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性不專,終讓你一事無成(1 / 3)

第九章人性不專,終讓你一事無成

引言

也許你正對自己艱苦的付出卻沒有回報而困惑,常常想放棄。其實生命的獎賞遠在旅途終點,而非起點附近。我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達到目標,踏上第一千步的時候,仍然可能遭到失敗。但成功就纏在拐角後麵,除非拐了彎,我們永遠不知道還有多遠。再前進一步,如果沒有用,就再向前一步。事實上,每次進步一點點並不太難。

第一節人性不專大揭秘

現代生活中,由於工作任務緊、壓力大,很多上班族都喜歡在辦公室抽屜內備一些小零食,疲倦時吃顆話梅,衝杯咖啡,講個笑話,既能提神解乏,又能稍稍放鬆一會兒,緩解壓力。現代社會講求“人性化辦公”,在不妨礙工作的前提下,偶爾吃點零食、閑聊幾句、簡短地接打個私人電話,相信上司和同事也都能理解,不會過分苛責。

很專注的幹過一件事情嗎?全身心的投入24小時不想別的,心裏就一件事情那種感覺,有親身體會才知道。專注的力量很大它能把一個人的潛力發揮到極致,一旦達到那種狀態你就沒有了自我的概念,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點。

然而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把辦公室當成家一樣,自由散漫、無所顧忌,不但影響一個人的職業形象和工作效率,還會幹擾其他同事。隻有大家都專心工作,講求效率,才能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輕鬆生活,而輕鬆生活反過來又能促進工作,這樣職場人士的生活軌道才能朝著良性化的方向伸展,一步步接近成功。

不止一次有人向盧卡諾·帕瓦羅蒂請教他成功的秘訣,而他每次的回答都是這樣的,它的父親以前的話對他的影響巨大。當年他剛從師範院校畢業,但是他癡迷的是音樂,而且自己有很好的音樂素養,他不知道怎麼辦,於是請教自己的父親:“我是當一個老師呢,還是專門做一個歌唱家?”父親的回答很形象:“如果你想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你可能會從椅子中間掉下去,生活要求你隻能選一把椅子坐上去。”

這是一則短小精悍的故事,故事卻教會了我們一個非常大的道理!生活賦予了我們太多選擇的機會,我們時常會左顧右盼,異想天開地認為我們可以做更多的事,擁有一切更美好的事物,但是往往因為目標的不專一,最終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甚至損了夫人又折了兵。

所以生活告訴我們,做事要專注,做人也要專一,切不可三心兩意。專注現在,專注未來。專注出一個意想不到的輝煌人生,走出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陽光大道!

有個寓言這樣講到:

上帝都是愛自己孩子的,每個人到世間的時候,上帝都會給指出一條通向成功的大道。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成功了,於是一些人死後見到上帝就很生氣地質問上帝問什麼騙人。上帝很無奈地看著自己的孩子,然後叫這個人往後看看,看看自己的人生足跡。

這時候,每個回頭看的人才發現自己本來擁有一條光明大道的,但是自己總是選擇幾條路,走到一半又跑到別的岔道口去了。

本來很容易的成功也就這樣莫名地沒有了。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專注的精神,也是一直得到提倡和推崇的,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在《勸學》中就講,“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有句古語是這麼說的:能夠達到金字塔頂端的動物隻有兩種,一種是蒼鷹,一種是蝸牛。蒼鷹之所以能夠使因為他們擁有敖人的翅膀;而慢吞吞的蝸牛能夠爬上去就是認準了自己的方向,一直在為這個方向專注和堅持,不為道路上的小風景所停留下來,他們要的就是最高的位置,看到最好的風景。

對人類而言,能夠於眾生中脫穎而出者實屬少數,這些人也可以看到:一種是資質優越、天生異稟,本就是成就大事的種子,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而且有些這樣的人還被不知學習而淪落了;另外一種人就是蝸牛一樣的人物了,早早就知道自己是常人,卻仍然立下鴻鵠之誌,憑借後天的堅韌和努力,同樣做出常人難以想象的成就。

一位久負盛譽的企業家在告別職業生涯之際,應多人要求,公開講一下自己一生取得多項成就的奧秘。

會場座無虛席,奇怪的卻是,在前方的舞台上,吊了一個大鐵球。觀眾們都莫名其妙,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了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麵前。老者請兩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上來,讓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可是那吊球動一動也沒動。另一個人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當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觀眾們都以為那個鐵球肯定動不了。這時,老人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認真地麵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用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了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敲一下。人們奇怪地看著,老人就那樣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十分鍾過去了,二十分鍾過去了,會場開始騷動。老人仍然不理不睬,一小錘一停地工作著。大概在老人進行到四十分鍾的時候,坐在前麵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刹時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擺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裏。

老人用小錘就可以敲動的球卻不能被年輕人敲動,足以看到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和堅持的毅力。

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麵對的選擇實在太多,不專注就會分散我們的精力,沒辦法好好去一件事了,那麼成功的機率就會降低了。世事紛擾,大多數人每天忙個不停,但通常我們的工作十有八九是因為某一件事被人記住的,所以我們更應該慎重地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項目,把心定下來,專注地去做,把我們所有的智慧和才幹都發揮出來,結果會比我們千頭萬緒地瞎忙活好得多。

