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性無誌,終讓你渾渾噩噩(3 / 3)

科特勒,七十多歲,這個古來稀的年齡仍然保持對市場的敏感隻能說明大師思想與時代同步的能力。

我們在思想觀念上不斷有新解放,事業上不斷有新創造。在思想上始終緊跟時代的潮流,在堅定理想目標的基礎上,主動地學習、借鑒和吸收其他的先進思想,培養較強的前瞻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努力使思想與時代發展同步,不固步自封,不停滯不前,不墨守陳規,不因循守舊,才能向成功的高峰攀岩。

世界在不斷向前發展,我們的生活也日新月異,沒有什麼事是一成不變的,包括我們的思想,隻有讓思想與時代同步,在千變萬化的社會發展中把握機遇,我們才能鑄就成功,攀上人生的高峰。

許多的成功人士一生不敗,關鍵就在於用絕了臨危調頭之道,進退之時,俯仰之間,都超人一等,讓左右暗自佩服,以之為師。

臨危調頭,不過分執著不是“空頭支票”,而是決定你能否從人群中挺立起來的第一關鍵;反之,凡不知為人處世變通之道者,一定會在許多重要時刻碰得頭破血流,跌入失敗之境。

一天,獅子建議9隻野狗同它合作獵食。它們打了一整天的獵,一共逮了10隻羚羊。獅子說:“我們得去找個英明的人來給我們分配這頓美餐。”

一隻野狗說:“10隻本身就很公平。”獅子聽了很生氣,立即將它打昏在地。

其他野狗都嚇壞了,其中一隻野狗鼓足勇氣對獅子說:“不!不!我兄弟的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給您9隻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來就是10隻,而我們加上一隻羚羊也是10隻,這樣我們就都是10隻了。”

獅子滿意了,說道:“你是怎麼想出這個解釋的?”野狗答道:“當您衝向我的兄弟,把它打昏時,我就立刻增長了這點兒智慧。”

有一種名叫馬嘉的魚,個性特異,遊動的時候一旦認準目標便勇往直前,拒絕變通,因此常被漁民輕易捕獲,結果身死。有些人會不禁長歎,回顧一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回想一下自己所做過的決定,會不會是另一類的馬嘉魚呢?

《古蘭經》上有一則故事:

一位大師隱居幾十年練就了“移山大法”。一天,有人找到大師,請他當眾表演一下,大師對著一座山念念有詞,然後大聲叫道:“山過來,山過來!”可那座山仍巋然不動。於是大師走向了那座山,說道:“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吧。”這就是“移山大法”。山不過來我過去,短短七個字道出睿智的人對待生活、對待困難的態度。這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一個良好的心態。聰明的人要學會適應,並在適應事物的過程中激發自己的潛能,改造環境,獲得快樂,而不是自怨自艾,悲觀彷徨。

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就學習適應環境。改變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就改變自己。換一種眼光看人,學會欣賞別人,多看別人的優點,你就會變得快樂。

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事情就可能變得簡單起來,很多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尋找工作中的樂趣,工作會其樂無窮。不管做什麼事,一定要快樂,一定要享受過程。馬克·吐溫也認為:成功的秘訣,是把工作視為消閑。成功大師安東尼也是以遊戲的心態對待工作,他強調:始終不悖的信念係統具有相乘的效果,即積極的信念能強化積極的信念,若想人生充實、快樂地工作,就必須把遊戲時的好奇心及活力帶到工作裏去。

執著的青山可敬,但五顏六色的花果更迷人,執著的藍天偉大,但靈動的雲朵會顯得更感人。所以,遇事要學會靈活的變通才是你最好的選擇。

第五節主動引導,使無主見者順你的思路走

無主見的人總是認為自己受環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別人不指點,環境不改變,自己就隻有消極地生活下去。碰到問題的時候,無主見的人總會找人幫著決定,環境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怨天尤人。他們總是在等待命運安排或貴人相助。對一件事情,他們總認為是事情找上他們,自己無法主導或推動事情的進展。

積極主動的人認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自己總有選擇的權利。所以,他們對自己總是有一份責任感,因為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裏,而自己並不是環境或他人的附庸。對一件事情,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可以主導引導事情的發生和發展。

十年前,在工業社會裏,每位員工是企業的機器裏的一個齒輪。雖然機器需要齒輪,但是齒輪是可替換的。最好的齒輪是耐用的,不是卓越的。因此這些公司最喜歡的人才是:一個有專業知識的、能夠埋頭苦幹的人。

