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禁區的誘惑
青春期是我們由童年向成年人過渡的中間階段,有人把它稱為“人生曆程的十字路口”,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已經不再是兒童,但與成人還有許多的不同。
在青春期階段,最大特征就是個體開始了性發育,並逐步走向性成熟;與此同時,在這個階段,男女生在心理方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映出明顯的性心理特點。男女在這個時期對性開始有了意識,由不自覺到自覺;而對性對象的注意,也由同性轉為異性;對異性的興趣,經曆反感——愛慕——初戀……
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會經過的階段。
這個時期,我們往往對異性有著莫名的好奇與幻想,我們必須麵對來自異性的誘惑。同時,這種誘惑有時候是那樣的不可抗拒,但是你必須學會抗拒。如果由於年輕、好奇而且衝動,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把握自己的心態,也許就會犯下讓你一輩子內疚的錯誤……
認識成長中性心理的變化
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緒多為動搖不定,容易變化。認識我們成長中的性心理變化,對青春期性心理的特點、發展和變化有一定了解,才會使自己不僅體質健美,而且有健康心理麵對將來的生活。如果不能夠正確認識,我們可能就會滋長不健康的性心理,以致早戀早孕、荒廢學業,甚至觸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般說來,性心理變化可分為一下幾個階段:
無猜期:即通常所說的“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時的男孩女孩還小,心目中沒有什麼男女的界限,天真無邪的心靈讓異性同學或鄰居之間走得很近,一塊哭泣,一塊學習,一起牽手在到處玩耍。這段時光是幸福的,很多的成年人仍然在不斷回憶少年時的青梅竹馬的夥伴,追憶自己那段難忘的時光。
隔絕期:在無猜期的邊緣,即使原來經常在一起的異性同學或鄰居,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與對方是多麼地不一樣,逐漸明了自己的性別後,眼中男女的界限分得清楚了,男孩兒隻和男孩兒玩兒,女孩兒隻和女孩兒玩兒,並且把男女孩一起玩看成是很難為情、很害羞甚至很恐怖的事情。在高小和初中讀書的男女少年,這一點往往表現得很突出:男女界限分明,即使以前是很好的朋友,見麵誰也不打招呼。這一普遍的現象有兩種變異形式:一種是厭惡同齡的異性,在學校裏男女同學互相指責攻擊;另一種是喜歡接近年齡很大的異性。
“牛犢戀”期:這時男孩兒和女孩兒都開始感受到異性的吸引力,對異性懷有好感,甚至欣賞,願意跟異性彼此接近。此時,男孩女孩都傾向於在異性麵前顯示自己。男孩子傾向於賣弄知識,顯示自己的體力或運動技巧,有時,為了顯得有“男子氣”和英雄氣概,不惜做些愚蠢可笑的事,如跟人打賭一口氣吃幾十個饅頭,以博得女孩的歡心。男性在異性麵前的情感是外露和熱烈的。但有時對自己的表現希望值很高,自信心不足,常常在異性麵前心理緊張。有的男孩甚至開始“鍾情”某一女性,但卻不敢表露出來,結果患上“單相思”。女孩子特別在意自己的外表,十分注意打扮自己,多少帶些誇張地表現女性所特有的姿態和行為,以期獲得對方的好感,引起對方的青睞,比如說故意表現自己弱小的一麵,以博得男孩的保護和關心。這種感情非常朦朧,往往連自己也意識不到,或者意識到了也說不清楚道不明白。對大多數青少年來說,對異性朦朧的愛慕是從愛慕比自己年長得多的異性開始的。比如一個13歲的男孩會在心底偷偷地喜歡上一個成年的姑娘,而小姑娘會喜歡自己成熟而富有男人味的男人甚至父親。這是因為,在年長的異性身上,異性的特征表現得更為明顯,所以吸引力更大。當然,這種“牛犢戀”一般隻是表現默默地向往,而不大會爆發出來成為真正的追求和戀愛。但還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加以正視。
戀愛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的身體、生理基本上已經發育成熟,大多數“指標”可能達到或者接近達到了成年人的水平。在這個時期,青少年會把感情集中寄予自己鍾情的一個異性身上,彼此常在一起,情投意合,在學習、生活中互相幫助,互相照顧體貼,憧憬未來的美滿生活。這時的青少年對周圍環境的注意減少,女生常充滿浪漫的幻想,向往被愛,易於多愁善感,男生則有強烈愛別人的欲望,從而得到獨立感的滿足,他們的心情往往較興奮。
性幻想期:這個階段其實是和戀愛期並存的,有些人戀愛期出現得早一些,有些則性幻想期出現得較早,但是到後來就交織在一塊,有時候“理還亂、斬不斷”的痛苦也同時纏繞。處於性幻想期的青少年總是渴求異性的接近,哪怕是說上一句話,聽見自己愛慕的人的聲音,看見對方的背影,往往也是極大的安慰和滿足。這方麵,男孩子往往表現更為強烈。由於男孩性意識的發展與女性不同,一旦有了接近異性的欲望,並對具體的目標發生興趣和有一定交往之後,往往就有性的欲望出現。因此,男孩子在兩性關係上表現比較主動,而且比較劇烈,很快進入性欲望亢進期,表現為性興奮的產生和性欲望的增強。青少年時期,能否用理智克服其性欲望,是青少年性心理成熟與否的標誌。
了解了這些規律,就有助於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就會對於青少年時期的種種困惑有所準備,適當地學習一些性知識,劃清友誼和愛情的界限,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來。
過分害羞怎麼辦?
