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節 身影(上)
準確的說來,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的新加坡其實隻不過是一個城市國家,這個麵積狹小的國家除了新加坡本島之外,還包括有周圍數島,南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長堤是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的重要通途。
誰也無法說出這個英文名為Republic of Singapore的國家到底最早是從哪裏產生的,早期的土著居民或者是馬來人,又或者是其他的某些。有關其曆史的最早文獻記載源自公元3世紀的中國,而公元14世紀的時候,中國的明王朝在記載中將這片土地謂之以‘淡馬錫’。
不過現代史學界一般都將1819年視為是新加坡曆史的正式開始,因為這一年1月29日,任職於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萊佛士與柔佛蘇丹簽訂了條約,獲準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從斯坦福-萊佛士管理這片土地開始,到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人努力地將這裏逐漸發展成了繁榮的轉口港,同時也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據點。
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新加坡的曆史似乎總是與征服和殖民有關。1941年,太平洋戰爭,大英帝國的軍隊在日本軍隊的兵鋒下稍戰而降,日本人取‘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之意將此地改稱‘昭南特別市’。
在被日軍統治3年又6個月之後,隨著二戰的結束,英國人重新恢複了對新加坡的統治,當然了,名字也重新恢複從了Singapore。不過,自從太平洋爆發的那天起,大英帝國在亞洲、乃至在全世界的殖民體係也開始了崩潰,連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都丟了,更別說其他的地方了。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從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
不過誰也不能小覷了新加坡人的野心,這個一直謀求著成為東南亞的以色列的國家是從來都不會寄於他人籬下,1965年8月9日,因為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種族政策上意見不合,當時的總理-李光耀選擇了退出聯邦,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不過自從獨立之後,雖然新加坡在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製,但在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這種在短時間內由發展中國家迅速轉變成為經濟富裕的發達國家的奇跡一度成為了區內乃至整個亞洲經濟發展的楷模。作為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新加坡不僅僅擁有著名的裕廊工業區,而且在國際貿易和金融業在機場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煉油、化工、造船、電子和機械等行業也是同樣發達。
雖然在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的帶領下,新家坡度過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但到21世紀初第三任總理李顯龍接任時,新加坡卻再度麵臨如何麵對區內其他經濟體崛起的新難題。這是因為早期的新加坡是眾多跨國公司在東南亞投資的首選地,得益於該國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以及較低的成本。、
但是隨著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相繼發展,尤其是中國的重新複蘇,新加坡的這些優勢逐漸喪。許多工業、製造業也紛紛外遷。
自從2001年開始,新加坡GDP負增長率便是一直步步而升,受限於自身環境以及全球經濟蕭條影響,新加坡越發的感到了發展的艱難。雖然新加坡政府鼓勵私人創業以及依靠中國大陸及印度的崛起調整經濟結構,積極幫助業到新興工業國家進行投資,但並沒有什麼顯著成效。這個原因倒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原因,更多的一點或者是與新加坡政府方麵有關係。
有什麼關係?其實一個國家政府的政治立場也是類似於做人一樣,說到底,新加坡這樣的小國能夠發展起來,除了占盡地利優勢之外,也與周圍的國家以及英美等傳統西方大國密分不開的。當初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哈托就曾經和李光耀說:是印尼的舢板走私繁榮了新加坡!而與英美等老家主的良好關係,更是確保了新加坡發展的動力。
可是隨著中國的崛起,新加坡越來越是感到了一種威脅。盡管在這個國家裏,中文是主要官方語言,華人占據多數,但別以為新加坡人就對中國充滿了好感。甚至新加坡對中國的敵視遠遠都要超過日韓這樣的中國鄰居。在國家政治上,新加坡一直走的是和中國保持距離的道路。2003年的SARS疫情,沒有哪個國家再比新加坡跳得更歡了。很多中國人在那個時候很是納悶,為什麼新加坡會這樣對我們,淳樸的中國人哪裏知道,新加坡人從來並不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