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地處《禹貢》之冀州,農業資源不如秦、齊、魏等國。趙“地薄人眾”,地處北方,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曆來又農商並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機而食”、“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因此農業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雖然戰國中期經趙武靈王改革,一度國力大盛,然而比之秦國商鞅變法,趙國改革局限於軍事領域,政治經濟改革則相對薄弱,之後又發生了沙丘宮變,趙國內亂,實力再度下滑,而趙惠文王繼位後一直沒有時機推行趙國的二次變法,於是趙國在戰國後期“農業發展相對滯後,不再適應連年大規模爭雄戰爭的需要”,戰爭儲備並不充足,無力支持大規模的長期戰爭。”
“再比較兩國軍事實力,秦軍有“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地近西北,民風凶悍尚武,秦馬優良,秦車迅猛,稱得上是超級軍事大國。且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在戰場上的秦軍士兵所向披靡。趙國有“帶甲之士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以弩弓騎兵見長,趙組建騎兵部隊較早,故趙騎兵訓練有素,軍事素養較高,經驗豐富。如此看來,趙國軍事實力略弱於秦,至多與秦持平。綜上所述,趙國之綜合國力要劣於秦國。”
“不過,在我們推演的地圖上,雖然秦國後方、趙國後方,乃至是其餘各國都不會出現,但是韓國本身乃是這場戰役的根本誘因,所以韓國還是會出現的。”
“大秦剛剛征服韓國,而且更是長驅直入,在原本韓國的土地上和趙國對峙,若是拖延的時間太長,韓國和秦國之間難免會引發某些內部矛盾等等,再加上客場作戰,後勤等問題,其實趙國方麵也是大有可為的。”
“要知道,秦軍以60萬大軍進攻,趙國以45萬精銳防守,在冷兵器時代攻守雙方的均衡值一般為2∶1,趙軍在軍力對比上並不吃虧;而秦國國民經濟實力雄厚,戰略物資儲備充足,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隻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綜合國力明顯處於劣勢,無法支持大規模的連年戰爭。顯然,消耗戰對趙國來講絕非上策。”
“廉頗持續三年的“拉鋸戰”過於保守,秦軍有生力量並沒有得到多少削弱,“以逸待勞、後發製人”過於空洞。戰後,秦軍承認60萬大軍死亡過半,主要是趙括接任後主動衝擊、搏命拚殺造成的。趙括雖然紙上談兵,但畢竟血性剛烈。”
“您是指廉頗的保守戰略是錯誤的?”薑軍聞言,連忙開口問道。
“這倒也不盡然!”薑三爺笑道:“關鍵是廉頗廉頗始終沒有製訂出一個清晰、積極的戰略計劃,沒有提出徹底打敗秦軍的戰略願景和配套措施,因此沒有贏得老板(趙王)的信任和支持。能攻擅守的廉頗何不主動退守以集聚力量,拉長敵軍戰線後主動出擊?或者通過側麵出擊、斷敵糧草,或者從45萬大軍中分出部分有生力量攻秦之要害,甚至同樣實施反間計、美人計等?”
“當然,我提出的這幾個可能是不太可能試試的,這是那些所謂評論家的狗屁言論。雖然也是切中要害,但是評論起來卻是狗屁不通。”
薑三爺繼續說道:“歸根究底,廉頗在等的是什麼?以趙國的國力,不一定托得過秦國,這是必然的事情,但是為什麼還要拖?就是為了等帶合縱的聯軍。可是在這個方麵,趙國卻是徹底的走錯了一步!”
“秦國的戰爭指導者畢竟棋高一著,他們運用謀略來打開缺口,為爾後的戰略進攻創造條件。一方麵他們借趙國使者鄭朱到秦國議和的機會,故意殷勤招待鄭朱,向各國製造秦、趙和解的假象,使趙國在外交上喪失了與各國“合縱”的機會,陷於被動和孤立。另一方麵,又采用離間計,派人攜帶財寶前赴趙都邯鄲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挑拔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四處散布流言:廉頗不足畏懼,他固守防禦,是出於投降秦軍的目的,秦軍最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終於借趙王之手,把廉頗從趙軍主帥的位置上拉了下來;並使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諫阻,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帥。趙括是一個缺乏實戰經驗,隻會“紙上談兵”的庸人。”
“廉頗等的變數沒有來,這邊還換了將領,居然敢衝上去和秦軍硬拚,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