方和蘭蘭本來是很要好的朋友,突然間就不那麼願意說話了,見麵也感覺十分尷尬,他們在一夜之間仿佛突然有一堵牆從天而降,雖然有時仍然惦記著對方,仍然有交流和溝通的欲望,但誰也不願打破這種僵局,最終還是壓製在心裏麵。
這種感覺就是青少年性心理的覺醒。性心理的覺醒幾乎總是伴隨著羞怯。也就是說,在異性麵前害羞,開始懂事了。
羞怯具有二重性,羞怯使男孩更具有男人的成熟美和陽剛氣質,使少女更美、更具有迷人的魅力。羞怯使男女對異性采取審慎的態度而決不魯莽從事,這就保護了情趣和審美情操。羞怯是初戀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心情,它使愛情回味無窮。羞怯是對性行為是一種遏製,但是有時使人在愛情快來臨的時候錯過了機會。
愛情的深化意味著羞怯的克服,因為羞怯畢竟是性心理淺層次的表現。
羞怯是一種社會化了的情感,它與恐懼不同,我們會在野獸和任何自然危害麵前感到恐懼。然而羞澀就不是這樣了。
羞澀暗含著一種情感,一種簡單或者複雜、濃烈或者清淡的情感,像三月的風,像秋日的楓葉,像夏天的雷,像冬天的冰。
羞澀不要過分。
過分的羞怯是自我強化了的社會約束。過分的羞怯會導致病態,這是情況出現後是需要找精神科醫生疏導治療的。病態的羞怯主要是出於對自己的過分保護,過分的保護又導致了對異性的過分的恐懼:害怕自己在異性麵前會臉紅,會掉麵子,會手足無措,會說不出話來,會失禮、出洋相。自然,越害怕、緊張,就越不自然,而越是坦然,也就越害怕了。這是一個怪圈。
這種過分羞澀往往緣由過分地看重自己,過分地在乎自己。英文稱這種人為“自我意識的”。意思是說,在與人交往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忘不了自己,總是要分析自己的內心感受,擔心自己的表達效果,分析動機是否不純,有些什麼不應有的想法和情欲。
克服過分羞怯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強對自己的認同。另外,社交時忘掉自己也很關鍵。要努力做到專心去注意別人的言語、舉止和表情,力圖去了解別人的觀點和意圖,了解別人的心情;而不是有意地回避異性。
克服羞澀要學會循序漸進,先易後難,而不能要求過高過急。要首先鍛煉一般社交能力,然後再逐漸過渡到在一對一的處境下與異性交往。
青少年的過分羞怯隻是成長的一個階段,是人生的一個難以避免的曆程,是一段有些痛苦的小插曲。但事情總是有過去的時候,總是會好起來的。沒有人報告過到了成年人還是那麼羞怯的。因此,過去有羞怯的人要有信心。信心加上有計劃的實際行動會使你的羞怯得到有效克服,你的人生魅力得到盡情發揮。
男女有別並非“絕對真理”
我們經常聽到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這樣的抱怨。
“常識告訴我,上了高中以後,男生比女生聰明,特別是在理科方麵。可是我卻總分在許多女生後麵,文科要比理科好,而且看起來溫柔、文靜,是不是我不像男生?我實在很怕別人喊我‘娘娘腔’。”
“女孩子天生文靜,溫柔,內向而憂鬱,辦事有條有理,很有分寸,可是我卻靜不下來,喜歡熱鬧,天生愛運動,愛踢球,愛打抱不平,甚至喜歡和男生較量。這是不是太不像女孩子了?”
