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人性依賴,終讓你任人宰割
引言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如果獨立自主,就非常容易隨著外在的環境與自身的欲望而隨波逐流,這樣的人即使空活百年,也無法感受到真正的自我。即使帶著一副剛強的麵具,其內心的世界卻非常脆弱。真正的智者都是心懷自己的主見,在逆境中仍然堅守著內心的正義與良知,在人生的路途上有為有守,卻始終不放棄心靈深處的高貴。麵對壓力堅守自己做人的原則與主見,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才是真正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第一節人性依賴大揭秘
春節聯歡晚會上薑昆的相聲讓人印象深刻:“以前養個兒子叫狗子,現在養條小狗叫兒子。”很多養寵物的人都深有同感:可愛的小貓小狗小寵物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快樂,有些寵物豢養者在小貓小狗身上傾注的感情也不少於孩子。然而,寵物丟失或死亡會給寵物主人帶來心理傷害。
競爭激烈而生存空間局促的都市生活讓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離,人們出於對信任和安全的需要而將感情寄托在寵物身上。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心理教研室教授吳任鋼指出,現在養寵物的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人,一種是孩子已經長大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晚年寂寞,他們內心裏感到孤獨,同時又有一種激情,想去保護弱者,寵物往往是他們晚年生活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還有一種是沒有孩子,但渴望嗬護別人,不管對象是孩子或隻是寵物。這種人現在也被稱為“丁寵家庭”。“丁寵家庭”用來描繪寧養寵物而不要孩子的家庭,選擇“丁寵”生活方式的人有很多原因,有的擔心自己養不好孩子,有的認為養孩子成本高、不如養寵物省心。於是,一些年輕“丁克”夫妻一方麵不願養育子女,另一方麵又想享受為人父母的溫馨與樂趣,於是紛紛養起了寵物,他們給自己的寵物提供優厚的生活待遇,並把寵物視為自己的精神寄托。
養寵物還能排解人們的壓力和苦惱。由於工作忙,壓力大,都市的“上班族”往往有發不完的牢騷。而如果把全部的牢騷都向愛人或朋友傾訴,長期下來,難免會導致他人疲憊和煩躁。於是,許多人選擇了向寵物傾訴,或者通過擁抱寵物來排解苦惱。有研究表明,貓的智商相當於1歲左右的孩子,狗的智商相當於3歲左右的孩子,這些寵物對人很依戀,也很忠誠。美國一項對飼養寵物與健康關係的研究證明,寵物可以幫助人們減緩壓力,幫助病人更快地恢複健康。而國內的研究也表明,寵物對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積極的影響。
孩子依賴父母,學生依賴老師,女孩依賴男友、這就是人性的依賴性,人的本性,也是人們在不斷地追求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種感受,是要靠人性的善良使你感覺到的一種感受,人唯一可以依賴的隻有一樣——善良的人性。它不僅會使你感受到安全,還會使你感受到溫暖與幸福。
常言說,打鐵尚需自身硬。人,最終要靠自己。
依賴是人性中最常見的思想行為。依賴慣的人,無論在如何情況下,做任何事情總是習慣把別人或者外界的幫助、支援考慮進去。
這種依賴思想的惡果是:一旦失去支持或者幫助,自己對於任何事情沒有絲毫把握,成功率非常低,自信心嚴重受挫,自己很容易被擊垮。自己的成功率建立在別人身上,似乎沒有多大的希望。
依賴型人格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伯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采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極具代表性。
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十分高興,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含在口裏怕化,什麼事都不讓他幹,兒子長大以後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婦要出遠門,伯兒子餓死,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頸上,告訴他想吃時就咬一口。等他們回到家裏時,兒子已經餓死了。原來他隻知道吃頸前麵的餅,不知道把後麵的餅轉過來吃。這個故事譏諷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也不能說沒有,特別是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視之為寶貝,孩子的日常生活嚴重依賴親人,造成長大以後生活自理能力極差。
某報曾載有個學生考取了出國留學生,但該生一想到出國後沒人給他洗衣,沒人照顧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懼,最後隻好放棄出國機會的事。據天津市少工委對15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其中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有74.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隻有13.4%的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情況實在令人堪憂。從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獨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緊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會形成依賴型人格,從小的方麵講影響了個人的前途,從大的方麵講則是影響一代人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
