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乘改革開放春風,民間傳統藝術得以複蘇,新橋鎮每個村都有一支竹馬舞演出隊,新一村民間藝人李宗強的家庭竹馬舞演出隊經常在元宵節期間穿村過寨到周邊地區表演。2000年新橋鎮被省文化廳授予“竹馬藝術之鄉”稱號。
龍川的舞紙馬
舞紙馬,又叫打馬燈或打紙馬。它是客家人民常常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舞紙馬一般在大年初一開始表演,一直舞到正月底為止。整個冬季農閑時期都是在做準備工作,另外還有一個多月的排練時間。龍川的客家人有句順口溜:“馬燈不怕醜,打到正月二十九。”
紙馬用竹篾編織而成馬的形狀,然後從馬背到馬肚分別留出四個方框,框邊係上繩子,表演的時候舞馬者把繩子挎在肩上;整個馬都是用白紙一層層糊上去的,馬尾是用麻絲紮成的梳順;馬背到馬肚兩邊都要用淺黃色的布遮蓋住,形作馬鞍;掛布上還要各畫上一條穿長靴的腿,表現出騎馬狀。龍川舞紙馬需要兩個演員各“騎”一匹馬上場作舞,旁邊還有兩個各擎著一副幌的人,稱作“幌手”,護送著馬燈小姐出場。
幌用竹篾紮成框架,用花布圍成一尺多長的圓筒形,幌底有絲線垂邊,綴上狀如古裝戲帝王出巡時“黃羅傘”兩條彩色的飄帶;幌柄是竹竿做的,用花紙卷好;幌手轉動幌柄時,非常漂亮。馬燈小姐叫花旦,花旦一定要選全村最漂亮的未婚姑娘來裝扮。馬燈小姐坐著輪車出場,車輪也是用竹篾紮成,用彩色的花紙裱糊,中間空,在馬燈小姐腰身處圖繪成彩裙的圖的樣子。輪車後麵跟著兩個小醜扮作車夫,還有兩人頭戴牛氈帽,手持鵝毛扇,扮作家丁。
馬燈小姐還要演唱小曲,唱的曲調是獨有的“馬燈調”,曲譜是四季調,類似四季歌,原先流行於中原地帶。“四季調”受客家情歌小調影響,北調南化,北韻南味交融,成為龍川馬燈舞獨特風格。馬燈調從一月唱到十二月,主要內容是反映各個月份的農事活動,祈求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舞紙馬的道具除此之外,還要有鯉魚燈、龍蝦燈相伴隨以及鑼鼓、樂器、海螺做伴奏。
龍川舞紙馬的形式有很多種類,有打四圍、遊花園、打五更、送郎參軍、補缸等。
打四圍開始前,鑼鼓隊奏起鑼鼓,鞭炮響起,伴隨著急促的鑼鼓聲中由一名頭裹白巾,腰纏紅綢布的小夥子手執馬鞭上場,翻幾個跟鬥,引幌手、騎馬演員、馬燈小姐和小醜一同上場。接著,鑼鼓聲停,由二胡、秦琴、板胡、笛子奏樂,打四圍就正式開始了。所謂打四圍,即東南西北每一個方向都要打一輪,為的是讓圍成一大圈的每一方觀眾都能一睹幌手的技巧,騎馬演員的威武雄壯,馬燈小姐的花容月貌,拉車小醜的憨態可掬、滑稽可愛。每一圍都有歌唱。要唱四首歌。歌詞四句,每句七字。歌詞內容有“四季調”;有配合中心宣傳,歌唱新人新事的。既有一點像陝北的信天遊,又有一點像客家山歌。
遊花園、打五更、送郎參軍等表演形式,一般由兩個馬燈小姐和一位男角,圍繞著鯉魚燈和龍蝦燈繞八字輪流對唱和表演動作,調子和打四圍不同。調子格外優美、抒情,有不少是抒發愛情的內容,這一點很是令男女青年歡迎。如遊花園,花旦小姐將看到的景物以歌詠的形式盡情抒發。令人身臨其境,倍添情趣,打五更,從一更唱到五更,情真意切;送郎參軍,從女青年的心靈深處抒發感情,大意是鼓勵親人放心去當兵,保家衛國。
在龍川舞紙馬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間傳統藝術節目之一。以前舞紙馬的隊伍一般要到同姓的村莊去舞,後來又逐漸擴大到有親戚關係的村莊去舞。春節期間鞭炮聲、鑼鼓聲此起彼伏。隻要聽見遠處響起了鑼鼓聲和海螺號角聲,這時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子都爭先恐後擁向鑼鼓聲響起的禾場、門坪開闊地,場麵壯觀、熱烈。
馬燈舞接財納福,為群眾喜聞樂見,曾經在龍川各個鄉村都十分盛行。所到之處皆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其吉祥火紅的色彩搭配、優美古典的曲調、風趣活潑的舞姿、幽默詼諧的歌詞,總會引起鄉民們經久不息的掌聲。老百姓心目中,迎接馬燈舞會給他們家族帶來興旺。因此,人們總是爭著將馬燈舞首先接入自己的村莊。凡要觀看舞紙馬的,都要燃放鞭炮來歡迎,演完後還要賞彩,彩旗上貼上數量可觀的賞金,以示謝意。與來表演的人有親戚親屬關係的,爭著留宿,請飯;與這裏的人沒有親戚親屬關係的,村上的頭人也會妥善地安排好食宿。
