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萌,網上昵稱“哈爾濱格格”,17歲,哈市某重點高中學生。小萌性格內向,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知心朋友,於是她和眾多同齡人一樣,把上網當作得到體貼與寬慰的惟一途徑。她認為隻有在網絡的虛擬空間裏才能獲得真正的友情。
前不久,小萌在家裏以“哈爾濱格格”的名字進了聊天室。幾分鍾後,一個叫“多情客”的網客引起了她的注意,對方仿佛也對“哈爾濱格格”很感興趣。於是雙方開始海闊天空地神聊起來。“多情客”善解人意的話語讓“格格”心動不已,兩個小時過後,“多情客”頗具男士風度,竟然主動要與小萌見見麵,這一要求讓小萌的臉上一陣陣燥熱,心裏一陣陣狂跳。隨後,兩人約好了在道裏區某網吧門前見麵。
當晚6時,小萌精心打扮了一番後前去赴約。在那家網吧門前,3名帥氣的小夥子早已恭候多時。一陣寒暄後,小萌知道了3人都22歲,分別叫“海峰”、“小雨”和“小峰”(事後證實均是假名),隨後3人非常熱情地邀請小萌去吃飯,礙於麵子,小萌和3人到香坊區一家燒烤店裏吃飯。吃過飯後,“小峰”說按每個人的家庭住址把幾人分別送回家去。幾個人打了一輛車先去送家住香坊的“小雨”。十幾分鍾後,車在城高子鎮一處平房門前停了下來,這時3人突然臉一沉,露出了猙獰的嘴臉,強行把小萌拽下車。看著遠去的出租車和周圍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一種不祥的感覺湧上了小萌的心頭。
果然,網上柔情萬種的“多情客”“海峰”此時的柔情早已蕩然無存,他凶神般地將一把尖刀架在了小萌的脖子上,網上的甜言蜜語此刻也變成汙穢不堪的咒罵。在幾人租住的一間平房裏,3人對年僅17歲的小萌實施了長達3個小時令人發指的輪奸。同時,3人還搶走了小萌的諾基亞手機一部和1000多元人民幣!
在哈爾濱某重點大學讀書的小倩和小茹與小萌有著相同的厄運。
從不上網聊天的小倩和小茹走進了學校附近的一家網吧,她們想在據說很有趣的互聯網上鬆弛一下自己繃得很緊的神經。兩人共用一部電腦,以“漂亮女孩”登記注冊。幾分鍾後,她們便與在網上的“多情客”相遇。於是,兩名一直深居象牙塔、天真純潔的女大學生便在幾個淫魔設置的圈套下一步步
“魔窟”走去。同樣是先被騙約會,再被“盛情”邀請吃飯,然後依次送人回家,到最後被輪奸和實施搶劫。所不同的是,這一次對兩名女大學生進行慘無人道摧殘的不是3個人而是4個人,兩人竟迫於犯罪嫌疑人的淫威而不敢報案!
落入“多情客”魔掌的並非隻有小萌、小倩和小茹,悲慘的結局應該驚醒更多純潔的心啊。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網絡交一些朋友,溝通我們的心理,了解外麵的世界,讓生活更加美好。但是網友絕對不是唯一的道路,陷進去,有時候受傷的終究是自己。
教訓之三:16歲少女從網戀到販毒
到今年4月份,16歲的婷婷(化名)已經被關押在靜安區看守所有3個多月了。16歲,花一樣的年齡,本該在父母的庇護下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可婷婷涉嫌的罪名卻是販賣毒品罪。她的母親怎麼也沒有想到,為了幫助孩子學習而購買的電腦居然是導致孩子犯罪的誘因。
不讓出門學會上網
2000年的暑假,婷婷一人在家,感到十分無聊,便想出去和朋友玩,其母堅決不同意。在婷婷母親眼裏,婷婷嘴裏的那些“好朋友”都是一些不良少年。兩人僵持著,氣氛也越來越緊張。
一天,母親高高興興地捧回一台電腦,對婷婷說:“以後,你可以在家裏上網,學習知識。”過了幾天,電腦公司的安裝人員來到婷婷家,幫其安裝電腦,在簡單介紹其使用方法後,安裝人員熱情地對婷婷說:“你無聊的時候,也可以上網聊天,很好玩的。”
此後,母親出門上班,婷婷便開始在家上網聊天,幾乎一天的時間都泡在聊天室裏,有時甚至從早晨6時到晚上12時。在一次網友見麵會上,一個網友把自己的好朋友辰辰(化名)也帶來了,並把他介紹給了婷婷。18歲的辰辰長得很帥氣,初次見麵,他和婷婷都給對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心中不快投奔網友
婷婷和辰辰經常在同一個聊天室裏聊天,不知不覺,婷婷對辰辰產生了一種朦朦朧朧的好感。
婷婷和辰辰的交往日見頻繁。雖然母親對兩人的交往不太讚成,但婷婷的態度卻很堅決。
轉眼又是一個暑假,母親給婷婷找了份在西餐廳做服務員的工作。母親每天送她上班,晚上再接她回來,在母親看來,這樣的生活簡單卻充實,最適合婷婷。第一個月的工資,婷婷全部交給了母親。第二個月拿到工資後,婷婷和朋友一起去吃飯、唱歌,到最後朋友都走了,留下婷婷一個人結賬,婷婷有一種受騙的感覺。
回到家中,婷婷垂頭喪氣的表情很快引起了母親的注意,得知實情後,母親對其亂交朋友的做法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於是兩人開始激烈地爭吵,極度憤怒的母親還打了婷婷一個耳光。隨後,婷婷哭著離開了家。
