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川軍再戰山西,李家鈺四十七軍轉戰晉南-三,三一二旅喋血長治城(一)(3 / 3)

李家鈺在長治作完詳細的布署和戰前動員,回到潞城,率領軍部轉移。他叫軍部參謀李卓夫把重要電報及往來函件整理好。李卓夫,這個成都軍校出身的上尉參謀把這些重要文件捆成一包,背在背上出發。又讓電台通訊收拾完畢,警衛打掃住房,然後全體急行軍,趕到長治西南的長子縣,在一片樹林中建立起指揮部。

原則上說來,保衛長治仍然是采用的國軍在傳統意義上的守城戰法。問題在於,川軍自組建以來的幾十年內,雖然你爭以我鬥不斷,但從來就沒有經曆過真正意義上的守城戰,更不用說是在優勢武器的立體打擊下守城了。沒有經曆,就沒有經驗,這對守城的李家鈺來說是極為不利的。更何況根據國民政府軍政部的統計,像四十七軍這樣的丙種軍,要阻擋住日軍的攻勢,須有六倍或以上的兵力才行。由此可見,在保衛長治的對決中,李家鈺明顯處於劣勢。

不過,李家鈺很精明,他采用了野戰和守城相結合的戰法,在長治城內隻放了一個團,沒有把全部力量擺進去,避免了像趙括那樣主力被圍困的局麵。另外在城外的西南和東北各設一個指揮據點,前者是從東陽關轉移來的一七八師和李家鈺的軍部;後者是一○四師的一個團和李青遷的師部。三者互為犄角,以為作戰時相互支援。

後來的實際情況證明,李家鈺采用的方式是正確的。在重兵圍城的局麵下避免了全軍覆滅的危險,雖然犄角支援的戰術並沒有實現。

長治是古潞州的治所,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城牆堅固,城內人口二萬餘。守城之責由三一二旅旅長李克源肩負(李家鈺之侄,蒲江縣人)。他將自己的城防司令部設在城中心的十字街口,命令六二四團第一營營長傅矚瞻負責東北門的守備;第三營營長宋鈺光負責西南門的守備;又在城外各派一個排作排哨監視敵人和遊擊。

同時,李克源下令征用車馬,拉來石料和城磚,牢牢地堵塞了北、東、西三個城門,僅以南門暫留通道,備以物料可以隨時填堵。當晚,上黨專署、長治縣府、縣警察局等,通過南門撤離縣城。同時,城中百姓也大部撤走,一時間,扶老攜幼,呼兒喚母,慘不忍睹。這裏,亡國之痛的慘狀成了誓死在此保家衛國的軍人的活教材。

十九日下午,一陣密集的槍聲傳到城中。李克源提著望遠鏡登城察看,原來是日軍先頭部隊約數百騎兵到達城東十裏的關村鎮,正遭到我城外部隊的襲擊。李克源立即命令各部準備戰鬥,終於來了,李克源緊張的心情反倒放鬆下來。事情往往是這樣,等待比來臨還要緊張得多。稍後,風塵卜卜的敵一○八師團大部隊源源而來,日軍欺侮我軍沒有長射武器,有的敵人大搖大擺地行軍,一些鬼子從騾馬上卸下大炮,不慌不忙地構築炮兵陣地。盡管遭受到襲擊,但敵人似乎並不怎麼把這些穿草鞋的四川人放在眼裏。

敵炮試射之後,突然猛烈的炮聲驟起,十餘門大炮對準長治城垣猛轟,數架敵機同時飛臨,輪番轟炸。日軍大部隊向前推進,迅速截斷了我一○四師和一七八師兩個倚角同長治城中守軍的聯係,並以重兵同我對持,使其不能相互支援,將縣城北、東、西三麵包圍起來。日本人留下南門,以便讓那些被眩耀武力的大日本皇軍嚇退了的四川兵撤走。

然而,李克源下令堵塞了最後的一道城門,以示守城決心。雖然後來守城兵還是有一部從這裏突圍而去,但這已是交戰雙方都傷亡千餘人以後的事了。

當晚,日軍一反常態地展開圍城夜戰。

敵騎兵數十衝近北門城牆,來回馳騁。一俟敵騎馳近,守軍即用機槍掃射,再近,則以手榴彈投擲。後來,敵步兵數百在機槍的掩護下向城門接近,雙方又展開槍戰,槍聲時緊時慢。這時,我城外的小股部隊開始在敵後襲擾,槍聲時遠時近。有一陣時間,槍聲又急又近,看來是小股隊伍衝入了敵人的縱深。

東門和北門外有多處民房,成了在黑暗中我小股部隊最好的掩蔽物。穿著草鞋的士兵神出鬼沒,時進時出,撓得鬼子老羞成怒,把這些民房全部點燃。大火衝天而起,映紅了半邊天空。

這種試探性和威逼性的進攻一直打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