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川軍再戰山西,李家鈺四十七軍轉戰晉南-一,四十七軍守備上黨七縣(三)
長治在山西省東南,位於太行山南段主脈的西緣,在一個長不足五十公裏、寬不過二十公裏的山間盆地中。長治盆地的北麵接晉中地區,東麵則以太行山脈和河北省、河南省相毗鄰,以太行山脈中一道被稱為東陽關的關隘扼住通向河北的大道。在長治盆地的南邊,是另一個叫晉城的山間盆地,兩個盆地成“呂”字形南北排列。從太原南出晉東南的大道從北向南貫穿這兩個盆地,通向河南省。
因此,長治是晉東南的戰略要地,古稱“據天下之肩脊,當河溯之咽喉”,向東可截斷平漢路,並封鎖住從河北和河南進入晉東南的咽喉;向北則可截斷正太路,直指太原。
這樣,長治不可避免地成為曆代兵家的必爭之地。
公元前二百六十二年,戰國七雄爭霸,秦國和趙國在這裏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空前絕後的大戰,這就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其戰事的慘烈,其戰爭藝術的高超,勝者的輝煌,敗者的教訓,均堪稱中外戰爭藝術課程的經典教材。
戰事首先由趙王派遣老將廉頗率兵進入戰地開始。廉頗是趙國德高望重、深通兵法、戰功顯赫的大將,是秦兵圖趙的最大障礙。千百年來有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膾炙人口。
廉頗受命率兵由趙國的都城邯鄲出發,經東陽關到達長治,再由長治向南經長治盆地和晉城盆地交界的秦關,最後到達晉城盆地的長平(即現在的高平縣),沿盆地內近於南北向的丹陽河和山嶺連布三道防線以阻擋西來的秦軍。
秦軍則由鹹陽經水路沿渭水行至潼關,再折向北,在臨汾以南的侯馬登陸上岸,沿陸路東行,到達丹陽河西岸與趙軍對持。
戰事一拉開,秦軍驍悍善戰,連奪數陣,破了趙軍兩道防線。廉頗見秦軍銳不可擋,於是采取沿山隘險地高築壘的戰術,“堅壁以待秦”,無論秦軍如何叫戰,始終避免接觸,三年之中不與為戰。隻待遠道而來的秦軍後援無繼,再予以至命的打擊。
此種戰法讓“虎狼之國”的秦軍望壘興歎。正當秦軍主將一籌莫展之時,殊不知這時卻因趙國最高領導內部出現可乘之機,而最終釀成了大禍。原來此時老趙王已死,由其子趙孝成王繼位掌大權,此人年少氣燥,以為廉頗的戰略思想為不敢與秦接戰,早已怒不可遏。加上趙國此時又出了一個人,名叫趙括,乃趙國名將趙奢之子,也算是趙國“太子黨”中人。此人繼承父業,熟讀兵法,談兵論戰,口若懸河,說起國際國內形勢則是滔滔不絕。稱天下兵家除秦將白起外,餘均不在自己話下,這讓趙孝成王愛不可釋、深信無他。
此種情況被秦國偵得,於是派出細作,到趙國收買內應,到處散布“秦軍不懼廉頗,惟怕趙括”的言論。這種消息終於被趙孝成王聽到,成了自已點將的依據,上了大當,以趙括為將替換了廉頗。
秦國一看趙國上當,立刻派出老謀深算的名將白起為大將,秘密進駐秦軍大營,專門對付趙括。這時趙括來長平統領大軍,一改廉頗行之有效的戰略和戰術方針,氣勢洶洶,派兵攻擊秦軍防線。秦軍一看趙軍出戰,佯裝不敵,向後敗退,引誘趙軍離開堡壘追擊。趙括雖然熟讀兵書,卻從未有過帶兵打仗的實踐經驗,一見秦兵後退,便趾高氣揚,沾沾自喜,根本不知秦兵是計,傾其全力越壘掩殺。
秦兵一邊將趙兵引入縱深,一邊派出兩支奇兵,從兩翼包抄,一舉攻占了南北兩個盆地之間的要隘秦關,將趙兵分割在這南北的兩個盆地中,首尾難以相顧,成了南麵有兵無糧,北麵有糧無兵的狀態。
雄心悖悖的秦昭襄王見趙兵被圍,立即征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壯丁,親自從鹹陽趕到臨近戰地的河南地界,禦駕督師,火速增援戰場,投入兵力達百萬之眾。以百餘萬對四十餘萬,真是舉全國之力,必欲全勝。
趙括率領的主力一入秦營縱深,即被秦軍包圍在長平一帶,苦戰了四十六天,終因糧草耗盡,喪失了戰鬥力。兵無糧自亂,趙括見大勢已去,率部死戰突圍,被秦兵亂箭射死。趙兵見主將陣歿,進退無路,紛紛投降。
趙國的降卒約有四十萬。白起拿到這四十萬人卻極難處置,又恐其聚眾騷亂,幹脆一不做、二不休,誘使其放下武器後,除放回二百四十名年少的趙兵回邯鄲宣揚秦國軍威外,餘下的全數就地坑殺。一時間,屍橫遍野,山川河流“血染飄鹵”,這便是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的血腥事件,背上千古惡名。
白起為秦國立下曠世之戰功,用鮮血在戰爭史上書寫出了輝煌的篇章,但最終卻沒有得到好的下場,後因受到猜忌,為秦王所殺。
趙括以四十萬條生命的代價成為“紙上談兵”的代名詞。其戰死後,其國人念其為國捐軀,盜回屍體安葬於此地趙莊,趙莊即由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