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采衣舞駿馬
馬在古代社會生活應用中是最為廣泛的,也是最有特色的一種動物,它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之一,它也被人類認為是聰明、忠誠、勇敢而耐勞的動物,具有高貴、飄逸、優雅的氣質。《易經》中將馬象征天,即“乾為天”。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師盟誓時常有以白馬為祭馬,認為白馬屬陽,為天神所驅使。青牛屬陰,為地神所享用。
馬圖騰就是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遊牧、遊獵民族中,馬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他們活動的主要工具,比如滿族有供奉馬神的習俗,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儀式或者修建馬神廟的記述。漢魏六朝時期玄學大盛,對馬的崇拜更是無以複加,馬已非馬,而是成功、速度、效益的代名詞,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馬舞,或者說舞馬,曆史悠久而漫長。也早被多才多藝的古代勞動人民創作出來,用以表示對馬的崇敬之情。唐代用來記錄音樂歌舞的專門書籍《樂府雜錄》中的“舞工”條目中記有馬舞,並且詳細敘述了馬舞的表演方式:“身穿彩衣,執鞭,舞蹀燮,蹄應節。”在庫車森木賽姆千佛洞和拜城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上,馬舞的圖案細膩而完整。用舞蹈的形式模仿馬的各種動作形態,表現馬的生活習性,更加生動的表現馬的形象。動作健康活潑,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色彩,長期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粵北山區的舞紙馬
舞紙馬,又稱“馬燈”或“馬舞”,流行於粵北樂昌。據《樂昌縣誌?風俗》載:“元宵張花燈鬧鑼鼓,到處見太和春色……有學彈唱者,以音樂配之,用四小童二騎紙馬,一坐紙轎,一人推之,步驟安閑,聲調可聽,皆導以鑼鼓遍遊,村坊燃爆以迎,妥相招待,元宵後則上。”
這一民間舞蹈的來曆當地傳說有二:一說它淵源於道教法事“羅方章醮”中的一段馬舞,由四個道士分別裝扮成王、馬、殷、趙四大元帥,各係篾紮紙糊馬頭、馬尾,表現受玉皇大帝派遣來到人間查明善惡之事,而後回去複旨的經過。另一說此舞出自唐代,皇帝每遇大考之年,都要在文武官員的陪同下親點狀元,為表示馬到功成之意和進行娛樂慶賀,便令宮裏的伶人樂工扮演馬舞。後來這種馬舞傳到民間,被藝人們所吸收,逐漸演變成新春鬧鑼鼓時,用以獻藝作賀的燈彩歌舞。
出舞時,一般由七至九人組成隊伍(俗稱“一堂”)。其中四人身穿彩衣彩褲,二人騎紙馬。紙馬分頭尾兩節係在舞者腰間,用彩綢或彩布圍腰以下。一人作旦扮,坐紙轎,另一人作醜扮,推車子。配合鑼鼓管弦伴奏的音樂節拍,基本動作有按馬徐行,遛馬圓場,揚鞭賽馬,伸腿跳澗,原地旋轉等。出遊村坊,每到一地,首先挨家拜年賀春,繼而擇一較為寬敞的地方圈地踏歌。表現的內容有曆史故事、神話傳說,也有戲劇折子,民眾生活中的軼聞、趣事。唱腔除專用各種“紙馬調”外,還有遊行當地的民間俗曲。
肇慶封開的五馬巡城
“五馬巡城”(武)舞術源於宋末時期,活躍在肇慶市封開縣大洲鄉岐嶺山(管理區)一帶。封開(古稱封州),曆史悠久,乃嶺南五府中著名州府之一,是兵強將勇之地。每逢兵交將接之後,捷報傳來之時,人們便以各種形式隆重慶祝勝利及慰勞軍士。他們別出心裁地製作五頭紙馬,由五名童子騎上,在鼓樂聲中起舞。
軍隊出征前夕,“五馬”(有黃、紅、棕、綠、白顏色)以黃馬領頭向城池五門通道(古代城府均有五道門口)的東、中、南、西、北門各門進行巡城交叉朝拜,預祝將士們征戰成功。禮畢,由中門將主引彩馬隊在前,軍隊尾隨,在喧鬧的鼓樂聲中把將士送到郊外。軍士勝利凱旋之時,也受到“五馬”、“麒麟”、“小龍獅”的夾道歡迎。
