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又生氣地問:“為什麼今天不去,非要等到一年後去呢?”
聽完老師的話,莎莎娜覺得很有道理,對老師說:“好吧,我把事情安排一下,我下個月就出發。”
老師又緊跟著問:“有什麼事情要安排的,今天去跟下個月去,有什麼不一樣?”莎莎娜有些不知所措,那個輝煌的夢想出現在她的腦海裏,她終於下定決心,下個月就前往百老彙。
老師又問:“為什麼今天不去呢?”莎莎娜激動不已地說:“好,我現在就去定機票,馬上出發。”老師讚許地點點頭說:“機票我已經幫你訂好了,你現在就可以走了。”莎莎娜當天就飛赴她夢想中的殿堂。
當時,百老彙的製片人在醞釀一部經典劇目,正在征最佳女主角。要求是在100個人當中挑選10個,然後再在10人中選擇最優秀的一個。挑選方式是,讓他們每人念一段劇本中主角的台詞。
莎莎娜千方百計地從一個化妝師手裏得到了將排的劇本。然後閉門苦讀,悄悄演練。正式麵試那天,她是第40個出場的應聘者,製片人問她是否有過表演的經驗,莎莎娜甜甜地一笑說:“我可以給您表演一段曾經在大學裏演出過的劇目嗎?”製片人不願打擊一個熱愛藝術的青年的心。可是當製片人聽到莎莎娜使用的台詞正是將要上演的劇目中的對白時,被她那真摯的感情、惟妙惟肖的動作驚呆了,他立刻宣布麵試結束,女主角已經找到了。
就這樣,莎莎娜剛到紐約就順利地邁出了實現夢想的第一步,穿上了她人生第一雙紅舞鞋。
有總是從無開始的:是靠兩隻手和一個聰明的腦袋變出來的。萬事開頭難!要幹成一件事情,人們總是覺得邁第一步困難重重,總是下不了決心。於是便遲疑不決,猶豫不定,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後天,這樣推來推去便延誤了時間,也就推遲了成功之日的到來。
有目標卻不行動,是不能成就什麼的,正如《聖經》上所說:“隻有信心而不付諸行動,無異於無信心。”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所以如果你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為自己想要做的人,那麼就付諸行動吧。
第三節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個遠大的目標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侖的這句名言固然成就了許多人,但同時它也誤導了許多人。沒有人不渴望成功,沒有人不想“更上一層樓”,麵對滿樹的紅蘋果,沒有人不想躍躍欲試,沒有人不想把它們一一收入囊中。但是誰都無法否認,成功並不具備普遍性。更多的時候,人們常把遠大理想和欲望膨脹混為一談。隨之而來的,自然是或抱怨、或抑鬱、或失常、或崩潰……所以哲人告訴我們:隻摘夠得著的蘋果,不要羨慕高處的蘋果。
所謂目標,就是我們所期望的成果。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埋頭苦幹,但成功與否並不在於你有多麼宏偉的藍圖,而在於你是否選擇了正確的目標。目標錯了,你的人生無異於南轅北轍,你的青春和汗水隻能被浪費。這樣的人,自然少不了懊惱和抱怨。
那麼什麼樣的目標才是正確的目標呢?簡單來說就是適合自己的目標。
有一個美國小女孩,從3歲時便開始接受音樂教育,4歲時她已掌握了一些簡單的鋼琴曲。16歲那年,她考入了丹佛大學音樂學院,夢想成為一名職業鋼琴家。然而就在當年夏天,她卻放棄了這一夢想。因為在著名的阿斯本音樂節上,她遇到了有生以來最殘酷的競爭。一些剛剛11歲的孩子,隻看一眼就能演奏她要練上一年才能彈好的曲子。一向頗為自負的她感覺到了自己的巨大差距,於是她鼓起勇氣向父母解釋說:“對不起,我改變主意了。我不再想成為一個鋼琴家。”父母表示接受女兒的決定,而她自己的心中卻像堵了一塊巨石。
好在不久,她就發現了新的目標——“國際政治概況”課程,她的導師也認為她是這一領域難得的千裏馬,因此傾其所能地指導她,將她引向了國際關係和蘇聯政治學領域。19歲時,她便獲得了政治學學士學位。26歲時,她獲得博士學位,由於精通四門語言,她很快成為了斯坦福大學的助教,專攻蘇聯軍事事務。33歲時,她已經成為一名傑出的教授。1987年,在一次晚宴上,她簡短而有特色的致辭引起了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的注意。從此她在政界青雲直上,直至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國務卿。她就是創造了黑人女性曆史的康多莉紮·賴斯。
獲得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我們不能在死胡同裏浪費時間和精力。賴斯,就是最好的例子。從一個備受歧視的黑人孩子成長為叱吒風雲的政壇明星,這中間賴斯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她善於自省、勇於放棄、並重新選擇的能力,無疑更值得我們深思:倘若當年她不能放棄自己的願望,那麼她今天至多也就是一個普通的鋼琴家!所以,人生路上選擇正確的目標才是首要關鍵。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也有過類似的經曆。張五常小時候非常喜歡打乒乓球,自以為有這方麵的天分。有一次,他碰到了一個小孩子,對方雖是初學,而且個子矮得隻能踮著腳尖拍球,但是拍得啪啪直響。張五常便走上前去,教他打乒乓球。誰知這個小孩一教就會,不教的也會,不到兩個月,張五常就發現自己已經不是他的對手,而且往往輸得莫名其妙。由此,他意識到自己在打乒乓球方麵並沒有什麼天分,轉而投身其他領域,最終在經濟研究方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那個小孩子,就是後來的世界冠軍容國團。
後來,張五常離開香港去北美發展,臨行前容國團教了他幾手發球的絕活。第二年,他就在加拿大拿了個單打冠軍。後來,他在美國加州大學與一位教授打賭:誰在乒乓球桌上贏了對方,誰的經濟學水平也就更高一籌。結果,那位頗有把握的教授一連輸了10局!他吃驚地說:“你怎麼不去打乒乓球呢?你可以去爭取世界冠軍的。”張五常笑著說:“你真是笨死了,我怎麼打得過容國團呢?”
