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馬舞規模較小,一般由三人演出,一生一旦,加上一個馬童。旦角手持羅傘,拂動綸巾,立於紙馬中間,作騎馬狀;男角挑著一對花籃,尾隨其後;馬童抖舞紙扇,打趣逗樂。舞者邁著秧歌舞步,邊扭邊唱,不時表演一段馬上功夫,奔跑、跳躍等,歡快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紙馬舞道具簡單,形式比較固定,唱詞可隨時更新,易唱易學,深受群眾歡迎。傳統節目有《送郎出征》等,曆演不衰。

布馬舞是流行於海陸豐、普寧和饒平一帶富有特色和悠久曆史的民間舞蹈,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曆史。布馬舞也叫跑布馬、拍布馬、布馬戲、舞布馬,布馬舞其表現形式接近於北方的“旱船”、“跑驢”、“蓮花舞”等舞蹈。

布馬戲的“馬”有別於戲曲舞台上的“馬”,舞台上的馬,常用一支馬鞭來代替。但布馬戲的“馬”,則仍保持用藤、竹紮製,用布套製成馬頭、馬身、馬尾的“真馬”。布馬舞藝術把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工藝三者融合於一體,文化底蘊深厚,表現內涵豐富,形式優美生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了“民族民間藝術文化”的新風采,被譽為粵東民間藝術的一朵絢麗山花。

這種布馬戲,大都能表現一段較完整的故事。如1983年到香港演出的陸豐正字劇團的三國戲《薑維射郭淮》,不隻演的是“真馬”,其故事表現《三國演義》第109回蜀將薑維中魏將郭淮之計,被郭淮追殺,最後空手奪取郭淮射出的箭反敗為勝,射死郭淮的故事。舞台上的兩個角色鬥殺,交鋒數次,緊張追逐,同時又要表現馬的種種形態,如狂奔馳騁,跳躍騰空,失蹄翻倒,跨溪越澗,奪路轉彎,馬側頭斜視、回頭窺視等等形態,真可謂將人將馬演活了。

饒平布馬舞流傳於新豐、葵坑、九村、洞泉、黃崗西門一帶,曾有過“百窯村”之稱。當時有江西省籍師傅常常前來傳授製瓷工藝,每逢新春佳節,他們與當地群眾一起,排演布馬舞遊村歡度節日,布馬舞遂成為饒平北部山村人民喜愛的傳統節目。饒平布馬舞,色彩斑斕、陣容浩大華貴,表演呈現優雅中有歡樂的熱烈場麵,它是把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工藝三者融合起來,形成了饒平獨特的藝術風格。

最初的布馬製作比較簡單,馬身是用竹篾紮成的,外麵裹上白布彩繪即可。表現的內容是說宋朝時江西人文天祥高中狀元,並因抗擊金兵有功,皇帝為了表彰其功績,賜其會同進士、榜眼、探花偕同各自的夫人及一名童子策馬遊街慶賀,故名為《狀元遊街》,共有布馬九騎,並有鑼鼓伴奏。後來,饒平上饒堡石井鄉劉大力得中武進士,九村人因其是鄰鄉同姓,引以為榮,遂將原來布馬九騎增進武進士及夫人共十一騎,表演時,更加顯示場麵壯觀,氣派豪邁,表現了饒平人民驍勇敢闖、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

後來,經過不斷發展,才成為一種舞蹈形式,且有較為固定的舞蹈程式。清時,饒平布馬舞受漢劇影響,表演角色化裝為秦、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將帥,或“長蛇開陣”、或“礱轉繞軸”、或“闖跳四門”、或“八卦開刀”等隊形變化,有聚有散,或徐或疾。並同時吸取、融進了漢樂大八音鑼鼓,配合嗩呐領奏,曲牌有《過五關》、《將軍令》、《小揚州》、《落地雪》等。動時鑼鼓喧天,靜時管弦和鳴。

至此,布馬舞已發展成為有音樂伴奏,又有舞蹈程式的具有饒平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在以後的表演過程中,內容也有所變換發展,如扮演過《八仙八騎》、《草原民兵》、《昭君出塞》、《辭郎吟》、《穆桂英》等。表演時,在雄渾的鼓樂聲中,“馬”隊奔騰而上,時而洶湧澎湃,疾蹄馳騁,矯健雄壯;時而徐徐而行,像漫步村陌。粗獷中蘊優美,激烈中見柔情,豪放、歡快的舞姿,融合著潮州大鑼鼓的音樂,令人神往。

1995年,為迎接潮州招商聯誼會,布馬舞又有了一番創新提高,把“花木蘭”、“陸文龍歸宋”等愛國主義題材用於布馬舞中,用歡快美妙的曲樂旋律,光彩照人的服裝道具,萬馬奔騰的陣容舞姿,造成了場麵上的磅礴氣勢,產生了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布馬舞的音樂伴奏,則從廣東漢樂的大八音鑼鼓發展到潮州大鑼鼓。隨著舞蹈步伐的快慢和隊形的變化,分別選用不同曲牌伴奏,鄉土氣息十分濃鬱。服裝道具和布馬製作也日趨完美。