依靠自己就是勇於承擔責任、承擔風險,主導自己和自己想幹的事情,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潛能,最大限度的調動自我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多方位調劑自己,有效發揮自我的潛能。
現在可以得到的結論是:依賴不如說是思想懶惰在作崇,過分的依賴思想就是不負責任的並發症,就是人性懦弱的具體表現。
另外,依賴別人,常常會受製於別人,然而受製於別人是非常危險的。依賴思想要不得。
一位老師說過,遇到事情,不要老想著找別人,要想辦法自己解決,啥事情都要學會自己頂著。
第二節完全依賴別人,你將身臨險境
不要依賴別人,要勇敢前進麵對任何事情。要學著“冷漠”,不能因為自己的熱情令人誤解讓人痛苦。也不要因為自己的熱情得不到回報而使自己傷心。要學著裝作看不見一些事情,要學著裝作聽不見一些事情,要學著處事果斷不能再讓人因為你的不忍而受傷,要學會不要依賴別人。
也許生活的壓力真的是太累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得到解脫,讓自己好好的休息休息,可是,我們又都為了生活奔波著,忙碌著,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好像一隻小小鳥,想要飛卻永遠飛不高,好無助。但是,這時,不要隻想依賴別人,要靠自己,自己才是最可靠的。不要老想著依賴別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自己。
一青年向一禪師求教:“大師,有人讚我是天才,將來必有一番作為;也有人罵我是笨蛋,一輩子不會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禪師反問。
青年搖搖頭,一臉茫然。
“譬如同樣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價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婦眼中,它不過做兩三碗大米飯而已;在農民看來,它最多值1元錢罷了;在賣粽子人的眼裏,包紮成粽子後,它可賣出3元錢;在製餅者看來,它能被加工成餅幹,賣5元錢;在味精廠家眼中,它可提煉出味精,賣8元錢;在製酒商看來,它能釀成酒,勾兌後,賣40元錢。不過,米還是那斤米。”大師頓了頓,接著說:“同樣一個人,有人將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貶得很低,其實,你就是你。不要依賴別人怎麼看待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決於你到底怎樣看待自己。”
青年聽後頓時豁然開朗。
大多數人都很關注別人對他的評價和看法,當然我們成長過程中需要有周圍朋友的指點和幫助,但是你不能將命運教給別人的兩張嘴唇之間,不要依賴人家的想法。很多時候別人對你的認識是片麵的,關鍵是你要相信自己,學會接受自己、欣賞自己。
在康斯威星一所中學裏。有兩個孩子出去爬山,一個中國孩子,一個美國孩子。他們選擇的山比較危險,因為風化,時常有岩石坍塌。這兩個孩子很不幸的在要下山的時候遇到了坍塌。結果,兩個孩子分別被困在了巨大的岩石與碎石的兩邊,那個美國孩子被碎石砸傷了腿,一動就疼徹心肺,他判斷,自己是骨折了。
天氣很快就要黑了下來,黑暗像個巨獸一樣要吞噬掉整個世界。如果到了夜裏,寒冷和饑餓,也許會讓他們眩暈,甚至奪去他們的生命。於是,那個美國孩子開始嚐試著,用手支撐著自己的身體,慢慢的向岩石堆上爬去,他受傷的腿上的血跡染紅了整個岩石。快要爬上最大的那塊岩石的時候,他的傷腿碰到了岩石的棱角,劇痛讓他無法雙手繼續用力抓住岩石,他重新掉落下來,在岩石上滾來滾去,像個皮球一樣。傷上加傷的美國孩子幾乎絕望了,躺在岩石堆裏,大口大口地喘氣。但是十幾分鍾後,他因為寒冷而開始感覺到麻木的身體提醒他,必須要出去,必須。
這一次,這個美國孩子取得了成功,他爬上了岩石,但是岩石距離地麵還有兩三米的高度,這個孩子的腿無法讓他平穩落地,他幹脆閉上眼睛,選擇了全身滾落下去。沒有人能想象,這個孩子是如何堅持爬回小鎮的。他向別人冷靜地講述了自己遇到危險的地點,時間,而且說有一個中國孩子很可能還在那裏。
經過檢查,這個美國孩子左腿脛骨骨折,在滾落岩石的時候,肋骨受到撞擊,也折斷了兩根,身上碰撞出來的傷口和淤青不計其數。大人們把他送到了醫院,然後去救援那個中國孩子。那個中國孩子被找到的時候,寒冷和恐懼已經讓他奄奄一息,再晚來一會兒,很可能就會失去生命。
這個美國孩子知道,要活下去必須靠自己,無論有多麼危險。而中國孩子則受到過太多的幫助,遇到危險,哪怕是不行動就會喪失生命,他也習慣性地等待著別人,依賴著別人的幫助。
我們常說,爛泥巴扶不上牆。要想有大的作為,主要的還是要依靠自己。
美國有一個舉世聞名的電影獎,叫奧斯卡金像獎,每年頒發一次,用以鼓勵和表彰那些在電影藝術方麵取得突出成就的電影從業人員,促進電影文化、教育和科學水平的提高。它象征著電影界的最高榮譽。
1987年3月30日晚上,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儀式正在舉行。在熱情洋溢、激動人心的氣氛中,儀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高潮終於來到了,到了揭曉最佳女主角的時刻,所有人的心都懸了起來。終於,主持人大聲宣布:“瑪莉·馬特琳!”全場立刻爆發出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掌聲。瑪莉·馬特琳在掌聲和歡呼聲中,一陣風似的快步走上領獎台,從上屆影帝--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過奧斯卡金像。很多電視機前的觀眾看到她用手語向觀眾示意,這才明白:原來,她是個聾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