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顯名題詞:“以熱血頭顱,灌溉民族自由之花。”
其兄黃世傑作挽聯:“入孝入悌,做事做人深有道;修身齊家,精忠報國,一生一死最光榮。”
三,李克源三一二旅喋血長治城
十七日下午,李家鈺派去接應一七八師撤退的熊崗陵團在黎城北東突然遭遇敵人從柳樹口奔襲來的迂回部隊,前衛連長李世英立即指揮全連向敵衝擊。前進中的鬼子先頭部隊猝不及防,一陣猛烈的交鋒後,被打得丟盔棄甲,遺下十餘具屍體後狼狽後退。我軍繳獲輕機槍兩挺、三八式步槍十餘支,擲彈筒一具和鋼盔十餘頂。李連也陣亡正班長鄧元和、副班長汪澤雲、上等兵劉德勝、二等兵祝德清,另有五名士兵重傷。稍後,敵人後續部隊趕到,我軍退守黎城。
十八日黎明,李家鈺趕到黎城南的微子鎮親自指揮援軍對日軍的突擊部隊進包抄圍堵。稍後,日軍對黎城發起攻擊,日機三架飛臨助戰,轟炸黎城、微子鎮壓和城郊陣地。炸彈落到李家鈺指揮部附近,爆炸掀起的塵土和煙霧清楚可見,爆炸聲敲在耳膜上,如雷貫耳。左右心李家鈺安全,勸其離開。李家鈺說:“怕什麼,我就不相信它能炸到我頭上!”
正午,日軍攻勢趨急,電報、電話均已斷絕。占領東陽關之敵已經源源不斷向黎城湧來。而此時,由河南林縣而來的日軍已抵近平順。南北兩路日軍業已形成對長治的鉗形攻擊之勢。此外,還有一路日軍從河南的新鄉直指長治南邊的晉城,欲截斷我軍向南的退路。麵對幾路日軍的大包圍圈,李家鈺下令守軍放棄黎城,節節抵抗,退守長治。
這個時候,李家鈺的軍部還在潞城,距南北兩路日軍均不過幾十裏路了。十八日夜,李家鈺又返回長治,命令一○四師三一二旅旅長李克源率六二四熊崗陵團守長治;一○四師師長李青廷率師部直屬部隊占領長治城外東北的高地,準備策應守城作戰。一○四師是兩旅四團製,但有兩個團已在上一個月被派到晉中壽陽一帶遊擊,防備日軍由太原方向南下長治。因此,在長治作戰的隻有兩個團了。
部署完畢,李家鈺又親自對守城部隊訓話。他登上一個石碾子,挺立在冷得似乎要凝固了的空氣中,麵對著眼前黑壓壓、靜悄悄的一群兵,似乎看見他們冒著怒火的一雙雙眼睛和噴著粗氣的鼻孔。
盡管他知道,對這些摩拳擦掌的兵士來說,動員已近似多餘。但他還是不斷地揮起手臂,對他們說道:“我們常說‘精忠報國’。恐怕大家都知道,《說嶽全傳》裏有這樣一個故事:當年嶽元帥率嶽家軍收複失地,一路向北打到河南朱仙鎮,卻遇到金營中的一員叫陸文龍的小將攔路,久攻不克。嶽元帥正在左右為難,帳後走出軍師王佐,對元帥說,他願去金營說動這員小將來歸降大宋。征得元帥同意後,王佐回到自己帳中,取出寶劍,狠命砍下自己左臂,偽稱受到嶽飛錯待,連夜投奔到金營去了。
王佐到了金營,經常以擺龍門陣為名接近陸文龍,終於取得了他的信任。一天,王佐繪了一幅畫帶到陸文龍那裏,展開畫卷,掛在帳中。隻見畫中一員宋朝大將正在舉劍自刎,旁邊一位婦人正在自縊殉節。陸文龍大惑不解,王佐正色告訴他,此人正是你陸文龍的生身之父;旁邊的婦人便是你的生身之母。十六年前,金兵揮軍南下,圍攻南宋潞安州。潞安州守將陸登死守城池,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自殺,損軀殉城,夫人也隨之殉節。你陸文龍的生身父母都為國盡忠,你現在卻在認賊作父,該當何罪!陸文龍了解了自己的身世,立刻反出金營,投到南宋去了。
這個王佐斷臂的故事幾百年來已是婦儒盡知。可是,你們嘵不嘵得這個故事出在哪裏?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你們的腳板下!宋朝的潞安州,就是你們現在踩著的長治!雖然已經時隔千年,但同樣是在潞安州守城禦侮,我們要做的就是千古留芳的陸登!
現在,我們是為民族生存而戰,深得民眾擁護,我們戰死也光榮!死也要千古留芳!”
下麵黑壓壓的隊伍中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口號聲:“寧作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中華民族向來有效仿先賢的優良傳統,曆朝曆代早已作古了的先賢們仍然肩負著教育子孫後代的重任,他們至今還是我們的光輝榜樣,成為傳承民族的精神的重要載體。這些先賢們精忠報國的思想精髓,凝聚成了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國魂。四川盆地內的莊稼漢子也許不知道多少大道理和那些華麗的字眼,但卻能朗朗上口地講述嶽母刺字以及虞允文大戰采石磯的故事。李家鈺正人亦正己、不失時機因時因地以先賢事跡作戰前動員,猶如火上澆油,收到了極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