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平淮南征巴蜀 第二十九章 城市與河流(1 / 2)

由於手頭已經積攢了一些家底,而開封的城市建設和河流疏峻的主要設計者是王樸,在石重貴的默許之下,趁著農閑時分,以及新任樞密使桑維翰還沒有到任,表麵上以樞密院留守人員魏仁浦,王溥為主持,開封府尹呂胤為幫辦,實際上原樞密院全班人馬都參與的轟轟烈烈的城市改造工程正式啟動。

因為早就規劃好了,所以數日之內,樞密院就從開封府及附近的曹、宋,滑、鄭州諸州,征集了二十萬農夫,具體施工監督以大學士竇儼為營造使,近衛廣晉軍都指揮使趙匡胤為營造副使,統一指揮軍民按照規劃施工。武備學校各係,財政學校各係全員出動,為拆建,運輸,組織,錢糧統籌及分撥發放提供服務,由此作為實習,實習表現記入檔案。

之前在規劃時,新城的周長約為四十八裏,比之舊城,擴容四倍,或金錢誘惑,或衙役恐嚇,已經指令所有人將墳墓從城外遷移至新城城牆之外至少十裏處,以城中心的凱旋大道為標準,全城修建四橫四縱的筆直大道,寬度標準為一百步,稱幹道;幹道與幹道之間,為了溝通方便,再修寬度五十步的道路,稱支道;支道之間,則修分道,寬二十五步,溝通各區間。一直沿用的裏坊製,除某些官署或軍營倉庫及權貴住宅區之外,全麵廢止,不再建設坊牆對住宅,商業區等進行人為分割。

城市街道雖然寬闊,但兩旁沒有植物,光禿禿的,顯得很不美觀。王樸也考慮到了城市綠化,他允許住在街道兩邊的百姓可以在路邊二十步之內開墾花園,綠地,種植樹木,可以夏日避暑。當然同時也可以在路邊挖井吃水,或者修蓋涼棚。讓百姓遷墳,讓王樸在開封城內賺足了痛罵,但人性化的規劃處理,也讓不少人讚賞。

由於官府同時配發由軍士,武備學校學生駕馭的馬匹和大車免費供百姓搬家使用,安家費的發放也算是足額及時,在大棒和胡蘿卜的同時作用下,再加上早就有規劃和組織,百姓搬家工程進行得相當的迅速,一個半月後,開封城內三十萬百姓都住進了臨時搭建的棚屋,能得到食物和燃料的集中供應。

除了過年那幾年休息,在柴榮的暗中督促之下,百姓搬一家拆一家,十餘萬軍民開足馬力在城中大拆大建,拆屋弄下來的廢料和有用的建材,都用事先組織好的船隊,通過汴河運往城中各處預定工地上堆放,由以武備學校工兵係主任袁彥接收,並開始按圖施工,重新為安排為暫住城外的百姓建設整齊美觀,緊湊實用,節約地皮的住宅小區。

在大搞城市建設的同時,由於不占地,不擾民,汴河的疏通一直在進行,駐紮徐州的武寧節度使王景,在石重貴的詔令之下,一直集中徐淮軍民和戰俘,在汴河埇橋至泗上的舊河道上進行清淤疏通,為朝廷對淮南的用兵運糧作準備。疏浚汴河隻是建設開封周邊交通網的一個部分,僅有汴河,是遠遠不能滿足開封日益增長人口對物資的供應需求,尤其是開封和青州的聯係,在預定的淮南軍事行動中,青州是極其重要的軍糧補給地之一。但青州與開封之間沒有直達的河道,如果從青州走水路到開封,必須經過黃河,繞進汴口,然後再折向東南,航程過長,耽誤時間。而如果走陸路,成本會將會極高,人馬和大車運送的糧食,首先就會被農夫與牲口消耗掉,青州到徐宿一線,距離高在七百餘裏,如果再推進到淮南,將超過千裏,運輸中的糧食,十成中能到前線的,最多不過一兩成,浪費實在是太大了!

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青州和開封之間挖出一條直達航道。樞密院對此也早就有了規劃。當然了,這源於石重貴當初的一件善政。早在開運元年(944),黃河暴發了大洪水,滑州段決口,附近五個州一片汪洋,災情十分嚴重。石重貴下令征調大量勞力堵塞決口。決口即塞,當時無兵無權閑得發慌的皇帝石重貴十分的得意,就想刻碑記其事,大肆宣揚一下,讓天下知道皇帝還是能做事情的。當時還是中書舍人的楊昭儉諫曰:“陛下刻石記功,不若降哀痛之詔;染翰送美,不若頒罪己之文。”石重貴聞言,相當的羞愧,於是刻石記功的事情就不了了之。

這次黃河大爆發泄出的巨量洪水,順著地勢流到了梁山周圍,與梁山周圍的湖泊如張澤泊,巨野澤等合為一體,稱大野陂,以後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山泊。這次天災雖然造成了巨大的水體,淹沒了大片土地,但是客觀上也形成了一個號稱方圓八百裏的超級大湖,因此便利,樞密院就打算從開封北郊汴河的河道上,開挖一條人工運河,呈偏北方向順著南濟水的故道,朝東挖出河道,溝通大野陂,然後與濟水彙成一處,形成一條從青州直達開封的人工河道,這條人工運河暫稱廣濟渠,由於預定河床寬為五丈,後世也稱為五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