連州西岸的舞馬鹿

連州西岸鎮東田坪村,流傳著一種民間舞蹈:“舞馬鹿”。什麼是馬鹿,連《辭海》也裏也查不到對這種動物的解釋。當地人解釋:“這種動物頭似馬,身似驢,長著牛腿,而一對角則是鹿角,所以叫馬鹿。它是半仙,生活在密密的森林裏,能給人帶來福壽和吉祥。”其實鹿崇拜在中國也屬於原始動物崇拜,在古代它被看作是一種帝王的象征,同時也被看作長壽的象征,多出現在祝壽的活動中。此外,鹿還與“祿”諧音,象征福氣、俸祿。所以在漫長的歲月裏,民間藝人依據人們心目中的美好想象,將幾種動物的特征集於一身,創造出民間舞蹈“舞馬鹿”。

馬鹿舞源由何處呢?村中老人認為這是一代代相傳下來的。傳說東田坪以前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新中國成立前還曾有人見過老虎入村吃豬,所以東田坪村人大都有打獵的習慣。舞馬鹿源於東田坪村是可信的,因為整個舞馬鹿,實際上是在表演一場狩獵的過程:捕到了馬鹿,當然歡喜雀躍,將鹿頭舞來慶祝、炫耀也是在情理之中,民間藝術便是源於生活的藝術。

舞馬鹿的場地就在東田坪村口的地坪上。地坪是用光滑的青石板鋪成。全村老少在地坪上圍成一圈。馬鹿就在圈子中間舞。“舞馬鹿”表演分“跟蹤”、“撲鹿”、“馴鹿”三個情節展開。開場時,由四名藝人扮演的兩隻馬鹿,在林中奔跑、跳躍,它們來到泉水邊,互相擦背、嬉戲,調皮可愛。忽然,馬鹿警覺地仰起頭,原來獵人跟蹤而至。獵人發現了馬鹿,拋出繩套捕捉,但都被馬鹿機靈地躲閃開了。嗩呐吹奏出高揚的粵北采茶調,在激揚、高亢的樂曲聲中,馬鹿渾身透亮,神采飛揚,獵人被它迷住了,隨即采摘靈芝和鮮花,分別想給兩隻馬鹿,於馬鹿化敵為友,全劇在獵人和馬鹿共同歡舞中結束。

現在人們看到的“舞馬鹿”,其舞蹈動作是在粵北采茶舞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新而成的,風趣幽默,很有特色。獵人的矯健瀟灑,馬鹿的敏捷可愛,都得到生動的體現。特別是馬鹿的表演,十分生動,給人美感,整個舞蹈充滿了生活氣息。

1998年10月,在第二屆廣東歡樂節期間,東田坪馬鹿隊演出了15場,迎賓表演21場(次),受到中央文化部、省市領導和許多國際友人、港澳同胞,以及各界人士高度讚賞。

梅州五華的竹馬舞

竹馬舞主要流傳於五華縣北部的新橋、岐嶺、華城、雙頭、潭下等鎮。據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五華竹馬舞起源於古典神話《封神演義》,表現周王伐紂時,土行孫與鄧嬋玉的奇異姻緣故事。說的是薑子牙施展法術,以旗杆竹紮成竹馬,以綠竹製成鯉魚燈、雞燈、鵝燈、鴨燈等為迎親禮品,命善土行的土行孫推彩車,鄧嬋玉坐車中,稱為竹馬娘,命上大夫散宜生擎幌傘,為新娘遮陽,西岐將官武士,騎著竹馬,吹吹打打,前往迎親。他們抵達鄧營後,戰勝伏兵,終成土行孫和鄧嬋玉的奇異婚事。現在的五華竹馬舞,保持了竹馬舞的製作和表演的傳統性,歌頌純真愛情等思想內容。

竹馬舞的道具除竹馬以外,還有輿車、浪傘、鯉魚燈、雞燈等。音樂曲譜為熱烈奔放的民間小調,配以元宵觀燈為主要內容的歌詞。如新年調:“正月裏來是新年,弦簫鼓樂鬧連連,普天歡慶元宵節,家家結彩又張燈。”觀燈調:“龍燈鳳燈高三層,層層鑲有七盞燈,金龍金獅玉麒麟,百鳥朝鳳舞翩躚。”演出場麵宏大,角色眾多,詼諧風趣。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竹馬郎穿袍騎竹馬,竹馬娘搖扇坐輿車,醜婆手執羅帕張口笑,醜公彎腰手推車,侍女打幌傘,俏妹頭頂六畜燈,俊男吹,全體演員載歌載舞,表演中不斷變換隊形,精彩場麵令人過目難忘。

竹馬一般用竹篾紮成骨架,外麵糊紙,縫布圍腳,中間上下穿空,舞者在其中,係竹馬於腰上,手提韁繩,如騎馬狀。舞時,表現騎馬徐行、疾馳或跳躍,動作既輕鬆活潑而又威武雄壯。兩匹馬時分前導,時分兩側,示其武士護衛身份。表演時,“馬”走,“車”行,“旗”飄,“傘”轉,鼓樂齊鳴,歌聲響亮,很有節日喜慶熱鬧氣氛。

五華竹馬舞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原新橋鎮(現並入華城),竹馬舞代代相傳綿延不息,鼎盛時期曾有演出班子22個,遍及每個村寨。新中國成立後,五華縣曾多次對竹馬舞進行挖掘和整理,在保持傳統竹馬舞的風格基礎上,加以改革創新,豐富舞蹈動作,使之更加完善。從此,竹馬舞可以作為元宵佳節的燈戲,也可以在廣場和舞台上連續演出,成為一種群眾喜愛的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