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合縱失敗!(2 / 2)

廉頗,漢族,山西太原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國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首當其衝。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陽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四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趙惠文王(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敢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年),廉頗攻魏,陷防陵,安陽城。正是由於廉、藺和好,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滿趙惠文王違背盟約,出兵悍然攻趙地閼與。趙將趙奢率兵增援閼與,大破。不甘失敗的秦王又發兵攻趙地幾,廉頗救幾,再破秦軍。此後強秦長期不敢攻趙。

雖然經過了長平一戰,但是卻也不算廉頗的失敗。

而且,因為長平一戰趙精銳部隊的喪失,趙無力發動野戰而轉為守城,並為此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及裝備。同時外交也積極的開展。趙之平原君因長平之敗的愧疚也積極的遊說魏楚和組織邯鄲保衛戰。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將軍王齕率援軍十萬帶著大量的兵備糧草及秦王的最後命令到達了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齕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是相當猛烈的。戰事爆發於正月,在北方此時還是寒冷的冬季。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後士氣也開始高昂。戰事進行月餘,趙兵拚死抵禦秦軍進攻並取得勝利。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後王齕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十月,秦王殺了白起後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齕。此時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人皆“以骨為炊”“刎子而食”,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著。同時平原君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以為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麵受敵,全線崩潰。王齕率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裏,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絕,突圍無望,隻得全軍降趙。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軍乘勢收複河東六百裏之地,其威大震。

趙國在經曆長平之戰的失敗後,部隊兵員損失近五十萬。此後趙國可作戰的部隊可分為這幾部分:代郡守軍防備匈奴及燕國,常備軍約五萬人戰時可擴編為十萬人,晉陽守軍(趙國舊都)是趙之右翼,是進攻秦側翼的跳板也是趙北方的門戶,常備軍約七萬人。中牟守軍(括屯留)趙之左翼抵禦秦軍的前哨和防備魏國的要塞,常備軍三萬人。邯鄲守軍趙國防禦重心,因邯鄲常臨戰事,故又分武安守軍、武城守軍,總體上看邯鄲地區常備軍在十萬人左右。邯鄲由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因此成為戰事最頻繁的城市之一,也是軍事防禦最完備的城市之一。邯鄲之戰中趙國幾臨危急,但在趙國優秀將領的指揮下、趙國士兵的頑強抵抗下及趙國下民的舍身支援下都一一化解。從中可看出趙國所獨有的、異於六國的氣質,更加的悲壯血氣、堅強不屈、團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