鬥轉星移,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裏,人們對人才的定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在現代化的企業中,有更多的人享有決策的權利,有更多的人必須在思考中不斷創新,也更多的人有足夠的空間來決定要做什麼、要怎麼做……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機械式的重複勞動,而是需要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複雜過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指出:“未來的曆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裏,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數優秀的企業對的人才的期望是: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能夠管理,引導別人。

然而,如何做到有效的主動引導別人了,說服那些沒有主見的人順著自己的思路走?卡耐基是20世紀最著名的成功學導師,同時也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人際關係學家。他曾指出——間接指出別人的錯誤要比直接說出口來得溫和,且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反感。說話的過程從某種角度上說是被說服者心理漸變的過程。運用循序漸進的說服技巧,符合心理學的基本規律。在實踐生活中,隻要運用得恰當巧妙,就能取得理想的說服效果。

公元前266年,趙太後剛剛執政,秦國就急忙進攻趙國。趙太後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趙太後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都無效。左師觸龍去見太後。太後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到了太後麵前,先問候太後的身體,而且提出了自己的健康建議,太後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後來他又說說:“我疼愛小兒子舒祺,希望能讓他替補上衛士的數目,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後。”太後說:“可以,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後笑著說:“婦女特別厲害。”

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後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燕後出嫁以後,您也並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禱告說:‘千萬不要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太後說:“是這樣。”

左師公說:“然而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象征國家權力的器具,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死了,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認為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不如疼愛燕後。”

太後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小典故,觸龍之所以能說服太後,訣竅在於他不急於求成。而是采用由小到大幅度,招招緊跟,逐步引導的說服方法,一步一步具體而又細致地為對方剖析情勢,為其出謀劃策,這就一步一步地把雙方的心理距離拉近了。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說:“感人心者,莫先於情。”根據心理學研究,情感具有五個功能,即動力功能、調節功能、定向功能、感染功能和適應功能。情感的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人們的認識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推動促進作用。觸龍就是從情感的角度出發,促使趙太後的態度一點點地發生改變,讓自己的預期目標由小到大地一步步逼近預定。

現實生活中,無論你想說服別人,還是進行商業談判,或者是讓部下服從自己,人際交往中心理技巧都能發揮作用。大到思想觀念,小到生活瑣事。然而,成功地說服別人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被說服人的思維慣性和既成偏見是相當頑固的。麵對這種情況,我們在進行說服時不必急於求成,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的技巧,來逐步說服對方。

遇到十分固執的對象,可以采用以迂為直的策略,先聊一些與實質性問題較遠的其他話題,再由遠及近一步步切入實質性問題。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能逐漸拉近雙方心理的矩離,層層鋪墊、步步深入地引導對方。由對方不經意的問題切入可以使對方隨從說服者層層逼理的思維軌跡漸漸接受說服者所講的真理。如果說服別人的時候,問題一下子觸及到了核心部分,會給對方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最好先聊什麼呢?對於電影、工作內容、家庭成員、將來的夢想等問題,人們相對比較容易回答。因此,最初的時候可以從這些無關痛癢的問題開始。聊了一段時間後,人們就會希望說些更深層次的心裏話——和擅長提問的人聊天的時候,我們往往也會有這種感覺。

心理學家為病人開解心結的時候也是這樣,有一個心理學家,善於幫助女性走出失戀的痛苦,他在與女性聊天的時候,也是先聊些大眾化的問題,慢慢地解除對方的陌生心理。大約20分鍾後,這些女性都會在心理學家的談話技巧之下放鬆警惕,把平時說不出口的失戀故事告訴他,然後進一步解決問題。

主人騎駱駝旅行,夜幕降臨時,支起了帳篷睡覺。晚上外麵起了風沙,駱駝把頭伸進來。旅行者是個善良的人,覺得駱駝隻是把頭伸進來了,無所謂,就沒有在意。過了一會兒,駱駝把脖子和前蹄伸進來了,旅行者還是沒有在意。於是駱駝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擠進了旅行者的帳篷。

最後,駱駝把整個身子,都擠進了帳篷,可憐的旅行者卻被駱駝擠了出去。

有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向這隻聰明的駱駝學習呢?主動引導別人,一步步使沒有主見的人順著自己的思路行事,使自己的目標的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