此時,夏日的上海街頭已經有了一些涼意,婷婷的心也冰涼冰涼,她不想回到家中,雖然她知道母親在焦急萬分地等她回家。此時,她的腦海中突然冒出了辰辰的身影。婷婷給辰辰撥了個電話,辰辰態度熱情:“我舅舅有套空房,你過來住就是了。”
當晚,婷婷和辰辰住在了一起。
染上毒癮無法自拔
辰辰的舅舅開了間網吧,他們經常去那上網。一天,婷婷突然發現辰辰拿了個針筒往自己胳膊上紮,紮完後又顯出一副陶醉的神情。“你在吸毒?”婷婷驚詫萬分。辰辰無奈之下承認了。
久而久之,辰辰吸毒後的愉悅也吸引了婷婷。終於,在婷婷的強烈要求下,辰辰把毒品放在錫紙上,給她吸了幾口。頓時,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籠罩了婷婷的全身,婷婷愛上了這種感覺。
可想要時時有這種感覺,需要有足夠的金錢。一天,經常賣毒品給他們的“小蘇州”找到辰辰:“我要回蘇州了,買毒品的人會打我手機,你想做的話,我把手機卡賣給你。”辰辰買下了這張卡。
今年1月15日,辰辰接到一名男子的電話,稱要買3克海洛因,很快雙方講定於當晚在萬航渡路、北京西路路口交易。當晚,婷婷堅持要跟辰辰一起去,兩人乘出租車趕到交易地點。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交易剛結束,得到消息的公安人員便衝了出來,將兩人抓獲。
在和檢察官交談時,婷婷流露出後悔萬分的想法。自己沉迷於網絡聊天,對母親的勸說置若罔聞,現在想來,聊天室裏有很多不健康的內容,對於自己這樣的青少年而言,沒有一定的自製能力,很容易走上犯罪歧路。同時,她認為,自己的法律意識也很淡薄,明知是毒品,但總以為可以瞞天過海。
網上對罵:是對還是錯?
日前,網絡論壇裏什麼聲音都有,其中不乏對罵之聲,有些帖子,什麼難聽的話都有。據了解,這是一些網絡開發商為一些需要發泄的年輕人開設的網站。
一天筆者來到一家網吧,剛進門口就被三個人破口大罵的聲音嚇了一跳,罵的話語全是一些不堪入耳的汙言穢語,不了解的人一聽還以為有人在裏麵吵架。實際是三個戴著耳麥的年輕人,正在互不影響地盡情對罵。
原來隻要登錄“聊聊”和“9聊”兩個網站,人們就可以在這裏開罵了。經營這家網吧的老板介紹,每天都有人來這裏對罵,大多是一些大學生甚至中學生,年齡從十幾歲到三十幾歲不等,男女均有。在裏麵的時間長短也視自我情況而定,罵夠了,發泄完了就出來。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雖然大家各不相識,但從耳麥中傳出的聲音裏,多少可以通過口音辨別是不是自己人。他們一般不罵自己人,而選擇與自己不同地區的人來罵。
在下午3點多,從發泄室走出來的某學校的高中生小張說:“我在裏麵罵人不針對任何人,隻是自我發泄一下而已。”他解釋說高考壓力大,再加上有時受到、家長老師批評,或者考試不是很理想,心裏時常會有一種壓抑感,平時不能隨便發泄,隻有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裏解脫一下。
上初二的明明則說,父母對他的期望值很高,每天從早到晚都在不停地學習,“周六要上英語班,周日要上小提琴班,都快壓抑死了,在家拗不過父母,隻有到網吧來宣泄一下。”
現代的生活、學習、工作都非常緊張,節奏也很快,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的敵對與怒氣。
從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講,是需要適當發泄的,這樣有助於人的自我減壓與釋放。但以一種對罵的方式發泄,是十分低級的,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是不利的。青少年應該尋找一種健康自我釋放的方法,比如,和親朋好友訴說,或是找心理醫生談一談等,把壓力從心頭消去。
一“網”情深:雙重性格的形成
現實中,人們注意到很多青少年在生活中循規蹈矩,但是在網絡中卻是截然不同的“另類”。這表明,青少年最容易受網絡雙重人格的困擾,使生活的態度發生很大變化,社會化程度受到嚴重影響,也給個體心理健康帶來障礙,甚至表現出明顯的攻擊傾向和反社會行為。
人格是一個人所表現的穩定的精神麵貌,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麵的,是由複雜的心理特征經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麵:“第一是完成某種活動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第三是完成活動任務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方麵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是活動傾向性方麵的調整,如動機、興趣、理想、時間和地點的改變而出現本質的不同。多重人格則不同。我們可以把網絡雙重人格定義為“個體在網絡中和現實中分別具有彼此獨立、相對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態度、知覺和行為等方麵都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是處在劇烈的對立麵”。