張五常為什麼不去當乒乓球運動員?很顯然,這不是他去不去的問題,而是球隊收不收他的問題。同樣的道理,雖然很多目標看上去很令人激動,但是並不一定適合你。
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天道酬勤、勤能補拙的道理,這話不假,但是我們不禁要問:與其用勤補拙,那麼為什麼不把精力用在你原本就很優秀的方麵呢?更何況,有些拙並不是一味地下苦功就能補上的,有些事並不是隻有勇氣和魄力就能決定的。
然而,世界上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人從來都沒有少過,有些人的目標甚至大得令人瞠目結舌,比如2000年5月30日因信用證詐騙被判無期徒刑的前南德集團總裁牟其中。
牟其中曾經提出過兩個讓人震撼的投資大設想:一個是把喜馬拉雅山炸個缺口,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吹進青藏高原,把亙古不化的冰天雪地變成萬裏良田;另一個則是搞“西水北調”,把雅魯藏布江豐富的水資源繞道新疆引入黃河,解決中原地區的缺水問題!而且這並非單純的幻想,牟其中曾經一本正經地召開過新聞發布會,所有的參與者除了目瞪口呆,還是目瞪口呆。
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隻不過他們沒有牟其中那麼大手筆而已。所以,我們在設定目標時,要結合自身條件、外部環境等主客觀因素,切實考慮目標的可操作性。誰不想“乘長風破萬裏浪”?可是如果你沒有絲毫的航海知識的話,你那遠大的目標往往會讓你葬身海底。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隻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隻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隻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個人隻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麵對現實的生活。隻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之人。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啟示。給你的生活樹立合適遠大的目標,然後每天朝它前進一點點,你會永遠快樂的。
第四節學會臨危調頭,不要過分執著
假如成長和進步是一棵成長的樹。自我和定位就是構成這棵樹的土壤,在這一組關鍵詞裏,自我和定位是最基礎的,統領著其他關鍵詞語,如果你不能準確地認識自我,判斷自我,超越自我,你就不會有前進的方向和目標。
成長需要不間斷地自我思考和重新定位,需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需要始終不懈地去探索和追求,隻有這樣,你才能保持職業生涯之樹常青。同時,在自我思考和重新定位的過程中,一個人隻有有了與時俱進的思想做指導,人的認識才會提高,思想才能淨化,行為也才能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同步,與發展同步,也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推動者、作為者。
在美國企業管理領域流傳這樣三個縮寫字母,就是DKP。特指企業管理領域的三位開山鼻祖,教父式人物的姓名中姓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分別是企業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Drucker),營銷之父菲利普·科特勒(Kotler)以及企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Porter)。目前三位之中最活躍的恐怕仍然是營銷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美國學術界用這些大師們作品出版的頻率來衡量他們的活躍程度,科特勒最新全球同步出版的這本《科特勒說》讓讀者和學者都領略到大師思想的活躍,也讓我們有機會來窺視發自思想的行為,並準確理解字裏行間透露出的鮮為人知的營銷秘訣。
在市場營銷中也有這樣一句名言,那就是問題是需求之母。科特勒在全球布道期間遇到的最多的問題一定就是,營銷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問題。而科特勒靈機一動,索性將所有相關的那些看似初級的,淺顯的,又是基本的問題總結起來,用最洗練的語言統一給一個綱領性的回答。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次滿足讀者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這個營銷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