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合縱失敗!(1 / 2)

最後則是當時的秦國皇帝,不應該說是君主。

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前307年,秦武王死,昭襄王與其弟爭位;趙武靈王立昭襄王。前251年,昭襄王死,年有75。史書簡稱其為秦昭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與大力士孟說在東周的太廟比舉龍文赤鼎,不幸脛骨被砸斷而死。武王突然死去,又無子,為了繼任者的問題發生爭執。公子稷當時在燕國做人質,趙武靈王用計,由代郡的宰相趙固將他從燕國迎入趙國,再送到秦國去。秦國的群臣大多表示反對立他為君,但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與武王同父異母的他,継承秦國君王之位,是為“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時昭王年少,宣太後聽政,以魏冉為將軍。

秦昭王執政期間,一係列政策非常重要。

第一,對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策略的創造性運用。

第二,鞏固對巴蜀的統治,巴蜀的穩定 ,對秦以後的統一戰爭有很大促進作用。

第三,消滅義渠。義渠隱患的解除,不僅消除了秦的後顧之憂,戎地驍勇的士兵眾多的牲畜 ,還為秦滅六國提供了雄厚的軍事資源。

第四,治國成就。秦昭王對國家的治理成就顯著,在當時口碑甚好。活動在昭王同時代的大思想家荀況考察過秦國社會狀況。這位學者的理論學說與秦國的治國綱領是有分歧的。即使如此,他仍對昭王治理下的秦國吏治民風等給予很高評價。

第五,輝煌的軍事業績。秦除政治廉明,外交軍事方針正確之外,還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強大軍隊,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戰役的勝利。

第六,消滅東周。滅周不僅表明秦統一天下的決心和意誌,更顯示了秦已具備擊敗東方各國聯合進攻的雄厚實力,這一事件會給各國造成深刻的心理威懾,意義是深遠的。滅周是一個新紀元的真正開始,東方各國的末日也真正來臨。

秦昭王在位時間是秦曆代君王中最長的,在最後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統治的時間超過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麵的孝文王、莊襄王和始皇帝的總和。他在政治軍事諸方麵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勳,特別是軍事方麵的成就,即使較之始皇帝也毫不遜色,他重用範雎、白起等人,為秦國的發展做出極為傑出的曆史貢獻,昭王時代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翦伯讚說,昭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是非常精辟的論斷。雖然晚年他獨裁專斷造成若幹損失,聽信應侯之言,喪失滅趙良機,冤殺名將白起,這些都不能掩蓋他的曆史功績,也不能掩蓋這個時代秦國在各方麵突飛猛進的事實。昭王時代是和孝公時代、秦王政時代並駕齊驅的重要時代。

秦昭王無疑是以為非常能幹的君主,在這方麵,秦國就有非常明顯的先天優勢。

前麵說過,除了正麵戰場,其他地方都不會直接出現,選手有什麼動作,沙盤會自動根據雙方的行動來判定最終的結果。關於這一點,就好比是‘智能’,卻是不用多說。

而在這裏,眾人隻能夠看到雙方都派人前往魏國,至於過程如何,卻是不得而知了。

但是,最終結果表明,不算是在韓國或是在魏國,學院教習也就是趙國那邊都沒有請到他們出兵,可以說是和曆史上的原有劇情一樣。

按理來說,稷下學宮兵家大能們經過不斷的推演,絕對是有把握說服魏國或是韓國出兵的,但是最終結果卻是這樣,卻是讓人吃驚。

要知道,即便是教習自己的本事不高,但是就算受照辦一些辦法也有很大的成功率啊!

如此一來,就是長平的正麵對決了。

首先是雙方的將領,這會兒趙括自然沒有上場,而白起雖然是秦國的大將,但是為了迷惑趙國,也沒有把他派過來呢。

秦國統領王齕(或稱王齮),戰國末期秦國大將,初為白起的鋒芒所掩蓋,白起死後也未有大功績,但是王齕經曆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曾與蒙驁王陵交替征戰,始皇帝三年,王齕戰死。現有多部史書記載。

而另一邊則是更加赫赫有名的大將廉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