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三十章、不是結局(一)(2 / 2)

如果此時的重慶國民政府奮起發動對日本占領區的猛烈進攻,早已毫無鬥誌的日軍“中國派遣軍”勢必兵敗如山倒,中國軍隊肯定迅速逼近山海關和內蒙古。在美國的支持下,中國軍隊完全可以不理會蘇聯的存在,向內蒙古和山海關外挺進。隻要中國軍隊出現在內蒙古和山海關附近,甚至於隻要中國軍隊在華北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掃蕩,並擺出一付出兵內蒙古和山海關外的架式,宋子文的談判地位就會得到根本的改變。

不知道是躊躇滿誌的蔣介石沒有這個眼光,還是數量龐大的國民黨軍隊沒有這個膽量,間或還有其他什麼原因。自1945年6月初國民黨軍隊收複了廣西和福建之後,到8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字之時共兩個半月的大好時光。國民黨政府和其指揮下的數量龐大的軍隊竟然一事無成。他們每一個部隊都在等著、看著、玩著。

日本的中國派遣軍卻沒有閑著,他們在從容地繼續收縮兵力,並加強對重要交通線的防守。 北平、天津、鄭州、開封、太原、保定、石家莊、上海、南京、杭州、武漢、長沙、衡陽、廣州、香港這些中國東南部最富裕繁華的大城市仍然在日本軍隊的牢牢控製之下。日本軍隊的供應補給中,除了軍火要從東北運來以外,其他東西都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就地得到補給。也就是說,已經千瘡百孔的日本本土根本無需為日軍中國派遣軍多達100萬的軍隊提供任何補給。國民黨軍隊在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中,仍然保持著在中國戰場未能成建製殲滅日軍一個師團的紀錄!這在整個二次大戰美、英、蘇、中四大戰勝國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二)

1945年4月12日,由於羅斯福總統突然去世,毫無準備的副總統杜魯門被匆忙推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杜魯門剛剛當上總統不到一個月,蘇聯紅軍就攻占了德國首都柏林,一個星期之後又傳來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按照雅爾塔會議的商定,蘇聯紅軍與美英聯軍分別占領了柏林的東西兩半。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火在熊熊燃燒了六年之後,終於熄滅了。

為了商討對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盡早對日作戰。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三國首腦杜魯門、丘吉爾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3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或“柏林會議”。中國領導人蔣介石先生仍然沒有能夠受到邀請而前往參加這次會議。

以領導英國奪取了對德作戰最後勝利的英雄——英國戰時首相丘吉爾,以勝利者的姿態十分高傲地出席了這次會議,盡管英國國內正逢大選最後的關鍵時刻,丘吉爾仍然毫不在意地前往德國出席這次會議。在丘吉爾看來,作為英國戰時首相的他,領導英國最終戰勝了凶惡的德國法西斯,拯救了大英帝國和整個資本主義民主世界,他在這次大選中肯定會毫無懸念地獲得壓倒性的勝利。臨行前,他對自己在保守黨內憂心忡忡的同事們說:

“你們放心吧,我去柏林參加會議不會對大選造成任何影響,反而會增加我們獲勝的機會,因為我們是戰勝德國法西斯的英雄,英國人民會用選票來感謝我們的。”

丘吉爾是個使命感很強的人,他知道新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學曆不高,從政經驗也不足,要不是羅斯福總統去世,杜魯門怎麼也不會當上美國總統的。麵對經驗老到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杜魯門肯定少不得他的指點。雖然在大戰期間,英美兩國與蘇聯是盟國,但現在大戰已經結束,他們之間共同的敵人德國已經失敗,接下來的事,也許就是要處理美英兩國與在戰爭中崛起的蘇聯的關係問題了。素有反共專家之稱的丘吉爾在這個問題上是有清醒認識的,可杜魯門不一定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