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生
第一卷
第三十三章 晚餐
從有銅錢以來,為了方便大家使用和攜帶,銅錢皆是方孔圓錢,為的是能夠串起來,所以一串小錢也叫一吊,也可以稱之為一貫,一貫大約是一千枚銅錢,唐宋時期各不相同。
因為自古以來每個人對錢的追求不同,所以很多文人墨客在各自的作品中都有過對這種銅錢的描述,比方“孔方兄”,比方“銅臭味”,比方“腰纏萬貫”。
描述有褒有貶。
而到了近代或者現代,不知道從哪個時期開始,這社會上有那麼一撮人,開始崇拜金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拜金主義,這本也無可厚非的。
但是其引申出來一種思想叫做人要像銅錢一樣“外圓內方”,主張人的行為模式去符合銅錢的形狀,以求達到某種契合,產生一種莫名奇妙的唯心的東西,姑且稱之為磁場,方便和“孔方兄”之間達成某種溝通,產生相互吸引的效果,最終達成“腰纏萬貫”的終極目的。
我們可以來討論一下這些人所推崇的“外圓內方”到底要得還是要不得。
外圓:為人外在表現出來要圓滑處世,精通世故,成熟精明,老成持重,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就是這一撮人的代表思想。
內方:內心時刻保持本色,心中有原則有道德有尺度有善念,絕不做有違國法家規,世理道德的事,但具體這一撮人做沒做到,無人可知。
這些人覺得“外圓內方”是人在社會中應當具備的品質,外圓能保證在複雜的社會中不被欺騙,順利與各種人打交道,內方又能保證自身人格特色和優良品質,少受外界不良影響。
這真的隻是一個美好而荒謬的設想,絕無實現的可能。
這就這部分人對“外圓內方”的解釋,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成為一種所謂流行思潮,更被包裝為一種終極的人生哲學。
根據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看起來也像那麼一回事,但其實是錯誤的,這種思想根本站不住腳。
對立統一規律也叫矛盾規律,它揭示,無論在什麼領域,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而矛盾雙方的統一與鬥爭,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根據矛盾規律,事物既是運動和發展的,也是時刻鬥爭的,那麼必定對立雙方會交替占據上風,所以“外圓內方”這種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根本達不到那種內在和外在的平衡。
無論從外而內,或是從內而外,外圓最終必定導致內圓,內方最終必定導致外方,這是量變引起質變的最終結果,不服來辯!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圓,朋黨構奸,罔上害人。
最早出現的是“外方內圓”這個詞彙,而不是“外圓內方”。
1936年,愛國學者黃炎培第四子黃大能即將赴英留學。臨行之際,黃父將平生堅守的座右銘稍作增改,並手書留贈。這就是黃炎培的“32字家訓”:“事閑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這裏所說的“圓”,大抵指的是“靈活性”,絕不是指圓滑、狡黠,而是一種圓通、寬厚、融通,是與人為善,是隨機應變;
所以“圓滑”絕不能成為一種處事原則,更非某些人所吹捧既要保持與人相處的“圓滑”,又要守住內心的“方正”那種終極的人生境界。
很多人吹捧“圓滑”,吹捧“左右逢源”,吹捧“八麵玲瓏”,其實更多的是對自身處境的無奈,想做而又做不到的期望或臆想,亦或是對自身某種不齒行為的包裝和粉飾,實在是不可取也不可學。
方就是方,圓就是圓,做人嘛,非圓即方,絕不可能又方又圓的。
你見那工地上四四方方的磚頭,一無是處是吧,但修房建屋,還必須得用它,方對方,正對正,棱角碰棱角,最終才能萬丈高樓平地起。那圓滾滾的石頭,滑不溜秋的,哼哼,觀賞把玩一下可也,做基礎和砌牆嘛,是萬沒可能的。
所以嘛,做人做事,方正一點,保持點棱角,並不是過錯,卻是難得的品質!
-------------------------------------
道路盡頭是一個三層小院,屋前屋後全部都硬化成了水泥地,因為厚度都是按照縣鄉道20公分控製的,所以上車是沒問題的。
停好車,兩人下來,屋前屋後已經有了很多人,屋後擺了有十幾二十張桌子,也張開了大排檔那種簡易伸縮的帳篷式的遮風擋雨的傘,林雲一直搞不明白這個東西,到底該叫帳篷還是該叫傘。
屋前的父老鄉親,有林雲認識的不認識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因為林老二常年在家的原因,大多都是認識林老二的,從相貌也大抵能推斷出一起的該是林老大,也就是林雲。
無論認識不認識,挨著打招呼,寒暄,訴說一下當年,該遞煙的遞煙,該叫長輩的叫長輩,不過這些六七十歲的大多都是平輩,因為林雲的輩分高,反倒是一些小屁孩一個勁的喊林雲爺爺,大公之類的。
林雲心想,這下可找到自己老成的原因了,就是讓這幫人叫的,過壽的人是林雲老爹的其中一個哥哥,也就是林雲的伯伯,不過客家人是不這樣叫的,叫爺,排行第幾就叫幾爺,單字,不是雙字,雙字就是爺爺輩了,不是伯伯叔叔這輩了。
我們忙碌,我們奔波,我們背井離鄉的討生活,但我們不能忘記了自己的出處,我們更不能忘了本,客家人在我國也算是一個相對較大的群體了,分布也比較廣泛,不過四川不太多,曆代以來,客家人都是到處遷徙,早就忘了最早的發源地了,所以叫客家人。
林雲就是客家人,而家鄉的這些老的少的大多隻知道自己是湖廣填四川來的,而並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客家人的後裔,其實都是漢族,沒有必要這樣那樣的區分,但知道了就不應該忘記,這是我們的傳統,至少它能解釋我們從哪裏來。
因為顛沛流離,所以客家人都團結,宗族觀念比較強,這是印刻在血脈裏邊的。
林雲好不容易在外邊應付完這一大波中老年兄弟姐妹及其後輩,和林老二進得屋來。
給二爺二娘打過招呼,各自遞上在老二車上用紅包裝起來的孝敬錢。
過八十大壽的也是二爺,敬老愛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再說過大壽,或六百或八百的孝敬錢還是要的,這也是傳統,再加上這麼大一個家族,都是自謀生路式的討生活,也沒有誰混了一官半職什麼的,所以些許禮金並不違規,這也是約定俗成的東西,沒什麼可說的。
陪著二老說了會話,林雲就出門自己找節目去了,其實林老二早就跑了,不知道去哪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