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華是新加坡的一貫原則,這個連人都不會做的國家自然會選擇站在在中國的對立麵。不過在2003年的SARS疫情之後,中國民眾算是看清楚了這個醜陋的國家的嘴臉。
選擇並不意味著什麼都是正確的,當新加坡在為2008年爆發的次貸危機而造成的金融風暴而苦惱不已的時候,隨後爆發的兩場戰爭更是讓這個國家遭到了空前毀滅性的打擊。
中美之間的衝突,使得中國市場因為戰爭的到來而受創,美國自顧不暇時的忽略,這都使得新加坡經濟遭到了嚴重創傷。隨後的東亞戰爭,日本的戰敗崩潰,東亞的金融中心由東京成為了香港,一直與日本保持密切關係的新加坡一夜之間發現自己丟了太多的東西。
傳統盟友的台灣被中國收複了,星光部隊成了無處可去的野狗,香港人因為兩場戰爭的勝利而大大增強了國家、民族的認同感。這一切都對新加坡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你是大國,我是小國,你就大人不計小人過,再說了,大國也不應該欺負小國啊。”每一次新加坡都愛玩這樣一套把戲。可是已然成為東亞霸主的中國是不會給予他什麼大國小國之間的區分。奉行務實外交政策的中國更信奉‘大魚吃小魚’這樣的遊戲規則。
從之前的金融風暴開始,中國政府便已經開始有意識的選擇新加坡來作為切下第一刀的對象。對於這些擁有著極其變態、扭曲心理的富裕小國,最好的方法就是抽去它的財富。將其從一夜暴富之間,在直接的打回到赤貧,這樣一來,所謂驕傲的資本便也喪失了。
地小而兵強,人少而槍銳,這是新加坡軍事力量的最真是寫照。作為開國元勳、第一任總理李光耀的兒子,現任總理-李顯龍更像是一個二世祖。無論是複興經濟,還是國家政治的把握,這位當年的太子爺都顯得太嫩了。如果不是李光耀的影響力,他什麼都不是。有槍便是王,新加坡人信奉這一點,同樣的,李顯龍更信奉這一點。雖然新加坡的國土麵積不大,但其所有擁有的國家軍事力量卻是在東盟國家裏,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了。
自從北京越來越是將自己的意圖定位在南中國海以及更為遙遠的印度洋的時候,新加坡政府再也坐不住了。在新加坡的眼裏,中國永遠都是中國,盡管美利堅和大英帝國的輝煌已經一去不複返,但漫長的殖民統治史卻在新加坡人的骨子深處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兵不在於多,而貴在精”新加坡政府很是信奉這一句話,無論是陸海空軍的發展,還是國民動員力量,新加坡政府都竭力的將自己的力量打造得更為強大。除了這些之外,由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1971年簽訂多方協議而產生的Five Power Defence Arrangements也是新加坡人自大的資本之一。
簡稱為FPDA的‘五國聯防’所確定的基本概念便是當馬來西亞或新加坡遭受外來襲擊時,協議簽署國所應當采取的反應和所能給予的軍事援助。說到底,也就是軍事同盟組織的架構。
作為西南太平洋地區第二大軍事安全組織,也是Integrated Air Defence System(馬新聯合空防係統)的重要組成部隊,FPDA在東南亞地區,乃至是整個西太平洋地區所具有的影響力的確是不容忽視。畢竟這個由澳大利亞空軍少將負責指揮,指揮基地設於馬來西亞北海空軍基地的軍事架構組織,擁有者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五國的空軍力量和作戰人員。這一資本也是新加坡所謂倚重的最為重要的力量。
隨著中南半島的局勢進一步的發展,對於中國力量的存在已經感到如梗喉之刺的新加坡政府終於坐不住了。盡管李顯龍再無能,可他還是明白一個基本的常識,無論是誰,隻要想控製太平洋、印度洋的存在點,就必須將馬六甲海峽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中。而新加坡的特殊地理位置又決定了,無論是誰想要控製馬六甲海峽就必須要去控製新加坡。
無論是當年的大英帝國,還是後來的美利堅合眾國,作為海上的霸主力量,都對新加坡存在有影響力。盡管新加坡對於中國人的腳步感到恐懼,但英美在背後的悄然力挺卻又使得新加坡政府立馬如同吃了興奮劑樣,再一次的忘記了自己是誰。不僅僅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都已經將自己摻和到了這潭深不見底的汙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