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迷失的羔羊
一個人,在生活中漸漸成長,也在生活中找尋著自己。當一個人靜靜地與心靈對話的時候,是不是突然發現自己的迷失,這一時候往往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傷,你是不是這樣呢?我想答案在你,在我,在每個人成長中的青少年的心裏。
發現自我迷失以後,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解答。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為什麼活著,為什麼要活著?太多的人問過,也有太多人的想問:繼而又會有太多的人去想,而想的多的人就想明白了嗎?答案很顯然。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答案,在不同的人來講有不同的答案。
一個人的一生也許都在尋找什麼,尋找的究竟是什麼呢?又一個可笑的問題。它之所以可笑就是因為每個人也許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問自己,也會用不同的回答來搪塞自己。自己對自己的回答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尋找的方向的肯定。或是對的或是錯的,有時候這個對錯真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尋找中苦苦找尋的自己,那個自己真的很重要,所以你無論你要尋找什麼,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尋找到那個可以讓你放心去尋找方向的那個自己,無論那個自己現在是喜是憂,是成是敗,是苦是甜,是偉大還是卑微。隻要你尋找到那個自己,你就有了可以擁有一切的資本,而且是個無比可靠的資本。
一個人在竭盡全力地尋找可以找到的一切,可那一切都是什麼,沒有人可以列舉得一清二楚。但在尋找的過程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再真正地找尋到自己呢?一個人從一開始都是用生命的代價來尋找一切,當一切也許或多或少的尋找到的時候,也許又要用這一切去找尋那個在尋找中找尋的那個自己了。
刻在幼小心靈的一道痕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就像一片潔白的雪,少不留神,也許作為家長或者老師的你就在上麵留下一道深深的痕。
刻下一道痕也許是不經意的,但是這種傷害也許就在他(她)的心中難以磨滅。
小學的時候,我曾親曆過這樣一件事情。
班裏的小男孩明明有著喜歡臉紅的習慣,一遇到事情,無論是緊要的還是無關緊要的,第一反應就是臉紅。一天,同班的女生小楠忽然報告老師,說她丟了一支鋼筆,準確地說,是她爸在外麵出差花了一百多塊錢買給她的名牌鋼筆被人偷走了,因為她剛剛還使用過,小楠邊說邊急出了眼淚。
老師立即重視起來,上課鈴還沒響,馬上把大家聚回教室,他站在講台上,威嚴地掃視著每一個人,並把扒在窗外的其他班的同學伸出的頭嚇得縮了回去,那架式,像一個刑偵科長。絕大部分同學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懵懵懂懂,四處張望。老師說:“同學們,你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嗎?不知道,是的,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的確是不知道,可對於某個心中有鬼的同學來說,是真的不知道嗎?”老師把重音重重地落在“有鬼”兩字上,說著,又來了一番威嚴的掃視。
大家立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個個正了臉,不敢斜視,唯恐被老師注意。
老師繼續說:“唐楠同學的鋼筆被人偷了,為什麼偷她的不是偷別人的?因為那是一支十分貴重的鋼筆,可見偷筆的同學是早就打好它的主意了,是誰,我心裏有數,給你兩分鍾考慮的時間,如果主動坦白,我不再追究,你可能是看花了眼,‘拿’錯了,這‘拿’和偷是不一樣的,不然,後麵的話就用不著我說了。”
下麵一片寂靜,誰也不敢做聲,哪怕是要咳嗽,哪怕是什麼地方癢癢。
上課的鍾聲響了。明明的心,忽然猛烈地跳動起來。
老師在教室裏走動著,節奏稍不勻稱,大家便會齊刷刷拿眼睛去看。他察看著每一個同學的臉色,說:“再不坦白,我可要點你的名了,你看,你現在很緊張,偷了人的東西怎麼能不緊張呢?你的眼睛也和別人不一樣,你的臉,紅得像發燒——”
明明的臉通紅。為了掩飾這一點,他盡量地低著頭,心裏說:“臉啊臉,求求你,別紅了。”可是臉不聽他的。
最害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老師走到他座位邊,停下腳步說:“你,你到我的辦公室裏來。”
老師說:“你為什麼要拿唐楠的鋼筆?”