“五馬巡城”舞,經曆年代的洗禮,由迎送儀仗轉為鄉間串演、登門拜年和喜慶吉祥的遊演,並且簡化了武術動作的內容而由山歌說唱所代替。“五馬巡城”的表演者身穿古裝戰袍,男女分騎各種不同顏色的“馬”。以黃馬統率全局,每馬三人配備,通過五門;將軍五名用彩旗指揮“出征”。巡城、行兵布陣、編隊操練、刀光劍影,旌旗獵獵。五匹馬各有城門。馬後有五名丫環撐傘,五名丫環手提宮燈。每跳城門一次,都有人放聲高歌,內容都是些歌頌勞動人民勤勞勇敢,五穀豐登以及喜慶吉祥的祝福話。每頭馬的表演動作緊隨音樂節奏,活靈活現。一般表演參演人數每支馬隊五十多人;大表演時每支馬隊一百人。
客家人的舞馬燈
流行於粵北客家地區的一種遊藝活動。又叫紙馬、紙馬燈、馬舞。跟鯉魚燈一樣,也是吉利喜慶的象征。
紙馬的製作步驟是:用竹篾、鐵絲先製作成骨架,然後糊上彩紙,再繪上馬形。表演時,一般會有五至十位能歌善舞者上場,有的騎紙馬,有的坐紙轎,有的推車,或扮演花旦小醜,配合弦樂鑼鼓伴奏的音樂節拍出遊。每到一地則選一寬敞處圈地為台,載歌載舞。表演的內容多為曆史故事、神話傳說、戲劇折子,也有民俗生活的趣聞軼事。
唱腔則是一些民間小調。客家各地的馬燈區別不大,以下是以一些個別的例子作代表性的介紹。
曲江唱燈子 俗稱“紙馬舞”、“唱馬燈”。流行於曲江縣境內二十多個鄉鎮。它的演員隻有五個,一醜二旦和兩個持燈人,表演詼諧,熔歌舞和詞白於一爐。唱燈子不但是一種民間歌舞表演,也是一種村落之間的社交活動,每年春節元宵節,村中就組成唱燈子隊,夜間走村過戶,通宵達旦,過村時以敲鑼擊鼓為號,村民以鞭炮相迎。表演完畢,各家各戶都會以好酒好菜招待,席後還有代表向藝人送“紅包利是”。然後,藝人又做一番表演才離開。
表演場地多是村中的大門坪、祠堂、曬穀坪,表演前醜角走場圈台。唱燈子的主要表演特色有:兩個女旦高舉大花燈,燈上繪有各種圖案,隨鼓樂節拍不停地旋轉,變換構圖,具有濃鬱的鄉土味。伴奏是傳統的擊樂板“十點梅花”,用於“鬧場”、“圓場”和“結尾”;樂器有鑼、鼓、鐃、二胡等;二胡用來伴奏唱腔。另外,所唱多為“十二月花”、曆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等民間小調和折子戲;花旦多為男扮女裝,花衣長裙,布鞋;醜角戴草帽,著長衫,腰係彩帶;醜角和花旦手中的彩扇和方巾是主要的傳情達意的媒介,舞起來有許多考究,隻是毫不起眼的小道具和小動作,卻做得幹淨利索,配合得天衣無縫,使舞蹈充滿了一種“浪俏”之美。
曲江舞推車 舞推車是規模較大的馬燈。道具有馬有車有燈籠,有打擊樂,但不伴唱,唱都是清唱,一人領唱,眾人合唱。演員有10個,前排3個男人,中間的騎馬,右邊的背一把爛傘,左邊的戴一頂爛草帽,身背爛包袱。後麵是5個女人(男扮),當中是坐車的小姐,左右有陪伴的丫鬟,再旁邊是持燈的。最後是一男一女推車(一個老頭打扮,一個老太太打扮)。舞推車的演唱內容比唱燈子豐富,有“大話歌”、“拗巧歌”、“拆字歌”等,還有很多好笑逗趣的雜話,因此更受群眾歡迎。
南雄界址馬燈 界址馬燈是從江西傳來的。活動時間由年初二至元宵,到各村巡回。按傳統習慣,先唱馬燈拜年而後演出采茶戲。唱馬燈的道具有兩匹馬,紅的是雄馬,黃的是雌馬。馬燈進村時要打鬧台,用打擊樂演奏《天官》,後唱《十二月花》。演員有七人,除了兩匹馬外,還有兩老翁推著車子,上坐兩花旦,花旦一手拿花,一手拿手帕或彩扇,夾在中間的是醜角(本地稱三花或手中寶)。整個舞蹈由醜角指揮。
饒平的布馬舞
在馬上扮演的賽色活動。廣東馬色有兩大類:一是紙馬,又叫“竹馬燈”,流行於新豐、龍門一帶;二是布馬,以饒平最為出色。
饒平的布馬舞是從江西省傳入的。相傳宋朝時有一新科狀元,因抗金有功,皇帝為表彰其功績,賜其與探花、榜眼、進士,偕同各自的夫人策馬遊街,以誌慶賀。民間藝人據此編成布馬舞,南宋年間由一江西陶工傳入饒平。當地藝人融會南北技藝的風格,把布馬裝扮得栩栩如生,使較少有機會接觸馬術的南國觀眾,一睹駿馬之雄姿,感到鼓舞和激奮。他們以潮州大鑼鼓為伴奏,氣氛熱烈,曲調激越頓挫,而又圓潤抒情。粗獷中存細膩,激烈中有柔情,使南國觀眾易於接受。特別是在“馬戲”上下工夫,使不善馬術的南國觀眾大開眼界,為之傾倒。
經過幾百年的藝術陶冶,饒平布馬舞已有完整套路,擺陣勢、闖四門、“八卦開門”、“蝴蝶采花”等,招式新奇,場麵壯觀。傳統節目有《六國封租》、《昭君出塞》等,新劇目如《草原民兵》等,也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