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禽翩翩齊獻舞
鳳凰起舞,百鳥來朝
鳳凰與龍、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相傳鳳凰是靈鳥仁瑞,雄曰鳳,雌曰凰。除了龜以外,其他三種誰也沒有見過。然而,從古至今,鳳凰那美好吉祥的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民間大眾的心目中,世世代代被人們讚美著,歌頌著。
因自然界中無鳳凰這種鳥,我們隻能像尋找龍的形象一樣從古籍中領略鳳凰的形象美姿,如《爾雅》(郭璞注)說:“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鳳是殷民族的圖騰,原稱玄鳥,據《說文》載:“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鹿後,蛇頸魚尾,顴頚鴛腮,龍文龜背,或頷雞啄,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書中引黃帝的臣子天老的話說:“鳳之象也,鴻前麟後,蛇頸魚尾,顴顙鴛思(腮),龍文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對於集眾動物大成之美的鳳凰,有關學者認為,鳳凰是古代先民的一種鳥圖騰崇拜。從對鳳凰的形象來看,是融合了古時各個不同氏族所崇拜自然物的特征,結果出現了“鳳凰”這一美的圖騰。
而就是因為鳳凰是瑞獸,是圖騰,所以它和龍、麒麟一樣成為先人崇拜的動物之一,由此而來,產生了有關鳳的舞蹈。這種舞蹈在廣東的分布也很廣泛,但表演形式大同小異。
舞鳳流行於東莞、番禺、增城、從化、花都一帶。鳳凰舞多於春節期間舉行,表演時是成雙成對的,有一鳳一凰,分別由兩名少年舉舞,表現鳳求凰的愛情故事,動作柔和,樂曲舒緩。人數一般隻有七八人。舞鳳之後也不表演武術,而是唱幾支富有南國色彩的粵曲,隨後收場。
番禺的鳳舞以市橋三堂圩最有特色,分為“巡遊”與“盤山”兩種程式。巡遊以一鳳鳥模型為主體,帶領百種飛鳥彩燈和各式魚燈,吹吹打打環市巡遊。遊畢即進入一空曠地帶,環繞“鳳凰山”飛行三周,然後偃旗息鼓,由一名梳鴉角頭髻的少年獨奏洞簫,引鳳起舞,舞畢金鼓齊鳴,百鳥、魚燈一躍而出,環繞鳳鳥嬉戲遊樂。鳳鳥則展翅揚威,引吭高鳴,最後在百鳥的簇擁下,登上鳳凰山,造出“百鳥朝鳳”的圖案,是為高潮。
新豐舞鳳
新豐有一項幾乎同於舞紙馬的民俗活動,就是“舞鳳”或“鳳舞”,這項活動是取其“桃李滿園開”、“鳳凰下山來”的意思,祈望吉祥如意的生活。
新豐鳳舞起源的故事需要追溯到唐朝。相傳在唐朝初興時,李世民帶領一幫文武大臣遊獵華靈山。美麗多姿的鳳率百鳥前來迎接。眾臣歡呼:靈鳳來儀,國運昌盛。唐太宗大悅,封鳳為百鳥之王。從此,鳳就成為盛世、吉祥的化身及美好、祥和的象征。鳳舞也成為民間表達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追求的一種形式。
新豐的鳳舞,是於清光緒二年(1876)經惠州傳入的,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了。其基本的舞蹈架構、器樂、動作、情節,均出自粵劇《唐皇遊獵靈華山》,所以,它的鑼鼓、音樂、伴奏都是粵劇的曲調。
以鳳出山、朝拜、曬翅、梳毛等生動的動作,表現鳳的多彩優雅、聖潔高尚;以尋覓、撿食、展翅飛舞,來表現鳳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的吉祥如意的心願。
陽山雙鳳舞
“雙鳳舞”起源於明萬曆年間,清代鹹豐十一年(1861),傳入陽山縣杜步旱坑。傳說古時懷集地區鄧家寨河邊的梧桐樹上棲著一對鳳凰,一天有朝廷官員路過,看見鳳凰頓起歹心,欲誘而捕之,鳳凰卻不理不睬,隨後一牧童吹笛而過,鳳凰聞悅耳笛聲歡展彩羽翩翩起舞,牧童又拿花束引逗鳳凰,彩鳳也舞隨其後。當年此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往後,每逢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民間節日和喬遷新居、婚嫁喜慶等場合,都要表演雙鳳舞。
當地人便把鳳凰視為祥鳥,期望鳳凰常降,帶來豐收好年。為了這一良好願望有所寄托,人們便用竹篾青編織成鳳凰道具,配以笛子、鑼鼓、嗩呐等樂器助興,高舉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和“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兩塊紅木牌,拿著拜匣,穿山過寨,登門到戶作舞,以示驅邪消災,迎祥納福。
鳳舞的角色分別有:引鳳人、舞鳳人、扛旗人及樂師。由引鳳人手持一木盒,引領雙鳳上場,風隨著鑼鼓節奏起舞,時而引頸長鳴、飛撲跳躍,時而交頸掃羽、妙舞相嬉,形象栩栩如生。動作重點在腳上,要求上步落腳紮實,以腳帶動腿的屈膝動作;同時要身活、腰活、手掌活(左手操作翅膀展合,右手操作鳳頭的擰擺和嘴的張合),配合協調流暢。表演以道具為主,用打擊樂伴奏,加嗩呐(代替牧童土笛)吹奏引子及過門。打擊樂起著烘托渲染的作用,使整個場麵氣氛頗為抒情、歡快、熱烈。
雙鳳舞,是陽山縣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傳承下來的民間民俗,是勞動人們的智慧結晶。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表現了人們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其舞步已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一書中收錄,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仙鶴起舞,矯翅雪飛
仙鶴即是丹頂鶴,它的羽毛素雅純潔,體態飄逸雅致,鳴聲超凡不俗。《詩經?鶴鳴》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因此在中國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中被譽為“仙鶴”,成為高雅、長壽的象征,常在畫作、詩歌中得以讚頌,所以自古以來人們把它同鬆樹繪在一起叫做《鬆鶴圖》作為長壽的象征。
廣東有關仙鶴的傳說多分布在中山和連山等地,在曆史傳說中多寓意吉祥,以此形象而被人關注。
中山鶴舞
流行於中山隆都,在當地又叫“出鶴”,始於明,盛於清。在我國人民的心目中,鶴“仙風道骨”,象征著出塵高潔、健康長壽,所以又稱“仙鶴”。一句“鬆鶴延年”,就是對長者的最好的祝福語。據傳當地申明亭鄉學風極盛,為崇尚先祖義學之風,又因方言中“鶴”、“學”同音,故而興起出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