明明說:“我沒拿。”
“沒拿?你騙得了我你的臉騙不了我?”
“我的臉喜歡紅。”
“你還狡辯啊?”
“你不說我也知道,因為你的心發慌,為什麼發慌?因為你的心裏有鬼,有什麼鬼?有一個賊鬼。”老師為自己的推斷得意起來。
“我真的沒拿。”明明哭了起來。
老師說:“你不要裝模作樣,我什麼人沒見過,還是老老實實說出來,我會為你保密的。”
老師苦口婆心地說了兩個多小時,最後明明哭著從老師房間裏跑出來,他對我說再也不想上學了。
後來,他轉了學。
明明後來告訴我,但從那件事後,他更不願麵對一些事情,尤其是與人交往了,每次與人交往都更不自然了,每次都在想,是不是自己心裏有鬼。
那件事情竟成為他的一個心病。
臉喜歡紅是一種自然生理現象,可老師為什麼因為明明的臉紅就一定以為他幹了什麼壞事?這樣的事情不會隻有這一件,老師或者家長有時碰到一些此類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要知道,一次傷害有可能給孩子留下一生的陰影。
尋找自我
有一個節目,叫七彩穀心靈軌跡,裏麵記錄了許多的青少年朋友的疑問。一些人一直在問:自我是什麼?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從基本的來說,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區別於動物心理的重要標誌。在一切生物中,隻有人才能在意識中明確地把“我”與“非我”,即自身與自身之外的東西區分開來。
在動物界,它們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身與自然是同一的,因此,它隻能適應環境,而不能站在自然的對立麵去改造自然環境。
而在人類,認識自己從很早以前就開始了。早在人類形成的最初階段,人類的祖先不僅認識到石頭是硬的,自己用石頭可以打到動物做食物,而且還知道了拿石塊去砸開硬果時,石塊大些、果殼硬些,用力就大些。這樣不僅知道自然界事物的性質,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改變環境,更知道能夠主動地調節自己的力量和行為,以便達到更好的目的。因此人類不僅可以適應環境,更可以改造環境,這樣就把自身與自然界區分開來了。
此外,當祖先們第一次分工合作進行捕食時,有的人負責趕動物出來,有的人負責埋伏,有的人負責收集打倒的獵物,結果收獲比每個人單獨打獵的收獲要多,這樣通過集體性勞動中的分工協作,人類祖先也逐漸認識了個人勞動與集體勞動的關係,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的關係,認識了個人在集體勞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在意識中把自身和其他的社會成員區分開來了。通過集體勞動,不僅認識了別人,而且認識了自己。把自身與自然界和其他社會成員區別開來,這是自我意識形成的基本特征。
人不僅能認識自身之外的周圍環境,而且也能對自身產生認識。人知道自己聽到什麼聲音、看到什麼顏色、聞到什麼氣味,也知道自己頭腦裏想些什麼,知道自己高興還是不高興,是快樂還是痛苦,等等。這種對自身情況的自覺的認識,就叫做自我意識,即自我。
但知道並不代表正確,當我們通過自己和他人的眼光分析自己,一旦對自己產生種種不滿意時,我們會感到痛苦,失落,甚至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舉動。
青少年所需要回答的也許不止是上麵這些。
現實生活中,你不妨提些這樣的問題。“你最鍾愛的是什麼?充滿了你的心靈,讓你感到無比幸福的又是什麼?”你若以真誠的靈魂回顧過去,一定可以找出答案。
將你自己所敬仰的人物列出表來,並回想自己為何尊敬他們,從這些原因之中找出一項你認為自己之所以尊敬他們的共同原因。今後,你隻要以此為依據,努力去實行就可以了。
如果稍有成就,不妨再從這些偶像身上,選幾項你認為值得學習的善行加以補充。最後你定可青出於藍,然後再以他們作為你步向成功的踏腳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最後你必然可以找到“自我”。
因為“自我”並非隱藏在你的內心深處,而是在你無法想象的高處,至少是在比你平日所認識的“自我”更高的層次裏。能夠成為你自己本身的導師與典範的,惟有發自你的天性。惟有自己,才有資格成為自己的導師和內心的解放者。
忘記那些不快樂吧!
