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看著前輩們怎麼收拾棒子的(3 / 3)

未公開的第六次戰役

目前,我軍戰史都有一致的結論:抗美援朝中,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過五次戰役。後來有消息披露,中朝方麵曾策劃過第六次戰役,但沒有實施。   筆者認為,這個“第六次戰役”實質上實施過,就是1951年夏季、秋季防禦作戰。   1951年夏季、秋季防禦作戰,從幾個方麵看,都應當是戰役級別的交戰,甚至可以認為是第五次戰役後的雙方第二次戰略決戰。   從交戰地域看,戰場從東到西沿三八線展開,橫貫朝鮮半島;從雙方動用兵力看,聯合國軍動用了14個師,中朝軍隊動用了人民軍3個軍團、誌願軍6個軍。雙方動用的兵力,非常接近第四次戰役的水平。從交戰的損失看,更應當是戰役級別的損失。中朝方麵稱,聯合國軍損失16萬人,推進了2-9公裏;美國方麵稱,消滅unistparty軍隊23萬多人。就雙方宣稱的殲敵數字看,也是大大超過了前五次戰役。從交戰的結果看,1951年之後,雙方戰線基本穩定,奠定了停戰談判的基礎。   如果說,上甘嶺戰役可以稱為“戰役”的話,1951年夏秋季的戰鬥沒有理由不稱為“戰役”。但是我國軍史沒有給以“戰役”的定性,我認為,由於是聯合國軍主動發起的全線進攻,我軍基本上全線處於守勢,隻是在防禦間隙穿插了戰術反擊,因此,不願意過分渲染。   其實也完全沒必要計較什麼先後手。從實際效果看,1951年夏秋季的戰鬥無疑也中朝軍隊的大勝。   從美國和西方的相關資料看,1951年夏秋季之前的戰鬥記載的非常詳細,其後就開始模糊了,1952年之後的戰鬥,根本就不提了。比如,李奇微的《朝鮮戰爭》,對於這一時期的交戰隻提到了“血嶺”和“傷心嶺”,其他書籍中的記載也是大致如此。這實際反映了自那以後,聯合國軍再次陷入了被動。如果說第五次戰役是雙方戰場態勢的轉折點,那麼,1951年夏秋季戰鬥可以認為的實力消長的又一個分水嶺。   關於中朝方麵的殲敵數字,筆者起初也是不太相信,後來看到美國人撰寫的《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一書中介紹,“據統計,這一時期,特別是9、10月兩個月內,聯合國軍共有6萬人傷亡,其中美國人占2.2萬人以上。”我才開始相信。書中還記載了幾個美國師的損失,美2師3700人,騎1師2900人,“第3師於9月28日至10月6日期間,在鐵原正西三角地帶的血戰中也付出了死傷500多人的代價,隻拿下幾個小山包”,就這些傷亡數字看,要比前幾次戰役中美國承認的損失大的多。   可見這期間聯合國軍的損失的確是非常大,月平均2-3萬人,4個月下來應當在10萬(斃傷俘)上下是沒問題的。   至於中朝方麵的損失,美國方麵宣稱23萬有點離譜,這相當於中國誌願軍6、7個軍!日本人撰寫的《朝鮮戰爭》給出了美國人的計算方法。   陣亡   美軍:54246人;   聯合國軍:628833人.   失蹤   美軍:8177人;   聯合國軍:470267人.   被俘   美軍:7140人;   聯合國軍:92970人.   受傷   美軍:103284人;   聯合國軍:1064453人.   日本戰史研究人員指出:“…..也許是從聯合國軍的損失倒著算出來的,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戰場上遭受巨大損失的部隊報告總是說給與敵人的殺傷比己方還要大的例子不是沒有的,特別是多發生自己打得不好的情況之下。”   第三方的評論應該是客觀的吧,尤其是親美的第三方。   據國內有關資料介紹,在1951年夏秋戰鬥中,中朝軍隊傷亡在9萬多人,損失也是非常大,但是考慮到聯合國軍在空軍、炮兵和裝甲兵上的優勢,這樣的戰果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在研究抗美援朝戰爭時,往往多關注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實際上在1951年夏秋,蘇製裝備逐步到位的中朝軍隊在防禦戰中再次徹底扭轉了戰局。   糾正布萊德雷有關朝鮮戰爭的一段話的引證錯誤    關於如何評價朝鮮戰爭,許多書刊都爭相援引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的一段話,說他承認朝鮮戰爭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了錯誤的戰爭。”至今仍然不斷有人引用這段話,但這實際上並不確切,有必要予以糾正。   事情的原由是這樣的,當年曆史學家姚旭在參編曆史教科書撰寫抗美援朝運動一節時,轉引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的話,說他承認朝鮮戰爭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了錯誤的戰爭。”後來,他找到了這個說法的出處是1951年5月15日,美國新聞處的一則電訊:布萊德雷在麥克阿瑟撤職後的辯論中,指責麥克阿瑟要把戰爭擴大中國,說:“把戰爭擴大到unistparty中國會把我們卷入一個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敵人進行一個錯誤的戰爭。” 由此可見,布萊德雷的話是針對把戰爭擴大到中國,而不是針對朝鮮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