龍川是山區,層巒疊嶂,交通不便,客家鄉民在矮山丘陵地區開辟梯田,種植水稻和其他作物,在此繁衍生息,綿延不斷。鄉民耕田種地,多用耕牛,自古以來很少見人養馬或者使用馬匹勞作。然而這裏卻保留了完整的舞紙馬的舞蹈藝術,到底是什麼原因?據傳打馬燈是兩千多年前南越王趙佗帶到這裏來的。南越王趙佗在龍川建縣,中原人南遷,不少人到龍川安居樂業,尤其是遷往龍川通衢鎮華城村,該地古時候是屯兵駐軍的地方,軍人都是從北方而來,於是“馬燈調”及“打紙馬”便從中原傳到龍川並開花結果。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麼也就可以理解了。
龍川客家人的祖先在中原,北方農民耕田、運載東西,多用馬或驢,很少用牛。龍川客家人用舞紙馬的藝術表演形式既懷祖祭祖,教育子孫後代不忘自己的祖先身在中原,也加深了鄉間情誼,延續著傳統的血緣文化。
曆史上的客家人為了躲避戰亂,過上太平日子,從北到南,不斷遷徙,終於在龍川這個地方找到棲身之所,繁衍子孫。這一點也可以從舞紙馬補缸或送郎參軍的內容中看出來。補缸是客家先民在南遷時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邊逃難邊做手藝來維持生計的真實寫照;送郎參軍則表現了曆代客家人對國家安全、邊防鞏固、人民安居樂業的關心。
然而遺憾的是20世紀60年代,受到“文化大革命”衝擊,龍川許多地方的舞紙馬的活動都消失了,隻有個別鄉村還有零星表演,雖然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複興,但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傳統表演方式,這一藝術逐漸衰落。近年來,龍川縣文化部門為了不讓這一傳統藝術失傳,專門派出工作人員尋找馬燈舞傳統打法的老藝人,希望能保護和挽救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
新豐的舞紙馬
紙馬舞是新豐一個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活動,早在一百多年前由翁源縣傳入。紙馬舞由十多人組成馬隊,隊中有馬童、騎手、仙女、花棍。舞蹈動作與隊形擺布完全靠馬童引路指揮。馬的奔騰、跳躍,全在騎手雙腳的跑、跳、跨、躍來表現。紙馬舞有唱有跳,鑼鼓伴奏,氣氛熱烈。多為慶賀性表演。如歡度節日、歡慶豐收、迎親吉事、喬遷新居、兒孫滿月、老人祝壽等。唱詞通俗易懂,曲調與鑼鼓節奏基本固定。馬隊的組織形成,可單馬或雙馬出現,表演形式不變。
抗日戰爭時期,曾有抗日先鋒以舞紙馬表演宣傳抗日救國,走遍了半個新豐,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抗日熱情。1982年,紙馬舞進行改革,參加了一係列的文藝調演,多次獲得大獎。
嶺南地區開發比中原晚,一些偏遠山區直到20世紀初才從漁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加上廣東又有漫長的海岸線,漁獵社會的遺存自然保存完好一些,動物舞蹈也因之豐富多彩。這與先民的圖騰崇拜、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巫術活動都有關係,與他們的漁獵作業、分食獵物、慶豐、祭祀更為密切。據統計,廣東民間動物舞蹈不下百種,單是獅舞就有五十多種:佛山獅(又分三星獅、七星獅)、鶴山獅、健武獅、席獅、被獅、仔獅燈等;舞龍也有三十多種:彩龍、金龍、紗龍、醉龍、烏龍、人龍、草龍、花環龍、板凳龍等不少為廣東所獨有,如人龍、醉龍已進入國家“非遺”名錄;還有舞麒麟、貔貅、春牛、馬鹿、雄雞、鼇魚、鯉魚、蜈蚣、白鶴、火狗、雙鵝等等。這些動物舞蹈形式古樸,內涵深邃、歡快熱烈,群眾參與麵廣。不少動物舞蹈盛行至今,如龍獅舞,凡有喜慶必然起舞,成為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斷傳承與創新,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節慶歡歌,社區聯誼,娛樂競技,強身健體,進行愛國愛鄉的傳統教育,深受群眾歡迎,故以分別誌之。追祖尋源,探究規律,以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