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提議,很重。一時間,將軍們皆深思起來。
良久,參謀長楊雨方才發問:“從曆史進程來看……已經衰落了的英國,不僅麵對德軍的攻勢看起來無能為力,需要看美國人的臉色。就算往後的曆史,也是美國強盛而英國人甘當小弟緊附尾翼為其搖旗助威。說白了,這兩個國家就是穿連檔褲的。我們……要分而化之,怕是最後反而要吃苦頭啊!”
“不然。”秦麗搖手,“就算在21世界,你以為,英國人就真甘心當美國人的小弟麼?他們從雄霸天下的大不列巔帝國落到混小弟的份上,真能甘心麼?別的不講了,就是現在這位主政的丘吉爾,就是個絕不肯甘當牛尾的桀驁人物,更是個大國至上論的主。我軍若與這位大神配合,再動動手腳。起碼,戰後的利益劃分,也能氣勢強盛些。”
“倒也是。那麼,具體呢?”
“具體來說,我軍將支持英軍登陸意大利的決定。更要爭取到與意大利王子博爾傑塞的友誼。”
“與意大利王子的友誼?”
“是的。這很重要。相當重要。”秦麗接著解釋:“我們都知道,戰後的四大國,分別是為英、法、美及我國。我國與英美自然是名富其實。但法國……就有些說道了。我們可以從法國身上大做文章。以此來捧出一個五大國或者幹脆三大國。”
“唔?”楊雨不由好生驚奇。
秦麗點了點頭,侃侃而言道:“對法國和英國而言,敦刻爾克戰役是場沉重的打擊。特別是法國,隨後被德軍打成了一盤散沙。分化為了兩支態度不同的武裝力量。一個,自然是戴高樂將軍率領的流亡法軍。另一個,則是親德派的維希政府。在同盟登陸法國時,同盟軍遭遇到忠實於維希政府的法國部隊進行的抵抗,他們向登陸部隊開火。法國部隊與美國人沒有矛盾,但他們憎恨英國人,因此對英軍的打擊相當有成效……”
“說這些,就是因為意大利在戰爭中的最終走向和法國的情況有些相像,都是——分裂出的部隊在與德軍進行生死博殺,並同樣付出了不菲的犧牲代價!
秦麗所說的意大利情況,楊雨自然是知道的……在曆史上,隨著美軍的參戰,盟軍軍事力量增長了一倍。德軍的進攻遭到了一連串的挫折和失敗,失去了往日的威風。於是到1943年時,意大利的內部開始鬧分裂,由不依靠任何黨派,隻忠實於國王的王子一派逮捕了獨裁者墨索裏尼。然後一直同德國人戰鬥到戰爭結束。
但到了戰後分配格局時,兩者之間卻有著天差地遠的待遇。法國,成為四大國之一。王子領導下的意大利,戰敗國之一,受到相應的懲處。
如此巨大的反差,其實不為別的,就為了意大利王子博爾蓋塞拒絕向同盟國投降,並布置部隊保衛斯培西亞海軍基地。同時,他也拒絕接受德國命令其投降的最後通牒,並命令手下對德軍進行抗擊。
很自然,對於如此桀驁不馴的人物,戰勝後的同盟國,把之定性為戰敗方,也就不足為奇了。
同樣,對於如此桀驁不馴的人物,秦麗為何要提出取得其的友誼呢?莫非,意在其的強大海軍不成……
二戰爆發初期,英國立刻對德國實行了海上封鎖。對此,德國使用了U式潛艇。進行所謂的“狼群” 海盜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