網絡中,網民習慣於利用電子文本的方式創造出一個與現實“我”存在某些差距的網絡“我”,這個虛擬的個體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所提供的資料都是現實中無法證實的;也可能既具有某些真實個體的特點,也具有某些個體理想化編造出來的因素。個體可能在現實中積極、友好、順應社會和有規可循的人格,但在網絡中卻可能是消極、攻擊、反社會和雜亂無章的人格,同時它們又是相互獨立,保持彼此的穩定性。
網絡人格的塑造有兩個基本的階段。首先是試探與初步加工。由於網絡是匿名的,每個人所講的和所做的無法與現實中的個體建立起嚴密的一一對應,因此減少了對自己行為所肩負的責任,可以隨心所欲地討論所有的事情。但是,由於缺少對對方的理性理解和基本的感性信息,總是在不斷調整和修正的過程中試探對方,所以經常發生誤解和錯誤的溝通。然後是有效塑造自己。由於網絡成員已經建立起基於電子文本的信任和有效溝通。因此在自己留給對方的初始印象和想象空間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包裝和加工,完善“網絡我”的起碼特點和性格。塑造成功與否,關鍵是對方是否認同網絡“我”的陳述和表現,對於網絡“我”表現的一致性是否予以肯定。事實上,網絡交往是否可以深入下去,並不在於現實“我”的誠實度,而在於所塑造的網絡“我”是否讓人覺得真實可信。
青少年的網絡雙重人格主要是對網絡人格的虛擬化,即憑空想象出自己所希望的、感興趣的或者好奇的人格特質,並以此作為網絡交往的基本個體特點,如同自己真的擁有這些人格一樣。久而久之,這種虛擬人格固定下來,在心理上形成某種程度的分離。網絡人格一旦形成,往往進入潛意識的層次,使現實人格有時也難以覺察到它的存在。如同多重人格中的後繼人格一樣,它總會尋找機會展示作為“另一個主體”的“真實”存在,表現出讓現實人格也覺得不可思議的行為特點,並強烈抵禦企圖消滅它的一切努力。
青少年網絡雙重人格的原因是什麼呢?
轉型期青少年發展的新問題
1.自由與現實的衝突
社會對每個人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競爭的壓力在青少年身上也體現得相當明顯。升學、競賽、就業等都令他們不由自主地產生壓力感,緊迫意識、危機意識明顯增強。不成熟的社會成員如青少年都有自由的天性,這些要求極大地束縛了天性的發展。在這些壓力麵前,他們也需要緩解和釋放,但是社會和家長、學校的高要求使他們平時不敢也沒有機會有所表現,就隻好借助網絡把自我中有些部分體驗成為客體。此後,凡是那些無法為父母或其它承認接受的行為或經常受到懲罰的衝動分離出來,壓抑人想象的網絡“遊戲”中,借此釋放心理的壓力。
2.個人終極價值的虛無
在新的價值體係確立之前,需要尋找一定的價值填補已經出現的空白。青少年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追求反叛,常常有意無意地以自己的方式發現和檢驗外在的價值信條,但是他們缺乏分辨價值體係的內在客觀標準,在多元價值衝突的時候是最容易迷失自我,從而無法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網絡是多元價值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地方,因而他們選擇在網絡中尋找“另類”的快感。
3.家庭功能改變,人際支持係統失去原來的效用
傳統的順向社會化已經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反向社會化”,即思維活躍的青少年首先把握了最新最有效的知識技術,然後再向兒童和成人延伸。這種狀況使家庭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不滿足現狀的青少年不得不向外界尤其是信息容量大的網絡集中。而代溝的進一步擴大使青少年與家長之間的有效心理溝通逐漸減少,相反,相當一部分心理衝突來源於家庭。心理的家庭保健功能降低,渴求理解和宣泄的青少年便紛紛轉向網絡尋求情感支持。
網絡特殊的角色扮演
青少年進入網絡後,其中也有一些規則即“網絡公德”,如同現實的規則一樣對個體的行為進行約束。這種半假半真的狀態格外得到青少年的青睞,因為在自己感興趣的時候可以完全真實的進行,一旦自己厭倦了,也可以有時間和機會退出。事情的進展和對自己的保護完全是由自己來把握的,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