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川軍再戰山西,李家鈺四十七軍轉戰晉南-二,李宗昉一七八師激戰東陽關(一)(1 / 2)

第五章 川軍再戰山西,李家鈺四十七軍轉戰晉南-二,李宗昉一七八師激戰東陽關(一)

二,李宗昉一七八師激戰東陽關

一九三八年二月,日本內閣和三軍首領在天皇的禦座前召禦前會議,決定進一步擴大對華侵略戰爭,在華東打通津浦鐵路,在華北向南直指河南,繼而進逼武漢。

在山東的日軍積極準備越過鄒縣的兩下店攻占滕縣的時候,河北的日軍率先動手。日本人的胃口大得很,在第五戰區動手前,先在微山湖以西的第一戰區內沿平漢鐵路向南發起攻擊,目的在於首先截斷五戰區向西的退路,將五戰區的部隊全部圍殲在徐州一帶。

二月七日,占領冀南大名的日軍土肥原賢二第十四師團向河南省的清風和濮陽進攻,開始了在華北新一輪攻勢。

二月十日,日軍攻占濮陽。

二月十二日,占領濮陽的日軍和平漢路上占領安陽的日軍分兩股向南夾擊黃河北岸的長垣和封丘,日軍進展神速,勢如破竹,大有一氣掃平黃河以北的河南地界之勢。

同時,集中於邯鄲和武安之敵一〇八師團也有西向涉縣進攻的動作。武安和涉縣均位於太行山脈東坡,是冀南平漢線上日軍西進涉縣而後東陽關的必由之路。

在河北日軍向南和向西攻擊的同時,在山西的日軍也開始由太原沿汾河河穀向南進攻。

日軍在華北的攻勢總共出動了第一〇八、二〇、一〇九、十四和十六計五個師團十六萬人。

在華北指揮作戰的宋哲元將軍眼見華北日軍橫行,國軍傷亡慘重,自己已經無法阻止日軍的攻擊勢頭,於是報請軍委會,希望由二戰區派出有力部隊出東陽關支援,以保證涉縣不陷敵手。

二月十四日,武安之敵向涉縣攻擊,四十七軍受命出東陽關支援。

二月十七日,從太原向南的日軍在韓侯嶺遭到衛立煌指揮各部的阻擊,韓侯嶺戰役開始。這樣,山西省東部和西部同時燃起硝煙。

李家鈺的第四十七軍被軍政部編為丙種軍。全軍兩師七團計約二萬人。每團有一個機槍連共四挺重機槍,還有一個炮兵連計四門八二迫擊炮,沒有一門大炮。在衛立煌對四十七軍進行補充前,全軍幾乎沒有輕機槍。所謂丙種軍,是指依據人員訓練、武器裝備、後勤保障等條件評定的戰鬥力級別。也就是說,軍政部評估認為,四十七軍的戰鬥力是第三等,相當於最末一等,其作戰的能力僅僅強於地方保安部隊。當然,這樣的評定依據的僅是部隊的硬件,至於部隊的抗戰熱情,以及帶兵主官的抗戰決心等對戰鬥力起到極大作用的軟件就無從考慮進去了。

進駐晉東後,李家鈺把自己的軍部設在長治。以一〇四師的二旅四團駐長治一帶,一七八師駐守潞城和東陽關。

一七八師師長李宗昉(一八九一——一九五四),字仲曦,四川彭縣(現改為彭州市)蒙陽鎮東塔村人,與李家鈺同第四期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當李家鈺作四川邊防軍總司令時,在劉湘手下作旅長的李宗昉率部投奔到李家鈺手下,成為李家鈺的得力助手和帶兵主官。李家鈺於一九四四年犧牲後,李宗昉繼任為四十七軍軍長。那時,為避免胡宗南吞並四十七軍,李宗昉將四十七軍帶回二十二集團軍。回歸二十二集團軍後,李升為集團軍副總司令。

李宗昉的一七八師一共三個團,因此其間未設旅,由師長直接指揮三個團。他將師部和一個團放在長治以二十公裏的潞城,再將一個團放在潞城附近的微子鎮,以這兩個團扼住從太原而來的大道和從邯鄲而來的大道交叉的路口。以一個加強團(一個團加一個營)駐守東陽關一帶,封鎖住這條通河北的咽喉。這個加強團又以一個營和團部駐東陽關,另外三個營分別在東陽關北麵通向涉縣的大道為主陣地,成左、中、右占據製高點構築工事,在關外防守,形成東陽關前的一道屏障。

二月七日,華北的日軍開始發起向南攻擊後,僅以一周的時間就前進了一百五十公裏,輕鬆地攻占了在豫北的一係列國防工事,在晉東南的外緣形成了一個弧形的包圍圈,對四十七軍駐防地形成了極大的壓力。在這種咄咄逼人的形勢麵前,李家鈺明白,日軍已經放棄從晉中南下長治的企圖,改由從河北邯鄲和武安由東向西直接攻擊東陽關而達長治。這樣,誠如衛長官所說,“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他所處的二線地位就要成為一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