唯我是大”的意誌膨脹表現所震驚:一些青年僅僅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個性,總想通過自己的意誌自主表現而一鳴驚人,於是利在互聯網上隨意製造思想和議論的巨大泡沫,甚至為了達到讓世人把他當主角的目的而不惜作出損害別人數據、破壞他人網站,侵入別人係統等過激行為,以至釀發可怕的阻塞網絡交通的網絡地震。
青少年要在網絡空間把握自我,關鍵就是要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網絡生活中的種種表現無疑與互聯互通的網絡生活原則相背離。我們對此當然不能孰視無睹、放任自流。下列有針對性的道德要素的建構,便是為幫助青年去除網絡病症,引導其在認知、情感、意誌等方麵貫徹互聯互通原則而作出的現實抉擇:
第一,尊知。尊知即尊敬、推崇知識。它是一種重視而嚴肅對待知識的恭敬態度,是積累知識、用好知識的精神體現。從道德角度來說,一個尊知的人是一個有力量的人,或者說一個有奉獻能力的人。其中善於從多種途徑或渠道占有真知是尊知的前提和基礎。生活在網絡時代的青年重視從網絡渠道獲取知識雖然是其尊知的覺醒,但他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風馳電掣之際,如果不以誠學勤思的嚴肅態度去消化滾滾而來的信息快餐,認知硬緒症的反複發作將使其陷入假知厚積、真知缺失的頭腦腫脹而實則不知的痛苦境地,為其進一步發展和物化真知帶來極大的隱患。在“尊知”中實現信息接觸與真知內化的暢通,首先要求青年應以虛懷若穀的共通共存心態對待各種優秀的異質文化和對立思想,不去以已有知識妨礙對新知識的納人。否則,放棄對他人長處的吸收無異於開放世界中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其次是在信息聯接中青年應給自己思維留下必要的回旋與反省空間,以增強自己的真知內化能力。這是因為互聯網上文化平等與文化霸權、全球網絡與文化界限、知識共享與知識所有等等客觀存在,決定了青年個體倘若不對信息予以深層次的思維加工,甘願以符號的輸入者和被動接受者自居,他就容易在激情驅使下屈服於強權主義文化,追隨大眾感官享樂性消費文化,從而在人雲亦雲、依葫蘆畫瓢中走向食古不化,真知難汲。
第二,忠誠。忠誠即忠實不欺或真實無妄。它是指心口一致,表裏如一。是一個人待人接物應有的道德底線。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忠誠者總會於熱忱待人、忠於事業中贏得敬重與成功,不至於陷入孤獨、抑鬱或無所事事的無助與苦悶之中,特別是對目前尚處於人際邊緣地位,在社會群體中存在人際緊張的青年而言,忠誠品質的具備是其消除人際障礙與人際緊張的唯一製勝法寶。盡管一些青年因為一時難以承受現實複雜人際之重,不願擔當太多因釋放真情而產生的突發風險,而反過來轉向虛擬空間並借助蒙麵來傾瀉自我情感。但依筆者看來,如果青年以互聯網作為過渡性的掩護工具,通過真情的逐步釋放將網上的情感默契延續到現實中來,那無疑有助於他們人際空間的擴大和人際問題的解決。而倘著在網上遠離忠誠,以無聊、無恥、無愛的私欲為滿足,並以消極的人機聯接替代積極的人際溝通,他將陷入“上網——忘記現實煩惱,疏遠現實人際關係——再上網”的人際扭曲模式之中,以至難以融入社會。用“忠誠”包裝情感,在匿名不匿心的真情聯接中實現通心共慰、人際融融,關鍵是在網上亮顯心跡時除卻虛偽心性,去掉非分欲求,在心態自然、清心潔性中開懷暢聊,碰撞心靈。也唯有如此,虛擬互動轉化為現實真誠互動的機率才會得以增加,網上交談的朋友才能成為現實中的摯友,從而在情感的互聯互通中從容地迎接現實複雜人際對青年的巨大挑戰。
第三,節製。節製又稱自我控製,指個體自覺用至善的理性要求對其感性予以限製。是麵對各種幹擾和誘惑的個體在意誌活動中所體現出的自我約束能力。從道德上講,一個有所節製的人不是一個貪求快感、耽於物欲的人,而是一個具有理性自律、人文關懷的人。網絡生活中,青年們雖然在虛擬空間裏借助他對網絡資源的意誌自主能夠放縱自我的感性欲求,但由於虛擬世界總是連著真實的世界(網絡資源是現實社會中人們共同的資源,是網絡時代社會正常運轉的神經中樞),對網絡資源的任意竊取、破壞和踐踏,或總想利用互聯網玩一把、騙一把、撈一把,這都將給青年自身的社會化和社會的正常運作帶來極大的危害。用“節製”主宰網絡生活,在互聯互通中走好人生旅程,掌握網絡技術的廣大青年最重要的是要用道德上的人文關懷製導其技術的發揮,即在揮灑其網絡本領時,堅持人的發展和社會的良性運行放在第一位,以自由取代放蕩,理性取代任性:不能在網絡誘惑下對網絡技術可能產生的效應視而不見,以至讓互聯網遺憾地成為反對自己、對抗社會的工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呼籲,為避免人生和社會在互聯互阻中出現太多的痛處,入網青年嫻熟的網絡技術必須時刻擁有至善的理性要求對它的定向和約束。
讓我們輕鬆上網吧(網絡安全規則)
第一條:在網上,不要給出能確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學校名稱、家庭電話號碼、密碼、父母身份、家庭經濟狀況等信息。如需要給出,一定要征詢父母意見或好朋友的意見,沒有他們的同意最好不要公布,如果公布要讓父母或好朋友知道。
第二條:不要自己單獨去與網上認識的朋友會麵。如果認為非常有必要會麵,則到公共場所,並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齡較大的朋友)陪同。
第三條:如果遇到帶有髒話、攻擊性、淫穢、威脅、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請不要回答或反駁,但要馬上告訴父母或通知服務商。
第四條:未經過父母的同意,不向網上發送自己的照片。
第五條:記住,任何人在網上都可以匿名或改變性別等。一個給你寫信的“12歲女孩”可能是一個40歲的先生。
第六條:記住,你在網上讀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第七條:當你單獨在家時,不要允許網上認識的朋友來訪問你。
第八條:經常與父母溝通,讓父母了解自己在網上的所作所為。如果父母實在對計算機或互聯網不感興趣,也要讓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並能經常交流使用互聯網的經驗。
第九條:控製自己使用網絡的時間。在不影響自己正常生活、學習的情況下使用網絡。最好平時用較少的時間進行網絡通信等,在節假日可集中使用。
第十條:切不可將網絡(或電子遊戲)當作一種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隻依靠網絡來緩解壓力或焦慮。應該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幫助下,勇敢地麵對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