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看著前輩們怎麼收拾棒子的(2 / 3)

第四次戰役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製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誌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主力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發現誌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於1951年1月25日恢複攻勢。誌願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禦,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展開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6個軍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實施反擊,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第二階段,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遂在全線轉入運動防禦,抗擊消耗“聯合國軍”。3月14日,中朝人民軍隊撤出漢城。麥克阿瑟同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杜魯門於4月11日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為“聯合國軍”總司令。4月21日,將“聯合國軍”扼製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第四次戰役誌願軍雖有較大損失,但仍殲敵78000多人。

第五次戰役及以後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挫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從側後登陸配合正麵進攻的企圖,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以進攻粉碎“聯合國軍”的側後登陸計劃,奪回戰場主動權。誌願軍由於第19、第3兵團的到達和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重返前線,兵力已居優勢。根據Mao.ZD提出的“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的指導方針,殲滅其有生力量,奪回戰場主動權。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首先集中誌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接著,誌願軍又轉移兵力於東線,後,中朝人民軍隊,向北轉移,至6月10日,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第五次戰役誌願軍共殲敵8萬多人。   經過7個多月的軍事較量,美國go-ver已認識到如將主要力量長期陷於朝鮮戰場,則對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加上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因此,決定轉入戰略防禦,準備以實力為基礎,同中朝方麵舉行談判,謀求“光榮的停戰”。6月初,美國go-ver通過外交途徑向中朝方麵作出了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的表示。中朝方麵,經過五次戰役,也深感在技術裝備上,中朝人民軍隊仍處於劣勢。在現有武器裝備條件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是困難的。鑒於美國已表示願意談判,於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據此,適時進行戰略轉變,由運動戰為主轉變為陣地戰為主,由軍事鬥爭為主轉變為軍事、政治(外交)鬥爭“雙管齊下”。在作戰指導上,還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殲滅戰逐步過渡到打大殲滅戰的方針。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其特點是:軍事行動與停戰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鬥爭尖銳複雜;戰線相對穩定,局部性攻防作戰頻繁;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麵。   1951年7月26日,停戰談判討論軍事分界線問題時,竟企圖以軍事進攻迫使朝中方麵就範。8月中旬~10月下旬,“聯合國軍”采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連續發動了夏、秋季局部攻勢。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展開,依托野戰工事抗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局部進攻的作戰。在此期間,中朝人民軍隊為配合停戰談判,還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聯合國軍”方麵,於11月27日同朝中方麵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   1952年春,“聯合國軍”方麵為扣留朝中戰俘,提出所謂“自願遣返”的原則,反對中朝方麵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張,使停戰談判陷入僵局。此時,“聯合國軍”接受了發動夏、秋季局部攻勢受挫的教訓,采取以小規模的進攻行動和空軍的破壞活動,維持其防線和配合其談判。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利用戰場形勢相對穩定的時機,為穩固防守陣地,堅守戰線,消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有生力量所進行的作戰。誌願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係。從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禦,轉為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禦;由主要用於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禦,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為主的陣地進攻。隨著陣地的不斷鞏固,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襲擊和伏擊“聯合國軍”,搶占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並逐漸擴大作戰規模。   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線”附近地區的整個戰線上,有選擇地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營以下兵力防守陣地實施的具有戰役規模的進攻作戰。1952年秋,中朝人民軍隊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全線進行具有戰役規模的戰術反擊作戰,攻占了“聯合國軍”許多營以下陣地。接著在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   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為粉碎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棲登陸的企圖而進行的備戰活動。“聯合國軍”被迫放棄進行軍事冒險計劃,於4月26日同朝中方麵恢複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   為促進停戰實現,與人民軍一起,發起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從5月中旬開始,先後對“聯合國軍”進行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經第一、第二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麵作出妥協。在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之際,韓國當局聲稱彭德懷在停戰協議上簽字要“單獨幹”、“北進”,中朝人民軍隊為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後處於更有利地位,決定給韓國軍以打擊,於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麵向朝中方麵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曆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成為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在美國沒有取勝的條約上簽字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