想做成一件事情,在工作和學習上要取得成就,三心二意、心猿意馬是最大的絆腳石。人與人相比,聰明的程度相差不是很大,但如果專心的程度不同,取得的成績就大不一樣。凡是做事專心的人,往往成績卓著;而時時分心的人,終究得不到滿意的結果。

我們要知道怎樣找回自己的專注力量,從大的方麵來說,我們要有自己現實的夢想,要對他堅定不移地相信,為著這個夢想堅持到底。第二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小事情總是分散人的精力,我們要分清輕重緩急,注意最迫切完成的事情,不要去想別的事情,不要被別的事情打擾,所謂一心不能二用。那麼,大腦就會設計我們想要的專注力,在這件事情上麵而已。慢慢的,大腦就會習慣這個事情的專心程度。熱情就會回來。你也會體驗專心的力量。

專注是一種美,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第二節三心二意之人往往一事無成

人的一生就是一條線,直線或者折線。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起點,那就是生命開始的地方。

但是每個人一生中的經曆卻在相似的規律下出現了運行出了各種不同的軌跡。人不可能從起點直指終點,因為生命像布朗運動,貌似有規律但卻無章可循。生命的走向走在不斷改變,但是每一個改變都有一個折點。

當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在走直線,但是某個東西可能突然蹦入你的眼簾而轉移你的注意力,於是你的軌跡開始彎曲,慢慢改變方向,你的軌跡就成為曲線或折線了。折線也許會成為催化劑讓你突然有了新的思想或者主意,但是大部分時候折線的意義僅僅在於分散你的注意力罷了。很多重大的發現都是這種折線造成的,但是大凡所見的三心二意一生中一事無成的人也基本有這麼一個共同點就是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注意力經常走折線。

有一個農夫一早起來,告訴妻子說要去耕田,當他走到40號田地時,卻發現耕耘機沒有油了;原本打算立刻要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裏的三四隻豬還沒有喂,於是轉回家去;經過倉庫時,望見旁邊有幾隻馬鈴薯,他想起馬鈴薯可能正在發芽,於是又走到馬鈴薯田去;路途中經過木材堆,又記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當要去取柴的時候,看見了一隻生病的雞躺在地上……這樣來來回回跑了幾趟,這個農夫從早上一直到夕陽西下,油也沒有加,豬也沒有喂,田也沒耕。最後什麼事也沒有做好。

相信在現實生活裏,有很多人跟故事中的農夫一樣沒有定性,常常很難把一件重要的事完成,這個致命傷就是缺乏定力。他沒有定力,沒有為完成一個任務必須堅定不移的決心,而是三心二意,最終一事無成。

人的生命雖然各有長短,有人長命百歲,有人青壯之時夭折,但不管怎樣,每個人都有其寶貴的一生。這一生,每個人隻有一次。因此,人必須珍惜自己難得的一生,在這有限的人生中實現自己的願望。

當然,人各有誌,在不同社會、不同背景、不同時期,人的誌向是會發生變化的。猶太人因其民族的特性和所處的環境,普遍都能從小懷誌,確立自己人生的奮鬥目標。正因為這樣,許許多多人能集中人生有限的時間和力量去攻克一個目標,不三心二意的去想做另外的事情,所以成功率比別人高。

聰明人能夠專注於一地幹一件事,直到成功,勒韋就是這樣一個聰明人。

勒韋是美國的著名醫師及藥理學家,1936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他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喜歡藝術,繪畫和音樂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是猶太人,他們對猶太人深受各種歧視和迫害心有餘悸,不斷敦促兒子不要學習和從事那些涉及意識形態的行業,要他專攻一門科學技術。他們認為,學好數理化,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父母的教育下,勒韋進入大學學習時,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愛好和專長,進入施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學習。

勒韋是一位勤奮誌堅的學生,他不怕從頭學起,他相信專注於一,必定會成功。他帶著這一心態,很快進入了角色,他專心致誌於醫學課程的學習。心態是行動的推進器,他在醫學院攻讀時,被導師的學識和專心鑽研精神所吸引。這位導師叫淄寧教授,是著名的內科醫生。勒韋在這位教授的指導下,學業進展很快,並深深體會到醫學也大有施展才華的天地。

勒韋從醫學院畢業後,他先後在歐洲及美國一些大學從事醫學專業研究,在藥理學方麵取得較大進展。由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奧地利的格拉茨大學於1921年聘請他為藥理教授,專門從事教學和研究。在那裏他開始了神經學的研究,通過青蛙迷走神經的試驗,第一次證明了某些神經合成的化學物質可將刺激從一個神經細胞傳至另一個細胞,又可將刺激從神經元傳到應答器官。他把這種化學物質稱為乙醚膽堿。1929年他又從動物組織分離出該物質。

勒韋對化學傳遞的研究成果是一個前人未有的突破,對藥理及醫學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勒韋是猶太人,盡管他是傑出的教授和醫學家,但也如其他猶太人一樣,在德國遭受了納粹的迫害,當局把他逮捕,並沒收了他的全部財產,被取消了德國籍。後來,他逃脫了納粹的監察,輾轉到了美國,並加入了美國籍,受聘於紐約大學醫學院,開始了對糖尿病、腎上腺素的專門研究。勒韋對每一項新的科研,都能專注於一。不久,他這幾個項目都獲得新的突破,特別是設計出檢測胰髒疾病的勒韋氏檢驗法,對人類醫學又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