進入青春期後,第二特征的出現,男女性別差異、行為特征逐漸顯現出來。幾乎每一個少男少女都開始關心自己的表現是否符合自己的生物學性別。有些青少年因自己的習慣、行為特征與同性格格不入,總是擔心自己的行為偏離了自己的性別。
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人們對男女表現的要求涇渭分明。“牛郎織女”的生活在傳統的農業時代就是他們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寫照。就是現在,多數人仍然認為男性應該富有成就,能賺很多錢,是家庭的支柱。他應該總是充滿自信、活力和激情,勇猛剛烈,具有攻擊性並敢作敢為。而且在傳統男性角色中,體力和攻擊性最為重要的,可容許發怒,但不能表露溫情。而女性則總是被限製在操持家務的角色中。她是溫柔體貼而又敏感的,易動感情的,應該依賴和順從男性,她可以不如男性有影響力,也很少能成為領導者和專家,但她必須富有愛心和同情心。
現代社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轉變,但是,傳統社會的性別角色仍然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想一想我們從小到大的經曆,看一看我們周圍人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我們不難發現,在許多社會中,男孩和女孩從出生之時起就被區別對待了。
一個小孩從兩歲或兩歲半時就能辨別自己是男是女了。從那時起,他們就毫不掩飾地尋找和接受有關什麼是男孩,什麼是女孩的信息。一個男孩子要長得像爸爸,不能膽小,不能流露感情,長大要做警察,做老板,當兵打仗才是大丈夫;一個女孩則將長成媽媽一樣,溫順、安靜,不能好鬥,不能成為假小子,將來成為一個賢妻良母,成為一名醫生、護士、秘書或教師。送給男孩的玩具多是汽車、武器,而給女孩的禮物多是衣服、飾品和娃娃。在許多家庭或學校中,成年人給女孩子更多的保護和限製,而對男孩子則有更多的獨立、剛強、成就要求。
在社交方麵,男生女生也出現比較大的差異。女生常常有較多的朋友,與同性朋友間保持著廣泛的友誼。而在男生的世界,這種友誼要少見一些。男生們除了握手之外,似乎不再需要任何接觸。小女孩可以手拉手一起上學,受了委屈互相安慰;小男孩子卻不敢這樣做,因為怕別人說他們沒出息、女孩子氣。他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堅強、獨立、要自己去解決問題和爭端。這些觀念根深蒂固並左右他對一個可以成為朋友的男人的態度,最終會影響到他們強調和女性的對立關係,從而影響了將來的家庭生活,許多男性由於自我封閉而導致夫妻間感情的裂痕。
為什麼男生不能開放自己的情感呢?因為他們害怕顯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麵。即使今天有許多男生已認識到自身需要充實的情感生活,然而所謂“男子漢大丈夫”的基本要素仍未改變多少,所標榜的男生仍是“孤獨沉默、感情壓抑”等“高倉健”式的個性。對許多男生而言,這些觀念即使有所改變,但遇到他們需要保持男性的麵目時,感情的真誠及開放仍然在犧牲之列。
男生或女生誰更喜歡撒謊呢?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信口開河、誇誇其談的男生,在騙子中,男性要比女性多。但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女性較擅長撒小謊、耍欺騙、遮瞞、找借口等花樣。因為體力弱於男性,女人不得不靠智謀策略來補償。女人懂得:語言能力加上想象力才是上策。
男女各有不同的壞習慣。心理學家經過調查顯示,男性的首位生活壞習慣是不愛吃水果,女性則是運動量不足。心理學家認為,生活壞習慣的養成非一朝一夕,改變更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即使認識到不健康,多數仍積習難改。但這些仍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因為這些生活中的壞習慣是人類健康長壽的大敵。
然而,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和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研究和跡象表明,男女有別並非絕對真理。一個人的生物性別從精子和卵子受精的那一瞬間就已經被規定好了。但是男女不同的性格特征卻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強烈的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人類學家對不同的部族進行研究,發現在有的曆史時期、有些文化中,女人曾經是敢作敢為和占支配地位的,而男子在很多方麵則是易動感情和敏感的。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方式、家庭組織和教育製度的變化,傳統社會遺留下來的性別角色印象,即認為男人應具有工作和成就取向的男性特質,女人應具有情感及人際取向的女性特質,在今天社會將變得更加靈活。