很多朋友都喜歡跟我在一起談天說地,他們說我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他們常戲謔地,眉飛色舞地傳播我的口頭禪:“對不起,我忘掉了。”或是“我的忘性特好,嗬。”末了,還不忘學我,加一個巨傻無比的傻笑。真沒辦法!可是,我也真那樣。
就是呀,忘記多好呀!忘記有時很了不起呢!
沒有必要生自己的氣,沒有必要與自己過不去,如果你的煩惱無處不在,切切實實地控製住了你,休息一段時間再說吧。
當你冷靜過來以後,你才能做一個更好的你呢!
如果你無法忘記今天,或者不能停止回憶昨天發生過的一件很尷尬,很丟人,也許很讓人沮喪的事,老是停留在那個狀態,就會發現自己經常在內心重溫先前的失敗經曆,仿佛正在內心觀看一部電影,更增加了他們的自我譴責。消極心理是危險的,它們會腐蝕你的自尊,盡管你沒有意識到或沒有完全意識到允許這種失敗的心理活動繼續下去,會對你有什麼危害。
它在你的潛意識裏,或許,再次重溫你認為曾導致你不快的事情。事情的名單可能很長,名單越長你就變得越不快樂,不檢查這種心理過程就意味著雙重的危險。首先,它強化了你的錯誤信念,導致嚴重的惡性循環:你的錯誤信念誘發了確認這種信念的記憶。其次,這種心理過程成為失敗和繼續不快的借口,逃避自己本應對造成這種局麵所承擔的責任。
要知道,我們的情感來自我們的思想。如果你忘記那些不快樂的小事,把精力投入到嶄新的生活中,並且以此為快樂,你才會真的擺脫煩惱,快樂起來哦!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
有這麼一句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你不知道,這裏邊,有多大誤會呢!不少成年人認為少年人的生活經曆簡單,閱曆淺,他們的小小傷心事都不值一題,無非是今天誰誰不理我啦,那個老師看見我舉手也不叫我回答問題啦……等等。就是這些大不了的小事,少年們卻是感受深刻的。
少年的情感世界最豐富,最脆弱,需要精心嗬護。難怪有人說,少年的世界很小很小,像一顆蒲公英,輕輕的一陣風就給帶走了。
不要奇怪少年為什麼那麼渴望理解,他們的煩惱為什麼那麼多,其實,我們都可以仔細回想一下自己的過去,想想自己當初因為得不到自己父母的理解而流淚哭泣,可能也曾經默默許願:有一天,自己做了父母,一定……可是等到真的長大近而為人父母後,卻又是那麼容易把自己的諾言忘掉了。
看來呀,少年必須自己先承受住各種煩惱的考驗,碰到一時排遣不開的煩惱,我們可以這樣做:
盡可能撇開不愉快的思路,去想其他的事情。
利用運動來忘掉不如意
要忘掉不如意的事,活動身體最為有效,它能使身體舒暢,具有安定心理的效果。
大聲喊叫
假日和友人到海邊或空曠的山上,以聲音發泄內心的不滿。
倒立兩三分鍾,可以使心境平靜下來,對外界的事物不妨和倒立的身體一樣反過來看,盡量想想其它高興的事。
改變常走的道路
每天走同一條路上班的人,不妨改變一下線路,產生新的刺激,心情自然舒暢。
吃東西
不妨到餐館飽餐一頓,或在家中大吃特吃一番。因為肚子吃飽了,思考力就會下降,不想動,也較容易入睡。
不要讓手停下來
身體一疲勞,就容易入睡。
改變服飾
喜歡保守打扮的人,不妨改變造型,穿與以前不同的衣服,心情也就會跟著好起來。
出遊
趁假日去旅遊,可攜家人,但不要參加旅遊團,因為固定的行程和太多的人,會影響情緒。交通工具以火車為佳,可以在欣賞風景之餘,完全放鬆自己。
另交朋友
失戀後,許多知道此事的朋友,一見麵就會表現出同情,因此交些工作性質不同的、興趣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感受下,或許心情會自然改變。
幸福是什麼?
