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三十章、不是結局(一)(1 / 2)

正文-第三十章、不是結局(一)

(一)

天文學上有一種天體叫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恒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恒星,也就是說是一種快要死亡的恒星。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高。

中國唐代有位著名詩人叫王之渙,寫過一首十分有名的詩《登鸛雀樓》。詩的原文是這樣的:“白 日 依 山 盡,黃 河 入 海 流。欲 窮 千 裏 目,更 上 一 層 樓。”

王之渙在這首詩中把即將下山的太陽也比做白日。

1945年7月的日本也象一顆即將下山的太陽一樣,或者象一顆白矮星一樣失去了往日輝煌的光芒和熱量,其勢力範圍已經大大縮小,作戰能力也麵臨崩潰,在美、中、蘇三大國的包圍之下,顯得那麼渺小,那麼無力。但日本國內的好戰勢力卻仍然狂妄之極,不顧行將戰敗的事實,拚命扇動“本土決戰”這個蠱惑人心的口號。整個日本國民也都處於瘋狂狀態。日本全國的工業早已轉入戰爭體製,日用生活品生產和平民的糧食配給都降到了最低。但軍火生產卻以超常規的速度在增長,飛機產量在1945年達到了年產五萬架的水平。日本國內的這種瘋狂姿態與晚期恒星白矮星似有某種相似之處 。

不過在美國和蘇聯強大軍事力量麵前,日本帝國擁有的這些看似數字龐大的軍火產量不僅技術落後,而且有經驗的軍官和技術兵員已經損失殆盡。尤其是有經驗飛行員大量損失基本上是無法彌補的。在廣闊的太平洋上作戰,沒有有經驗的飛行員,那些劣質飛機和技術水平不高的軍艦與一堆廢鋼鐵沒有區別。

從1944年6月日本強硬的軍方首相東條英機下台以後,到1945年7月的一年時間內,日本又連續更換了小礬國沼和鄰木貫太郎兩任首相。但在陸軍大臣阿南惟幾、陸軍總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和海軍軍令部長豐田富武等軍方強硬人物控製下,日本政府一直幻想著在美軍登陸日本本土時給美軍致命一擊,使美軍知難而退。駐中國東北的80萬關東軍也是日本把戰爭打下去的重要依靠。

就在這個時候,蘇聯已經在其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集結了三個方麵軍共160萬精銳部隊,隨時準備對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美國也已經攻占了日本的衝繩島和硫磺島,把最新研製的“超級空中堡壘”式戰略轟炸機B—29大量部署到了與日本本土僅數百公裏之遙的這兩個島的空軍基地上,對日本的各大城市進行不間斷地毯式轟炸。更為重要 一點是,美國已經秘密研製成功了原子彈,通過軍艦把兩顆原子彈運到了馬裏亞那群島中一個叫“提尼安島”的小島上,隨時準備對日本進行致命轟炸。

直到這時,日本竟然對自己國家麵臨的滅頂之災混然不知,還在幻想著通過蘇聯與美國聯係,取得體麵的有條件投降,日本政府和軍界已經到了失去理智不顧事實的瘋狂程度。

可是同樣是在這個時候,蔣介石領導下的數百萬國民政府軍隊卻還在與岡村寧次指揮下的100萬中國派遣軍進行毫無意義的對峙。在山海關以內的中國北方,日軍仍然占據著平津、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廣大地區;在華中日軍占領著武漢周圍地區,並控製著由武漢到華北和由武漢到廣州的鐵路交通線。華東地區,日軍控製著整個上海,南京,江蘇、浙江這一片中國最富裕的地區。在華南,日軍第23軍占據著廣州和香港。這些日軍占領區隻是通過一些細如蛛絲一般的交通線聯係著,但國民黨軍隊就是不敢對日軍發起堅決的進攻,中日雙方的軍隊就象事先約好了一樣,安安心心地守著自己的陣地,而絕不去進攻對方。

他們雙方究竟在等什麼?毫無疑問,日軍隻是在等待一種體麵的投降方式,而中國軍隊卻在等待美國與蘇聯對日本帝國的最後一擊,然後自己可以不廢一槍一彈地接收日本失敗以後讓出來的中國土地和財富。

另一方麵,正率團在蘇聯與斯大林就中國的主權和利益進行艱苦談判的宋子文在對蘇交涉過程中,手上拿不出任何有力量的東西向蘇聯討價還價,唯一可以使用的方式就是“乞求”二字。象這樣的談判與1895年李鴻章奉命去日本就甲午戰敗之事進行的談判有什麼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1895年的談判進行之時,滿清政府已經沒有實力與日本再戰,但這次談判進行時,中國軍隊正擁有強大的實力可以向日本人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