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158節:諾門罕(2 / 2)

“蘇俄軍占領張鼓峰有什麼理由呢?”

“什麼理由?毛子拿出《中俄瑗琿條約》俄文本說,邊界在張鼓峰的南麵……”

“不對呀!《中俄瑗琿條約》中文本中的邊界,明明是劃在張鼓峰的北邊那!”柳原振雄叫道。

“可不是嘛,帝國外務省的談判代表,就是以《中俄瑗琿條約》中文本為據同毛子力爭。可是由於日蘇雙方所持2本條約都是正本,這裏麵的差異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沒有人能說清楚。”

“不過有一點卻是明確的,張鼓峰事件推遲了皇軍進攻武漢的時間表。”

“是啊!”石原惋惜地說“要不然,戰爭也許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另外,有一組數字,也許你會感興趣,張鼓峰之戰日軍參戰不足1萬人,傷亡僅1400多人,也並無飛機戰車參戰;而俄軍參戰則有3萬多人,傷亡了4千多人,並被擊毀坦克120輛,其中96輛徹底報廢,而且俄國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情報,甚至第19師團的抗命攻擊,使得斯大林對日本政府與天皇控製其軍隊的能力,都產生了疑問,根本無法預計日軍,日後是否會發動北進攻勢。”

“所以,關東軍想突然襲擊,打俄軍一個措手不及。”柳原振雄接過話說“不過,東北地區與蘇俄、外蒙的邊界線很長,不知關東軍將測試地點選擇在何處?”

“我正想向你討教呢。”石原說著攤開了隨身帶著的地圖。

2人俯身看了半天,柳原振雄想了想說:“這個地點還真不好找。不過,有一個原則:1、必須距離鐵路線不太遠,而又能接通公路,方便調動軍隊和武器裝備; 2、最好是滿洲國的勢力所及,一旦有什麼棘手的問題,方便外交處理解決;3、不要直接與蘇俄麵對麵硬幹,應選擇外蒙的一處地點,試探一下蘇俄的反映力度,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啊!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柳原君,你的想法與我不謀而合,我初步選定這裏……”石原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小黑點說。

柳原振雄低頭一看:“諾門罕!”(舊譯諾門坎)

諾門罕是滿語,指的是內蒙古海拉爾以南200公裏、貝爾湖流入的哈拉哈河以東10公裏的地方。蒙古方麵認為哈拉哈河為其領界河,因而視其東岸為本國領土,而“滿洲國”方麵將哈拉哈河的中間線視為國境線。因此紛爭不斷。

“對,就是諾門罕。”

“這地方我去過。”柳原振雄說“諾門罕位於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與蒙古的交界地區,隔著哈拉哈河與蒙古相望。具體的說,中心地帶是以諾門罕布爾德為起點,至外蒙古的哈拉哈河之間,一塊長約60英裏,寬約20英裏的半草原、半沙漠的荒原區域。嗯,這一片地區很適合裝甲大兵團作戰。”

“是啊!所以外蒙古和滿洲國都想擁有這一地區的主權。我們當然不能讓外蒙古擁有這一片地區,說起來,蒙古的全境,在曆史上不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嘛,當時稱之為喀爾喀蒙古,也稱外蒙古。1924年,外蒙古在蘇俄的支持下宣布獨立,可是國民政府並沒有承認它。

1932年3月,在長春市成立了滿洲國。日本與滿洲國簽訂了《日滿議定書》,通過這個議定,日本關東軍實際上成了滿洲國的國防軍。而滿洲國的建立,至使中蒙這段邊界,實際上變成了滿洲國與外蒙古的邊境線。”

“可是斯大林也沒有睡覺啊,”柳原振雄提醒道“1936年3月蘇聯與蒙古簽訂了《蘇蒙互助協定》,開始向諾門罕地區集結兵力,儲運軍需。1938年10月,遠東紅軍第57特別軍,更換完新裝備開入蒙古,作戰對象直指駐海拉爾的皇軍第23師團。”

“沒關係,”石原無所謂地說“第23師團以好戰和擅長進攻而著名,師團長小忪原道太郎中將,曾長期任駐蘇聯大使館的武官,是日本陸軍中為數不多的‘蘇聯通’,他對我說:毛子沒有什麼戰鬥力,第23師團僅憑自己的力量就能消滅俄軍3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