活著就是為了獲得幸福。
許多人讚同這樣的觀點。然而,你知道幸福是什麼?你對生活感到滿足嗎?很多人給予了否定的回答。
心理學家們認為,幸福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東西,他的心理機製可能根植於大腦中心,這也是多數神經心理學家們持有的觀點。一項發現表明,幸福者的大腦左前葉顯示出的“腦電流”更強,而那些精神抑鬱或沮喪的人在其大腦右前方腦葉中則顯示出較強的“腦電流”。
現代社會中的一個病態是:大家在追求利潤和財富的過程中,忘卻了生命的意義,也糟蹋了自己的一生。在大千世界中,有些人勢利,他們過於計較價格,卻過於忽視價值,我們稱這些人庸俗,因為他們被金錢所奴役,他們用毀壞良心的手段去賺錢,又用毀壞健康的辦法去花錢;有些人清高,他們過於計較價值,卻過於輕視價格,我們會說這些人太累,因為他們被自己所謂正確的價值觀所禁錮,他們已不屬於這個現實的世界,他們既不會賺錢,也不會花錢。
現代人就應有現代人的頭腦,我們要在這兩個極端中取得平衡,不輕視價格,更重視價值。我們不把賺錢作為目的,但它必須是我們的手段。如果你對不該計較的價格計較,這正暴露出你的短視;如果不該輕視的價值輕視,隻能說你還不夠成熟。現實中,為什麼短視的人如此之多?為什麼成熟的人又太少太少?或許我們應為自己選一條最可靠的路來走,那麼我們應該認清自己,適應社會,去實現自我。
真正的幸福,意味著生活在一種“沉醉”狀態中,即完全沉迷於一種活動,無論是工作還是娛樂。他注意到藝術家常常沉迷於工作中,到了忘記一切的程度。
幸福並非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很簡單,它就在我們身邊,以下是達到幸福的步驟:
1. 麵帶幸福感
實驗表明真正麵帶幸福感的人,他們更感到幸福。研究表明,經常歡笑更能在大腦中引起幸福的感受。
2. 優待親近的人
對別人充滿愛意,並不吝惜伸出手去幫助別人的人,不僅會受到受助者的幫助,更會因此而在旁觀者心中形象高大起來,這樣助人者內心也會享受到幸福和快樂。
3. 增強積極情緒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消極的情緒使人沮喪,而積極的情緒催人奮進。幸福的人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消除消極情緒。
4. 好好把握時間
幸福的人設置大的目標,然後落實在每天的行動中。在你的書房或者一個能讓你經常看得到的地方,貼幾個“小貼士”,把事情按大小、主次順序精心排列,並叮囑自己在規定的時間裏努力完成,如果達到要求,自己當然就會很高興哦!
5. 享受瞬間
要生活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把別人的微笑當作珠寶,在幫助朋友中得到滿意感,與好書裏的人物共歡樂。
6.告別枯燥的生活
不要沉溺在無所事事中,不要把自己限製在電視機前,要沉浸於能發揮你的技能的事情中。
7.多活動
室外的鍛煉是對付壓力和焦慮的良藥。對常感到一定壓力的大學生的調查表明:那些經常在室外鍛煉的學生情況要明顯好於不參加者。
8.好好休息
幸福的人精力充沛,但他們仍然需要留出一定的時間睡眠和享受孤獨。
9.關照心靈
對信仰和幸福的關係的研究表明,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
當然信仰不可能讓我們免除所有悲哀,它不可能囊括一切,但是信仰常常提醒你沿著幸福之路前進。
尋找一種平衡
我高中時的一位同學,名牌大學畢業,在北京的一家外資企業工作,幾年後就有了自己的房子和汽車。他每天要抽出寶貴的時間,在電腦前寫一些個人的詩歌。朋友從小就有一個詩人的夢想。小時候家中貧寒,買不起普希金的詩集,現在寬裕了,貪婪地從古今中外的名詩中吸取營養。前些日子我拜讀了他的詩,雖然沒有太多的才氣和靈感,但是很生活很認真。現在的他和過去相比,應該是富足的。誰能想到,當物質一點點豐富的時候,一個人還去尋找精神的東西。他說,物質和精神是兩個極端,就像翹翹板,偏重了一方,另一方就會翹起來,變得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