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鱷魚 舞蜈蚣 舞蝴蝶
感念韓愈的九鱷舞
九鱷舞是風格獨特的潮汕民間舞蹈,流傳於惠來縣。清道光以來在除夕、大年初一至元宵期間舞鱷,成為流傳已久的風俗。此舞風格剛健、活潑,色彩絢麗,場麵壯觀,為群眾所喜愛。
唐代元和十四年(819),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至潮州。路過“昌樂隴”時,從隴吏口中獲悉“下此三千裏,有州始曰潮;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殺儂,州南數十裏,有海無天地。”(《韓昌黎詩係年集釋?隴吏》)等到他上任之後,訪民間疾苦,才知道“郡西湫水有鱷魚,卵而化,長數丈,食民畜產將盡,於是民貧”。遂即采取除鱷措施,開壇祭鱷,驅逐鱷魚。
韓愈離開潮州之後,人民感念這位“為潮州百姓興利除害,熱心傳播中原文化,積極發展生產,興學育人,革除陋習”的好官、清官,建韓祠、韓塔、韓閣,官府每年春秋兩季祭祀。先前的祭祀活動並無舞鱷,其後才有簡單的舞蹈。
祭祀時有時要焚化紙錢和篾紮紙糊的“鱷魚”等冥品。有些未焚化的“鱷魚”被兒童拿起來揮舞玩耍,漸漸地就形成了“舞鱷”、“遊鱷燈”活動,又逐漸發展成今天的九鱷舞。一開始鱷燈有十,後來去掉一個成為九數,九表示很多的意思。遊者手擎鱷燈遊行,謂之“遊九鱷”。除此之外,韓愈祭鱷除鱷的故事還影響到了海外。宋代以後,潮州人漂洋過海到達南海東南亞等地,像今天的泰國,就一直保留著吃鱷魚的習俗,傳說就是受到韓愈除鱷故事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前,翁山村便有了九鱷舞。戰爭年代,九鱷舞沒有停止過活動,20世紀50年代初期,惠城鎮屬下五個農業社有“四龍一鱷”的說法,即有四個舞龍隊和一個舞九鱷隊,非常活躍。九鱷舞一般由十幾至二十人表演,最多的可達二十多人。
九鱷舞的道具鱷燈,用竹篾紮成鱷頭魚身龍尾形,長136厘米,腹部木柄長約60厘米,外蒙絲紙或綢布,燈內有燭火或用幹電池供電的小燈泡,揮舞不熄。九盞鱷燈由九名壯漢揮縱表演,舞者頭紮英雄帶,身穿綠色武士服,腳穿草鞋,十分威武齊整。在鼓、鈸、鑼的伴奏下,場麵氣氛壯觀。九鱷舞的動作靈活機巧,主要舞法有“嬉遊”、“打四角”、“對吻”、“四翻”、“躍龍門”等,由操縱尾鱷的演員指揮動作和隊形的變換,表演眾鱷嬉戲、驕恣、作惡、被驅、懺悔、從善成正果等情節,表達人民勸惡從善的願望。舞鱷,是民間自我娛樂的樂舞,曆代沿用這種形式,表示太平盛世。表演時以潮州鼓樂伴奏,並配嗩呐、揚琴、笛子、提胡、二弦等演奏。
妙趣橫生蜈蚣舞
蜈蚣,醜陋嚇人,許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是根據它的形象和生活習性創作出來的民間舞蹈藝術,卻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蜈蚣舞的存在不是源自於人們本身對它的喜愛,它不帶有吉祥、喜慶和財富的寓意,它僅僅是動物舞蹈創作的一個藝術來源。
澄海蜈蚣舞
蜈蚣舞由澄海區西門人陳成錦始創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是自行設計製作的大型昆蟲、動物舞蹈。最適宜在街道遊行或在空曠場地表演,丘陵地勢尤佳。動作設計模仿蜈蚣的神態和習性,進行取舍、提煉、加工。蜈蚣舞和龍舞是同一種類的舞蹈,因蜈蚣和龍的基本結構是一樣的,舞蹈動作及圖形也大體相同。舞龍以揭陽西郊喬林鄉、舞蜈蚣以澄海西門為著名。
清光緒年間,遊神賽會之風很盛,遊神儀式隆重並有各種民間文藝節目參與,由此也就刺激了各鄉社相互間的競賽,彼此各以創編新節目來吸引觀眾。西門鄉建築嵌瓷師傅、民間藝人陳成錦,精塑過各種人物和飛禽走獸,對造型藝術很有研究,他見到蜈蚣爬行,扭扭曲曲的,十分有趣,就萌生了創造蜈蚣舞的靈感。他設計並製作了一條可供舞耍的蜈蚣道具,由好友石文勇協助設計舞蹈動作,演出後深受群眾歡迎。
蜈蚣和龍的頭尾及外殼均為彩繪,其身段是用竹篾紮成的一個個的竹筐連接而成,每個竹筐長約1米,用布纏繞連接起來,中間相隔約2米,稱為軟肚。蜈蚣道具全長22米,頭部形狀酷似獅頭,嘴兩側有一對彎彎的利牙,兩眼透出綠光,顯得威武雄壯。身軀用硬、軟二十八節布框銜接而屈伸自如。尾部成剪刀型,並套上紅綢。頭身均塗上斑斕奪目的色彩,整條蜈蚣的造型逼真。除此之外,還要配上一顆球狀的蜈蚣彩珠。因為頭尾和每一節都由一人撐棍,故人數也由其長短來決定。