我們已經走進了男人或女人追求更完美自我的時代。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兒童心理學家馬森,在40年代後期對一組17-18歲的男孩進行研究。20年後的追蹤研究發現:年輕時表現為強男性的那個組的性格特征為:很少接受自己,很少反省自己,需要謙卑和貶低自己,缺少交際,缺乏自信,不能成為領導者。而青春期表現為弱男性的那個組則被評價為熱情、生氣勃勃、情緒穩定、機敏老練。
另一項研究表明,嚴格遵守傳統的性別角色的男孩和女孩其理解力和創造力得分較低。從七十年代起,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無論男女,不受傳統性別角色固有模式的束縛,具有“雙性化”(既重情感又重成就)的人,最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充分享受個人興趣,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因為他們更容易認識自己的自我需求和情感,更容易體諒別人的需求和情感,更容易以開闊的胸襟承認並欣賞人們存在的差異,因而,他們更容易與人合作,獲得成功的機會和來自他人的情感支持
。
同時,我們也不能不看到,盡管我們的社會經曆了種種變遷,性別角色已不像傳統農業社會那樣僵化和刻板,不再是絕對真理,但是男人的行為舉止要像個男人,女人的行為要像個女人,這已經成為公論。一個人的性別角色如果與他(她)的生物性別不符合,就會受到社會有形無形的壓力。所以最好順其自然,而不要刻意追求異性的行為。
感受 “心電感應”
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大都有過“觸電”的體驗:外出旅行時,在險峻陡峭的山崖上,你氣喘籲籲、步履維艱地向上攀登著,渴望有人幫扶一把的時候,突然一位異性同學的手伸向了你,連扶帶拉地幫你爬了上去。當他的眼光與你對視、他的手和你相碰的那一瞬間,你會突然有一種觸電般的感覺,你臉紅心跳,興奮異常;你既感羞澀,卻十分不情願把目光移開,而且不願意放開他的手。事後,你會非常困惑地問自己:我這是怎麼啦?我怎麼老是想起那件事情啊?我的感覺是不是出了毛病?我的表現是不是很壞?你暗暗叮嚀自己不要胡思亂想,卻又禁不住老要去回味、咀嚼那令人難忘的“觸電”瞬間。
其實,你感受到的正是青春期間異性之間的“電”,這是青春期的一種特殊卻又完全正常的心理體驗,或者就是人們經常稱為的“心電感應”。
這種“心電感應”是你的性生理走向成熟過程中所引起的性意識的萌動,是大腦與神經係統對異性的一種最初反應。周圍環境中與異性有關的聲、光、色、氣味、機械刺激等,被人體神經係統末梢構成的各種感受器所接納。這些豐富多彩的刺激變為神經衝動,傳入神經纖維到達反射中樞,就會引起相應的情緒變化和一係列心理與生理上的反應,這就是“心電感應”之謎的答案。它雖屬中樞神經係統的低級部位管理,但同時也受到大腦皮層的控製和調節。大腦皮層的活動通過語言和情感的作用,既可以激發、也可以抑製受低級中樞管理的性衝動。
無論如何,感受“觸電”是你不斷長大、走向成熟的一個階段。有些青少年甚至在不同的時期與不同的異性都有“觸電”的感覺。出現這樣的情況,說明你已經步入一個新的年齡階段,需要麵臨一些新的事物了。而這與人的本質的好壞沒有關係。
進入青春期後,你會自然不自然地開始注意異性,在乎同異性的接觸,甚至在乎異性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異性注視你的目光,偶爾間的碰觸,隨意的問候,都可能使你怦然心動,久久難以平靜。這純屬自然。當然,為了不使自己經常因此分心,你又必須以理智來控製這一時的情緒衝動,用投入地學習來覆蓋這種衝動。
同時,值得指出的是,青春期生理雖已在本能上成熟,對異性感興趣雖無可厚非,但這一時期的思想、心理、智力、認識能力卻遠未達到社會文化意義上的成熟。如果任憑自己的欲望左右,放任自己的情緒衝動,進而仿效成年男女那樣去和自己感興趣的異性談情說愛,就會輕易投入對方的懷抱或者把對方擁入懷抱,就會背上自己暫時還承受不起的包袱,就很可能貽誤自己的青春年華,荒廢學業,作繭自縛,為那份早來的、不成熟的、甚至令人痛悔的感情付出沉重的代價。
相反,如果你能駕馭自己的感情,克製暫時的衝動,以平靜、坦然的態度對待異性,對待那種“心電感應”,珍惜自己同時也尊重對方,自然而又不失分寸地與他(她)們交往,同時專注於自己的學業,遨遊於知識的海洋,那麼,你就將在人生成熟的田野中收獲甜美而豐碩的果實。
感受“觸電”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人生中難以遇見的動人風景。在男孩和女孩正處的青春世界裏,兩性風貌多姿多彩,兩性交往自然而活躍,空間自然也十分廣闊。對異性接觸的敏感,證明你是一個正常發育的男孩或女孩,值得慶賀和欣慰。但要過好“心電感應”關,又非常重要。其中一要科學,二要理性。理性來自科學,也來自人生追求和信仰。這兩件寶貴的東西,恰恰是少男當女們正在求索與獲取的。做到了這些,生活將更加豐富,人生航程也會順暢,心靈將會更加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