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人性猶豫,終讓你抱憾終身
引言
人們做決定的時候,在其平靜的麵具之下,通常藏著一顆猶豫不決的心。人之所以猶豫,是因為人要麵對選擇。但令人困惑的是:選擇並不都可以隨意做出,因為存在著多種選擇,任何一種選擇都不是理想的,都預示種種不同的結果。因此,隻要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人就可能處於猶豫之中。得與失,利益與情感,私欲與公德這樣的選擇,就常常令人無所適從,難以做出決定。
第一節人性猶豫大揭秘
猶豫是一種不知道選左或選右時出現的心理狀態。因為有東西阻礙了你做決定,但這障礙的形成就是你內心做出的決定。遲疑,不懂應該做怎樣的決定,不懂回答。心裏反複地想正確答案,因此而慢了半拍。
據說,“豫”雖身大力不虧,但是搖搖晃晃常遇事無主意;“猶”雖靈巧,卻生性多疑。古書對猴科獸類“猶”的記載頗生動,此“猶”一旦發現人或其他“敵情”,便慌張地迅速爬到樹上,躲藏在樹枝或茂密的樹葉之後,探頭察看。待一切平複,它再跳下樹來,東張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懷疑,又爬回樹上。如此反複多次,毫不果斷,一點兒主意也沒有。
人們根據動物“猶”和“豫”的多疑無主見生性,把它們合在一起,組成“猶豫不決”成語,以兩種動物名字,比喻左思右想沒有主見,前怕狼後怕虎進退維穀,更點明了無果斷決定的特質。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可以分為心理過程、心理狀態與個性心理特征三種形態。心理過程是不斷變化著的、暫時性的,個性心理特征是穩固的,而心理狀態則是介於二者之間的,既有暫時性、又有穩固性,是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征統一的表現。心理過程都是在一定的心理狀態的背景中進行,都表現為一定的心理狀態。如注意的分心與集中;思維的明確性、迅速性和“靈感”狀態;情緒的激動與沉著;意誌方麵的果斷與猶豫等。心理狀態是個別心理過程的結合、統一,是某種綜合的心理現象,所以它往往又成為某種個性特征的表現,反映出一個人的個性麵貌,因而心理狀態的特征又往往成為一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征的表現。
因此,一個人在特定時刻的心理狀態,是當前事物引起的心理過程、過去形成的個性特征和以前的心理狀態相結合的產物。猶豫是一種心理狀態。人之所以猶豫,是因為人要麵對選擇。但令人困惑的是:選擇並不都可以隨意作出,因為存在著多種選擇,任何一種選擇都不是理想的,都預示種種不同的結果。因此,隻要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人就可能處於猶豫之中。得與失,利益與情感,私欲與公德這樣的選擇,就常常令人無所適從,難以作出決定。
一個青年,要贍養自己的寡母,但處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是挺身而出、捐軀赴國難呢?還是留守在母親身邊?他認為人是自由的,可以自由作出選擇,並且最終也會作出選擇。但問題不在於他會作出決定,而在於他處於兩難抉擇之中,他猶豫不決。他可以一走了之,留下孤苦伶仃的老母,讓她孤獨而痛苦地度過風燭殘年嗎?他不會。他於心不忍,他不願意離開母親。他又可以心安理得地坐視侵略者長驅直入、侵占自己的祖國、蹂躪自己的同胞嗎?他也不會。他會熱血沸騰,他會要求當兵上前線。他選擇前者,他會感到羞愧;他選擇後者,他會感到不安。他必然在兩者之間徘徊。縱然他最終不得已作出了選擇,但他的選擇是痛苦的。
人總會陷入猶豫的困境中,你不猶豫,隻是你沒有處於兩難境遇。應屆高中畢業生填報誌願,報哪個學校,不報哪個學校,哪個專業好,哪個專業不太好,報省內大學還是省外大學,報重點大學有沒有把握,不報是不是有點遺憾,如此等等,就常常舉棋不定,弄得父母、親戚、朋友都來出謀獻策,結果往往還是難以定奪。自己拿不定主意,他人各持己見,自然隻會是一鍋粥。
猶豫沒有應該不應該之分,因為猶豫是一個心理事實,它已經是一種存在。沒有人願意猶豫,因為猶豫是一種折磨,能不猶豫無須猶豫人自然不會猶豫。既然猶豫,必有猶豫的原因。一個臉色也會讓人猶豫的。
猶豫常常出於無知。人都趨利避害。在利害麵前,人會做出本能的選擇。但這種選擇,必須有一個根本前提,預先知道孰為利孰為害。不能判斷利害的區別,人會猶豫。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但同時也是猶豫的。因為他不知道螃蟹為何物,有沒有毒,可不可以吃。他在吃螃蟹之前,顯然經過思想鬥爭。而隨後跟著吃的人,則不會猶豫,因為別人的經驗提供了證據。
諸葛亮指揮千軍萬馬,運用自如。他果斷無比,因為他對戰爭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這是《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神化。實際上,在戰爭中,猶豫不決是常態。退卻還是進攻,往往就很難作出決定。它依賴於若幹因素,而這些因素不都是確定的。不確定製約選擇,必然猶豫。不確定是什麼呢?不確定是一種無知,而這種無知往往不可避免。一位身經百戰的將軍,也有處於無知狀態的時候。知道敵我雙方的力量、部署、戰術、軍心等一係列情況,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該進攻,自然進攻。
