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會議明確規定了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的5個條件:即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支持民族獨立運動;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作為締約國,印度是為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之一。
雖然在1961年9月1-6日,25 個國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正式宣告了不結盟運動誕生的時候,印度是為其國家政治最為輝煌的那段時期,可是隨後爆發的一場中印邊境戰爭,卻毀掉了所有一切。
為了對抗曾經的朋友,新德裏在美、蘇兩個大國之間所有逢源,這種曖昧的關係很快便是遭到了不結盟運動中的各國一致指責,而這顯然也是打破新德裏成為大國美夢的一個開始。
而這個事情的中國,雖然一貫重視與不結盟運動的關係,閉關在國際事務中,始終與不結盟運動保持著良好的合作,但直至1992年,中國才正式成為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員國。這其中的深意足以讓人反思。
而就是在這段時期內,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勢力滲透,卻是絲毫沒有減弱。從東非開始,中國人開始緩慢的建立起自己的著力點,這個著力點的最簡單的體現便是在坦桑尼亞,除了文明於世界的坦讚鐵路、還有為非洲人民所提及便甚是感激不已的中國醫療隊之外,還有一支綽號叫做‘非洲小解放軍’的軍事力量-坦桑尼亞人民國防軍。有意思的是,這個綽號並不是某個大國所叫出的,而是在非洲大陸上,為非洲各國所喊出來的。
或者曾經有一段時期,驟然因為商品經濟時代的到臨,而飽受金錢至上觀念思潮的中國人曾經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質疑聲,“為什麼在國家處於困難時期,全國人民都在勒緊著皮帶,渡過那段艱難歲月的時候,我們還需要給予那些非洲國家以無私的援助?”甚至有人認為這種援助是一種愚蠢行為,一種共和國第一代領導核心的外交敗筆。
可是或者在那段時期內的中國人的確是因為麵對金錢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彷徨,那種不知所措,那種拜金主義所帶來的扭曲,而迷失了自己,而質疑國家領導層的往昔的那些作為。誠然,沒有一個國家不會在外交事務中犯錯,但至少,中國在非洲的那些曾經的‘無私’援助沒有錯誤,何謂‘無私’,不要錢就是無私嗎?當然不是,睿智的共和國從來就沒有什麼‘無私’。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代價的,有付出便是有獲取,在國際外交詞語中,沒有一種‘無私’可以被理直氣壯的喊出聲來的,無論這個單詞是漢語,還是英文。
至少共和國獲得了自己想要的,除了立足之地外,還有一種東西叫做輸出。曾經的眾多歐洲老牌大國在這片土地上擁有著太多太多的根深蒂固的勢力,甚至隻要打開地圖,看著那橫評豎直的國家邊境線,多數人都會能夠真切的感受到這種勢力所存在的影響。
然而,這種勢力的影響並不是無法打破的,尤其是自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英法兩大傳統歐洲殖民帝國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在非洲的殖民體係開始崩潰的時候,隨著蘇美兩國超級大國將自己的黑手伸向了非洲大陸,這其中的空檔也便是存在下來了。
而這也是中國開始走向非洲的第一步,甚至有人曾在1960年代後的若幹年後,依然可以在非洲大陸上看到若幹的中國製造,雖然這其中很大一批都是軍火,可是豐田的皮卡,中國的武器,美國的鈔票,卻恰恰是主導著這片大陸一次次從危機走向安寧,又從安寧走向危機的三大根本性的力量。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還不止這些。
作家邁克爾-克萊頓的那本《剛果驚魂》中曾經真實的描寫了一個場景,而這個場景在根據原著改編,由弗蘭克-馬歇爾導演的同名電影中,也得到了最為真實的體現,這一場景或許能夠說明再清楚不過的問題了。也許那兩名中國人在其中隻不過小小的配角,但卻真實的勾勒出了北京始終在這片土地上存在時,所扮演的角色。
PS:關於剛果危機,電影中這兩個中國人是新華社的,但原著中又提到中國軍事顧問往往以新華社記者的名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