猶豫常常源於良心的監督。最明顯的表現是良心與私欲的衝突。在利益麵前,受私欲驅使,會侵害他人的利益;而良心發現,則會舍己利人。但生活中常見的不是要麼私欲橫流,要麼良心壓倒一切,而是兩者兼而有之。講良心,私欲在煎熬;縱私欲,良心又不安。於是,人會處於猶豫之中。
猶豫是痛苦的,其痛苦的暫久與猶豫時間成正比。猶豫時間愈長,痛苦程度愈深。一個單相思沒有勇氣向心中的戀人表白自己的愛情者,是痛苦的。除非他的愛轉移,或者他大膽求愛,否則,他就很難擺脫這種痛苦,他就會一直受猶豫的折磨。
猶豫會遭人厭。日常瑣事上猶豫,隻會惹人生氣。猶豫往往與氣魄無緣,猶豫者,大多是膽小者,因此他們往往不是成功者。猶豫即使獲得成功,也沒有果斷來得光彩。
猶豫常常決定於性格。曹爽最後被司馬昭所殺,就是優柔寡斷害了他。如果他有點大丈夫氣概,敢於在生死攸關之際與司馬昭對著幹,不至於落到滿門抄斬的下場。
猶豫植根於人性之中,猶豫不決是人的本質。你不猶豫,是因為你犯不著猶豫。一旦你處於生與死、善與惡、永恒與毀滅的境遇之中,你必然猶豫,因為這就是哈姆雷特式的“生還是死”的永恒思考與猶豫——它象征著人類真實狀況的無窮困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
第二節優柔寡斷,隻能眼看著機會溜走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因為各種原因包裹住自己的內心,使自己猶豫不決。其實封閉的環境是無法迎來機遇的降臨的。打開你的門,迎接更多的事,你爭取到的是交流的機會,也是讓自己有更重要的機會。
機會不是等來的,隻有當你積極果斷的打開心中那扇門的時候,你會發現機會就在你麵前。
傑克大學畢業進了一家設計院。那裏的辦公條件很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室。由於每個人在工作的時候都不願被別人打擾,因此每個人都習慣隨手關上自己的門。整個設計院通常都是靜悄悄的,上班的時候也像是沒有人在一樣。
剛走出校門的邁克是一個很活躍很開朗的人,他非常渴望與同事們進行交流。所以,他總是把自己的辦公室門打開,希望有人來串門。但是一周過去了,習慣了自己關起門來做事的同事們從未走進來過。盡管沒有人來,邁克還是習慣敞開門工作,這樣,他至少心理上不會那麼憋悶。
一天,同事琳達跑進了他的辦公室請求幫忙。邁克很高興地跟她下樓,幫她把新到的書搬了上來。琳達與他並不熟,隻是看到他的門開著,所以喊了他。這件事之後,他們開始打招呼,慢慢熟了起來。
漸漸的,走進邁克辦公室的人越來越多。工作中需要有人配合的時候,同事們都會走進邁克的辦公室,因為這是一扇惟一開著的門。盡管同事們的到來讓邁克多了很多額外的工作,但是邁克總是很高興地接受。因為對於一個職場新人來說,他最怕的事就是無所事事,被大家排斥在集體之外。邁克很快和大家混熟了,他再也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大家需要幫忙時他總是第一個被想到。
有一天,院長史密斯走進了邁克的辦公室。他手裏拿著一份材料,急匆匆地問道:“那個,你,你打字快嗎?我有一份急需的文件,下午開會要用,需要馬上打出來。”顯然院長史密斯並不太熟悉這個新來的員工,隻是因為他的門開著,所以院長很自然地走了進來。邁克迅速地介紹了自己,並按照院長的要求快速地打出了那份文件。
從此,不僅同事們會來找他幫忙,院長也常常會走過來吩咐一些事。有一天,院長的秘書芬蒂請假了,院長立即想到了那個熱情開朗的小夥子邁克,打電話讓邁克隨他出去辦事。邁克再次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對於那些猶豫不決的人來說,他們總是在等待著好的時機。但是在實際上,這些人缺乏的是馬上開始的決心,因為“真應該那麼做卻沒有那麼做”常令許多人遺憾終生。如果你想成就大的事情,千萬不能這樣:有很多好計劃沒有實現,隻是因為應該說“我現在就去做,馬上開始”的時候,他卻說“我將來有一天會開始去做。”
而一次行動可以說勝於百遍的胡思亂想,成大事者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早在於行動。
夢想是成大事者的起跑線,決心則是起跑時的槍聲,行動猶如跑者全力的奔馳,惟有堅持到最後一秒,方能獲得成大事者的錦標。
哥倫布還在求學的時候,他偶然間讀到了一本畢達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圓的,他就牢記在腦子裏。
而在經過很長時間的思索與研究以後,他則大膽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圓的,他便可以經過極短的路程而到達印度了。自然,許多有常識的大學教授和哲學家們都恥笑他的意見。
但是其他的人對他所說的意見都不同意,而且他們還告訴他:地球不是圓的,而是平的,然後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也就有可能會駛到地球的邊緣而掉下去……這不是等於走上自殺的路途上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